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右盼》的读后感大全
《左岸右盼》是一本由姚中彬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岸右盼》精选点评:
●这本书的优点是可以读的很快 缺点是 没什么意思 作者自己介绍给我看 我才去买了一本 看完就扔了
●一本小说,一段人生,所谓的报仇终究是害人害己,但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如此凄惨。兰晓懦弱自私,害怕付出,不认为他是个值得爱的人。
●关注校友
●始创与2006年,经过2次扩写的小说
●前一半儿荒唐后一半儿压抑。2小时读完。有些事儿需要重新考虑
●对于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看各种小说书的我来说··内容不够吸引我···现在回想记得的片段是将死老人最后一杯酒···房屋后的花地
●我已经读完了,怎么说呢?多达3处以上的错别字让我超级不爽,然后有时间来写个评论吧~算是给小师叔涨涨人气
●很有画面感,此书中描述的好几个地点我都曾经前往,所以很有画面感
●书里有错别字哦。。
●,两年前看的,主人公的留学、爱情经历都忘记了,只记得他最开始留宿的地方,种满了薰衣草,因为妻子喜欢,所以丈夫就实现了对她的承诺,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
《左岸右盼》读后感(一):让人着迷的小说
看了这本小说太投入了发现书中有两个小小的错误,还是直接告诉你本人,如有必要可以改一下,是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的《左岸右盼》中P59第十行“路上行(人)遇见了都会打招呼”&P250第七行“对着眼前的顾强和夏雨(侯婷婷)说道”。 [em:16:]
《左岸右盼》读后感(二):原来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TM. 我一开始以为是作者的自传, 所以在看到主人公落魄的时候我对作者很是怜悯,后来才知道原来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小说, 有种被骗的感觉。哈哈。 因为我一开始没有看这本书的介绍, 只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又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就顺手拿来了。
有一点疑问的是最后在勾引夏雨的时候竟然可以这么顺利, 完全按照主人公的思路进行, 没有出半点的岔子。 夏雨也是在花丛中游刃有余的人却偏偏对男主人公痴情, 让我感觉很假。夏雨最后怀孕在知道真相后死亡给我感觉作者是故意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设置的这种结局。
不过这本书让我知道除了普罗旺斯, 尼斯的薰衣草也很漂亮,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亲眼看看。
《左岸右盼》读后感(三):那段忧伤而明媚的旅途
现在,我会说,人生就是一段旅途,和地点似乎关系不大。在这段旅途中,我们时而快乐,时而悲痛,时而忘乎所以,时而淡定如水,如此轮回。
看到《左岸右盼》这个名字,我原先以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爱情小说,读完之后,我似乎跟随主人公兰晓进行了一次旅行----我欣喜若狂,我又渐入悲痛,我不可自拔,我又逐渐恢复元气,心情开始明媚,迈向未知的旅途。
故事从一段旅行开始,兰晓从地中海城市尼斯出发,前往普罗旺斯地区,在一个有着薰衣草地的小农庄停留了下来。我一开始心存疑虑,难道是个糟糕的游记?随着小农庄的主人杜博瓦夫妇一段持续了几十年的爱情故事慢慢展开,我开始否定当初的臆想:不对,作者肯定想在适当的时候,说起某个故事。
一场夏季的大暴雨之后,在那片薰衣草盛开的清晨,主人公百感交集地站在了这片浪漫的紫色花海前,回味着这对法国老人的爱情故事,同时,又想起埋在心底的那些人,那些约定。我不禁想起朴树的那首歌:《那些花儿》。
整个夏天,是快乐的,然而,那位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但是保守病痛折磨的法国老人,在一场丰盛的晚宴和一场甜蜜的回忆之后,在夜里悄然离去。我轻松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老人年轻时为妻子种下的薰衣草,在他离开后的瞬间,盛开在清晨,我在想,这意味着一段爱情的凋谢,还是暗示着一段爱情的继续?
