异域1945的读后感大全
《异域1945》是一本由孙春龙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域1945》精选点评:
●从小我们只记得少数那些极力被推崇的民族大英雄与伟人,他们被描述得神乎其神,英勇善战;然而那些大多数被遗忘的同胞与尸骸,他们在异国或生或死漂泊一生难以得到最终的归宿,而敌方日本侵略军被他们的国家当作英雄供奉追悼,我们必须面对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必须正视那些不朽的亡魂,带他们回家,尽力让每一个生命拥有一份应得的荣誉,这事关整个民族与国家现代人待其历史所肩负的使命,不容置疑。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带愧疚,泪水和压抑读完了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推荐所有年轻人看看我们真正的历史,别他妈天天犯傻逼整那么多二次元文化
●对腾冲的向往,不仅仅在于他坐落在云南,坐落在美丽的边陲,而是我一直怀有对他的敬畏,因为那里埋葬着千万中国人不应忘记的历史。。。
●这本书就是一个见证,纯粹是内容就让你从头哭到尾,我要去腾冲,今年一定要去
●悲怆!
●说白了就是太苦逼了。
●几度忍住了泪水,就像李敖的那段话:“我欲哭无泪,我想跪下叩一万个响头……却找不到他们的牌位!”
●眼泪无用。
《异域1945》读后感(一):给你看不曾出现在历史书中的历史
关于二战,历史给了我们无数辉煌的战役,但是惨烈的战争和嚼蜡一样的政治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
那些为了胜利而流利异域的老兵,那些为了秋海棠叶而离乡背土的传奇。
六十多年过去,
是该让让孤零的老兵回家了。
《异域1945》读后感(二):看这本书是一种心灵的救赎
这本书其实并没有透露多少描述多少历史史实。但作为中国人,我认为,看这本书是对那些漂泊他乡为国征战的一种认可。虽然国家没有完全认可他们,但是,在我们的心里,他们一直都是英雄。
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安排远征军老兵回国探亲的曲折,穿插这一些远征军的个人经历。可能由于作者采集的素材有限,这些远征军的战争经历很少有所涉及。这是本书的一大遗憾。类似的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在这一方面就好很多。
关于远征军历史,本人早已有所了解。之所以对本书有这么高的评价,完全是因为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记述我们在努力追认他们英雄事迹的书。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年有太多的政权更替以及思想转变,但是他们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所作的贡献不应该因政权的更替而变换。
《异域1945》读后感(三):一位新闻记者的“历史救赎”
在“探索真相和细节的报道”方面,作品达到了一般历史学者在田野调查报告中也难以抵达的水准。孙春龙采写了数十位老兵,虽然他更关注的是他们在战后数十载颠沛流离的命运和感怀,但有关其昔日的战士身份与战场经历,也精准到可以作为口述史嵌入战史叙事作品。这绝非一般化的新闻采访中“你说我记”的境界,可见作者在历史专业领域的兴趣投入和扎实积累。
选自军事作家余戈的评论,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4993a0100lrs3.html
《异域1945》读后感(四):抗战中最为悲情与震撼的一段历史
读这本书是个意外,本来想买《缅北之战》的,可惜只有四本,而且很贵,就没舍得钱买,不小心点错了,把这本买回来了,索性读一读,读着挺感人的,不是发人深省的那种书,只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老兵的故事,而透过个人的命运,也可以窥见那段历史时期波诡云谲的历史的一鳞半爪。
这是一本写中国远征军的书,时间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期,国内物资匮乏,工业基础薄弱,滇缅公路是唯一的输血管道,物质源源不断的从滇缅公路运到内地支援抗战,日军试图切断这条交通线,然后就有了后来十万热血男儿远征滇西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第一次远征,中国、美国、英国,三国合作抗日日寇,说是合作却是勾心斗角相互提防,英国人担心中国人帮助其抵挡日军后会赖在印度不走,因为此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迟迟的不让中国军队进入防区,因此贻误战机,导致了第一次远征的惨败。美国人史迪威上将负责指挥,水平一般,独断专行,称呼蒋介石为花生米,两人意见不合,美国的援助分配权掌握在史迪威手里面,史迪威对蒋介石百般刁难……十万远征军一战下来几乎损失殆尽。
书中对这场战争描写的非常少,更多是写幸存老兵的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一部分老兵不想打内战,滞留在缅甸,后来内战爆发,江山易主,这些老兵就回不来了,最后郁郁而终,而回到祖国的呢?也好不到那里去,有经历文革十年浩劫……
在第二次反攻缅甸收复腾冲的战役中毙敌6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近万人,为了纪念阵亡将士修建了“国殇墓园”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战争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的墓园,国殇,起至屈原楚词,国殇篇,后来在文革期间国殇墓园被毁,英雄们未能安息,尸骨被挖出,墓碑悉数被毁,其中刻名谱的石碑得以保存,是因为当地老百姓在上面涂上泥巴,上面写上“毛主席万岁”这样才得以保存,还有的是因为老乡搬到家中修猪圈而得以保存