欢喜和悲伤共存的夏天即将过去,普罗旺斯的记忆里,除了那个温馨的农庄,还有纯朴的人们,喧闹的乡村集市,那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爱情,在暴雨里悲痛的哭泣。
故事并没有结束,日落时分,当兰晓挥汗收割这片浪漫的紫色精灵时候,忽然来了一对中国恋人,在开心的户外晚餐结束的时候,酒精让主人公开始视线模糊,记忆翻腾不止,终于,一个关于薰衣草之约的故事,才在茫茫夜色中,娓娓道来。
每个人都有困惑不堪的年纪,我们也正好生在了浮躁的年代。
从国内“权二代“子弟浮华的生活,到色彩斑斓浪漫之都巴黎,到明媚的地中海城市尼斯,再到阴霾的巴黎,这其中看似一个人的故事,却发现主人公兰晓,只是一条线索。我们读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异国的青春故事。
我读到的,是年轻人的一种寻找。
这个年代,我们不可能指望任何教条和浮夸的梦想了,一切都很简单,一切又都很难。而我们内心的归属,在哪里?
自小失去母爱的兰晓,似乎一直有一种孤独感伴随,在他的内心世界,永远都是在审视,在观察,他内心时刻不安,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安定,异国的浪漫精彩,也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白,因此他是孤独地清醒着。
直到家境败落,一切回归生活的本质,他才真正体会到苍白而残酷的现实,真正接触人与人直接最简单的东西。
很多人原本都在梦幻里生活,不是么?
有些人,注定去漂泊,有些人,注定擦肩而过。
不再是懵懂的年纪,却最终发现,爱与恋,不过只是空中楼阁,虽然绚丽,也只能看看,最多是一种期盼。
一段若有若无的淡淡情愫,小心翼翼的靠近,却因官场的暗战,而被迫埋在心里,而两个不相干的人,却可以看上去爱的轰轰烈烈,温柔缠绵。那些甜言蜜语,那些虚情假意,那些妖艳的欲望,却也促生了单纯的渴望,夏雨的离去是让人心痛的,我读着那封信的时候,心抽搐不已。最难过的,不是不能得到,而是被欺骗。
兰晓已经迷失在感情的漩涡了,种下的爱情苦果,最后谁会来品尝?
他似乎已久无法做出任何选择,对张晓兰的爱恋,虽然遗憾,起码还是美好。
若干年后,他会依旧像初恋时那样,害羞地想起那个姑娘,或许他也会在自家门前,种下一片薰衣草,默默守候?
这让我想起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地中海左岸》。如果第一本小说是充满了阴霾和宿命情节,那么《左岸右盼》却是阴霾中的一缕阳光。
尘埃落定之后,旅途还会继续,正如法语的一句俗语:C’est la vie ----这,便是人生。
《左岸右盼》读后感(四):C'est la vie
知道法语,不超过五句,除了Bonjour、Merci、Je t’aime这些常用的,就是C’est la vie ,第一次见到是在虹影的小说里,好像是法国谚语吧,很多人都喜欢用这句话,那就随波逐流,也拿来做题目了。
鉴于豆瓣的吐槽习惯,开始之前闲扯几句。
这样的小说,在榕树下或者红袖添香的中文网站上比比皆是,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描述的是海外生活吧!正因为此,若非有海外生活经历或者与作者有特别缘分之人,本书消遣即可,当真你就不好玩了~
《左岸右盼》这个名字很有意味,但是全书超过3处以上的纰漏把这意境打掉一大半,顿时对责任编辑无甚好感,文字工作如斯者,尤其今时今日,需要面对市场的考验,呢种校对态度點算啊?
说说小说。
总体来说,围绕着男主人公兰晓的3段主要感情线索层层叠进,脉络清晰,故事结构基本合理,李冰、夏雨、张晓兰3位女性人物各有故事,各有特点,独立起来也皆可成篇。但是很遗憾,我读到些许匠气。
小说的修饰和故事的延续应当是不露痕迹的,就像女孩子化妆,有的人化妆很花心思、花时间,但是化得浓妆艳抹,去party可以,到大街上会否吓坏小朋友呢?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清新淡雅,让人看了很舒服的那种。文章亦然。
我一直觉得兰晓和李冰的感情状态是最真实的,尤其是兰晓刚到法国的那段时间里,对人、对事,好奇的心理状态的描述极其精彩,在蒙马特高地定情的那段也很是吸引人,至少我这样的无知少女看了之后会很有感触。虽然我们后来都明白了李冰与兰晓之间不过萍水相逢,这段感情也匆匆结束,但是我相信在他二人相爱的过程中,这种描绘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
而到对张晓兰的暗恋,我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张即真爱的心情,正如某位诗人所说:“连手都不敢握的时候,便是初恋了;敢接吻的时候,初恋变老了”,张晓兰在兰晓的心目中就是这样,想爱又不敢爱,只敢在半真半假之间游离,作者亦然,游离之外好似又有点收不住,也许是倾注了过多的感情,反而不能如处理李冰夏雨般收放自如。
夏雨。在整个过程中,最让人心疼的应该就是这个女孩子。爱人无罪,惨的是所爱非人,被最爱之人利用,直至如花生命凋零,这个女孩最让人怜惜,也最让人警醒。
其实,作者以普罗旺斯之旅作为开头,描述在杜氏夫妇家生活并等待薰衣草花开的夏季让我与后面的故事难以联系起来。同样的,独立成篇固然均是好作,但是将答应与张晓兰的普罗旺斯之旅与故事联系起来未免有些牵强。而且最后兰晓与晓兰相濡以沫的日子以及整本书的结尾也交代得含含糊糊,不免让读者疑惑。
顺便说一句,普罗旺斯之旅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章节,感觉一个人去一个世外桃源等一整个夏天薰衣草开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呀~文中说到波尔多红酒的相关,正好最近在看林行止先生的杂文《“品红”、“藏红”的享乐与投资》,有关经济学上阿仙菲尔特的品酒方法中温度与雨量的理论,可以推断,作者文章中那一年的葡萄酒应该还不错吧~(题外话了,呵呵~)
说说作者。
看过作者的散文,读来一气呵成,文气斐然,写这样的小说本来应该不在话下,书中亦有精彩篇章,只是在整合和布局上有点问题,收放不够完美。可能作者忙着学业也无暇顾其他了,只求赶紧将这书完成了~
应该是内心丰富而坚强的人,不然亦不会有闲情有魄力来把自己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亦真亦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说说其他。
关于腰封上那一句“官二代”“权二代”之类的字眼纯粹哗众取宠,虽然有讲到一点国内官场的事,但我相信也只是为了感情线索铺路,要论述官二代、权二代,一不够实际材料,二全书完全不够布局。我宁愿相信作者是为了配合出版社才打上这种可笑的字眼。
吹毛求疵如我者,必定惹人厌的,只是说说自己感受,闲扯多了才发现我亦不过芸芸众生中一粒浮尘,又有何资格在这里多说呢?
希望作者能再磨练磨练,出更优秀的作品,还有,记得下次找个更靠谱的编辑帮你校对哈~
《左岸右盼》读后感(五):一个读者写了半年的读后感----大半年之后网上看到,转载到豆瓣自勉
读《左岸右盼》文 / 北美大牛
半年多前,工作不像现在这么忙,所以抽空写了几篇短篇。喜文的人以文会友,我发现榕树下这个网站不错,所以把我写的其中一篇放在了网上,期望能与其他的文学爱好者们互相交流,以期长进。当时榕树下首页标示,有一部名为《左岸右盼》的网上小说即将被某出版社印刷。我想这小说一定不错,出于好奇,浏览了小说的头几页。没想到小说引人入胜,我竟然读出瘾来了,每天抽空读几页,花了几个星期吧小说读完了。而且我越读越有所感,最后决定坐下来把感受写出来。一来算是给作者一个反馈,二来是总算给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读小说(太太说我不务正业)有个交代。
想写容易,但是真的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就难了。所以我从半年前读完《左岸右盼》就开始写,断断续续竟然把一片读后感写了半年。当然中间有好长一段时间太忙,这件事就完全放在一边了。今天正好有点事件,我想正好把这篇文章写完。做事不能虎头蛇尾吗!因为是随感而发而且时间拖得又长,所以下面的文字可能不尽通顺,敬请谅解。
小说由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叙述主人公兰晓身为富二代在巴黎的生活。有钱人不论在哪里都能活得很舒服。尽管是在外国,在巴黎这种全球生活费用最高的城市之一中生活;尽管基本不会说法语;尽管他开始时很寂寞,以至于寂寞的开车闲逛时,随便连想都不用想就随手买了一块3500欧圆的手表,这位纨胯缺的不是钱,而是快乐。也许他会花更多的时间思索买那一种烟,或者哪一种口香糖。对一个富人来说,在一个名店买一块名表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没什么选择,也没什么挑剔,买东西不论贵贱都是一样的动作,都是把信用卡轻轻的一刷,买一件3.5欧元的东西和买一件3500欧元的东西对当时的兰晓来说的感觉似乎都一样。他不必在乎刷卡机上显示出来的数字,因为那个数字不论是多少都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他有的是钱,他买手表是为了摆脱寂寞,他也许不需要那块表,但是他买了那一块表,总算出来一下没白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圈子。他在那里如鱼得水,他在那群人里找到了快乐,也消除了寂寞。
可是,地球永远是在转动的,白天过去了,黑夜就会来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规律。中国有句俗话:‘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这俗话虽然不像日夜交替、四季变换那样快,那样有节奏,但是却依然如同自然规律一样颠扑不破。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只因为它需要一代、两代、甚至三代这样长的时间才会得以验证。不过,对兰晓来说,这个道理不需要三代、两代就得到了验证。实际上,兰晓的命运和财富在几乎一夜之间就彻底的改变了。他也许根本没有时间思索穷富变化的奥妙。这种变化来的如此突然,他没有时间思索命运变化的人生或哲学意义。他没有时间想别的,人的生存本能驱使他必须马上想办法糊口。命运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以至于他除了拼命打工之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但是当他适应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之后,他脑子里就有了一点空闲时间想别的了。饱暖思**,其实人若有欲,不必太饱,也不必太暖,只要心神宁定就可以了。他富的时候需要感情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他穷的时候,仍然需要感情充实自己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大不一样。他惊奇的发现,自己虽然时常身无分文,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这时候对自己恋人的感情却是最真实的,而且是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真诚。