收复腾冲的战役中,战斗惨烈,悲壮异常,老百姓心中有数,这也是国殇墓园得以保存下了的原因,书中讲述抗战老兵的故事,其中心酸,让人忍不住流泪。二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调查后证实,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附近一个村子经常到松山捡死人骨头,回去后烧给荞麦地当肥料使。
《异域1945》读后感(五):读,也是一种救赎
读《异域1945》,是因军旅作家裘山山的“五星级推荐”。从网上买来一本,一开卷便再也放不下了,从始至终,以至读完的日子,琴声的心情都是非常沉重的。作者是《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一位很有正义感的年轻新闻人,书中记述了他多年来采访流落在异域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和他经手参与的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读过之后,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70年前,数十万青年怀着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两次入缅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近8万英烈,长眠异域,至今魂无归所,他们牺牲的时候,很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那些战后流落在异域的老兵,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国,困顿潦倒苦度一生,活着的也都已是垂暮耄耋的老人。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最高的要求就是得到国家对他们身份的认可,可是很多老兵没有等到今天就离世了。世上有很多不公,还有比这更不公的吗?世上有很多凄惨,还有比这更不堪的吗?孙春龙在书中写道:“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和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读到这里,琴声已忍不住眼泪了。
几年来,孙春龙与民间许多志愿者共同努力,历尽艰辛地寻找老兵,募集资金,创造条件,终于使20几位远征军老兵在垂暮之年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称自己所做的只是一种“救赎”,他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远征军老兵的亏欠,“这本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让自己心安,能睡得着觉的事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这样说。二战历史研究专家、《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作者余戈对《异域1945》评论说:“他是沿着历史之河上溯七十余载,代表今天的国家和同胞抚慰一段远去的历史,告诉那些曾经为民族浴血奋战、又在历史夹缝中饱受委屈的老兵:国家从来没有也不会忘记和抛弃你们。因此,这件事情的价值就不仅仅在对于人性的尊重,更在于对历史的尊重。”琴声对所有参与到这一“救赎”行动中来的民间志愿者们,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作家裘山山是军队人大代表,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她的提案就是“搜寻中国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迎接8万亡灵回国”。这件事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网、新浪网、搜狐网都作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网民们百分之百的表示支持,可见人心所向。裘山山说:“一个国家对为国捐躯者的尊重,其实是对国家自己的尊重”。这件事能在国家两会上提出来,是历史的进步。我们的国家应该对那段历史有个交代,应还历史以真相,对中国远征军有个交代,对8万英雄的亡灵有个交代,一天都不能等!
继《异域1945》之后,琴声又接着读了张东磐的纪实报告文学《父亲的战场》,看过了凤凰卫视的电视系列片《中国远征军》(窦文涛解说),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中国远征军》,使那段被淡忘的历史赫然再现。琴声还打算读读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邓贤的《大国之魂》、亲历战场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北缅之战》、袁道之的《名将史迪威》等一系列关于中国远征军血战滇缅的史料。几位二战史研究专家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身体力行地深入滇缅,踏着远征军出征的足迹,在每一寸土地都浸着远征军战士鲜血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历尽艰辛地搜寻和挽救着那段濒临失却的史实。历史的前进,有的人在推动,有的人在创造,没有他们的努力,也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所以,读,也是一种救赎;对那段历史无知,就是罪过。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