他堕入了爱河,也许他会从此像众多普普通通的留学生一样,像老许一样,像她的爱人张晓兰一样,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心,苦苦的奋斗着,期望自己学有所成,不论是回国,还是留在国外,学成之后,自己都会找到好工作,过上体面的日子。实际上现时的残酷已经把兰晓磨练成了这样一个只期望靠自己奋斗而挣口饭吃的人。他边学习边打工,虽然每天累的似乎都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他并没有过度的消沉,他并没有沉沦在对过去那舒服悠闲的好日子里的回忆中,相反,他似乎已经随遇所安,他没有汽车,却能在步行时欣赏马路上时海边的风光和夜景。
但是如果我们的主人翁就此活下去,然后爱下去,也许和张晓兰的恋爱会出现一些波折,但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因此这个故事一定会使无数人失望。正是在此时,作者把情节推向了第二个高潮。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与旧友小张的偶然相遇钩起了兰晓一直极力试图忘记的悲痛。他不免要问起自己父亲死时的一些细节,由此他知道了父亲是被人从背后插了一刀而死的。而父亲选择自杀基本上就是为了保护他这个在海外的独子。这次不期之遇不仅钩起了他似乎已经忘去了的悲伤,而且也让他萌生了复仇的念头。因为他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这个念头便在他的心里无节制的成长着。对死去的父亲的爱此时也越来越强烈,而这种对死人的怀念,则是助长复仇念头的最好的化肥。在这种念头的趋势下,兰晓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尽管这个代价包括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真爱张晓兰。他为此犹豫过,但是每次他都能自圆其说,每次他都指望在自己办成了事之后,能有机会把一切都向她说清楚。
为了复仇,他骗来了夏雨。他使尽机关技巧,骗得了复仇所需的致命武器。在行骗中,他并非没有质疑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犹豫过,他害怕过,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停止自己的计划。对父亲之死的哀悼越深,他的复仇欲望越为强烈。即使在他与夏雨肌肤相交、云山雾雨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最终使命。最后,他的计划得逞了,他复了仇。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实在是做过了头。他复了仇,但是他没有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有机会最后向世人和自己的人性显示慈悲的一面。当他从并不痛快地复仇中摆脱出来之后,他发现自己不仅永远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爱人,而且扼杀了两个无辜的生命。这样的结果也许是最坏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无数次的自我筹措中,这样的结果曾经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虽然书中没有写出这一点,但是我们知道,一个被一个单独理念彻底征服的鬼迷心窍的人的头脑中,会出现无数的稀奇古怪,有关或无关于这个理念的想象。无疑,他想象的是,自己复了仇,但是夏雨又不会受太大的影响,夏雨会去加拿大,这也许会让夏雨痛苦一段时间,但是‘对不起’,谁让你是我复仇对象的女儿呢?然后他可以把前前后后的一切如实地向张晓兰交待清楚。他复了仇,而且还能保住自己的恋人。他这样想、这样期待并不奇怪,所有的人做事往往都是期望着最好的结果,当这种期望长久的驻留在脑海中时,这样的结果似乎就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了。其他的可能情况会被不由自主的淡化,甚至忘却。
但是往往最好的期望得到的却是最坏的结果。这正是兰晓所遭遇的。他达到了自己的主要目的,但是他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他虽然一直在利用夏雨,虽然一直没有真正爱过夏雨,但是让夏雨为此而付出生命则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许他在梦中或是某个时刻的狂想中这样的情景曾经出现过,但是兰晓对夏雨的唯一需求就是把她作为自己复仇的工具。这虽然道德上说不过去,但是对那些害死自己父亲的亲人,道德的底线可以划得低一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这样更有利于把读者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兰晓本人身上。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单线顺时的,因此第一人称用在这里挺合适。旁线叙事很少很短,基本上是通过与‘我’的对话从书中人的口中说出来的,而且这些情节都是铺垫。但是这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具有风险,因为作者所能利用的视角只有一个。这样的作品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单调甚至枯燥的感觉。所以这种作品用于中短篇比较容易,如果篇幅过长,则当作者需要叙述旁线故事时,就必须想些办法,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就用拉斯柯尼科夫所读的母亲寄来的一封长信来介绍拉斯柯尼科夫的家庭背景。在《左岸右盼》里,因为故事情节简单紧凑,所以旁线描述不必提供太多情节,第一人称的写法用的不仅合适,而且没有给作者造成任何困难。
现代小说以及所有影艺作者们面临的巨大困境之一就是作品的泛滥和作品消费者们欣赏方式的短线化。即使在互连网出现之前的那些年代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专业和业余作者们在辛勤的写作,每个人几乎都期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一鸣惊人,能让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互连网的出现使任何作者都能发表自己作品。这种作品的泛滥使得即使有兴趣的读者们也感到眼花缭乱。因此,大部分人读网上作品时,都无法花太多时间读长篇小说,因此博克甚至微博大行其道。耸人听闻的所谓新闻以及花里胡哨的图片充斥各种网站,那些好的,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作品也只能在这种鱼目混珠的混乱中期待被有心人发现。但是有心又有眼光的人毕竟是少数,现在每天放在网上的无数的作品中,有多少优秀的作品是在静静地等待着这些有心人来发现?
既然现代读者都患有多动症,那末让作品能出人头地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在作品的标题上下功夫。因此,那些与性、女人、暴力、金钱有关为题的作品便大行其道,比如《我出租了我的子宫》这类的又惹眼又让人遐想联翩的标题。尽管这样的作品中也许有真正的好作品,但是这种哗众取宠的作法总让人会觉得有点做得过火。其实,想把读者的心钩住的办法不止限于使用那种抢眼的标题。毕竟大部分读者们还是会花上几分钟时间读一读作品的内容的。这时,开篇几段就成为关键了,有心的作者必须在这里下大功夫,在第一章就要把读者的心抓住。不用说,用悬念开篇便是屡试不爽的一个手法。只要是人,都有好奇心,不论何事,人们在看到、听到、读到一件事时,都有一种把事情弄清楚的欲望。因此,一部小说如果在开始就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那这些读者就会连续不断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继续读第二章、第三章,等等,以至把小说读完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左岸右盼》开始就给读者布置了一个悬念,‘我’似乎被一种使命所驱使,来到法国南部要看薰衣草。作者在开始几章中并没有对兰晓的神秘的使命作过多描写,相反,作者却着力描写兰晓在一对法国老人的家中的生活细节。但是每到适当时节,作者似乎都在背后敲打一下读者的后脑勺,提醒读者不要忘了兰晓的薰衣草情结。因此读者读了一章又一章,就是为弄明白为什么兰晓这么钟情薰衣草。正因为如此,这片长篇小说,钩住了无数读者的心,使他们一但开卷,便一发不可而止的读下去,一直读完整篇小说。我虽然平时非常忙,每天几乎没有闲暇时间读小说,但是自从读了《左岸右盼》的引子后便像着魔了一般,每次上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读这篇小说。即使不在读它的时候,我脑子里也时常想着故事会如何发展。对此,我非常佩服作者对情节叙述的节奏的掌握。作者用兰晓的薰衣草情节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在此之后,作者进入正题时,熏衣草三字反而很少出现了。在这个大悬念的笼罩下,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其他的小悬念驱使读者继续读。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知道原来兰晓并不是一个穷学生,而是一个钱多得花不完的富二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又会想知道这样一个富二代怎么会暑假时流落到法国乡下做小工来了?而在兰晓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我们依然想知道兰晓的薰衣草情节是怎么来的。渐渐的,从兰晓与张晓兰的关系中,我们知道薰衣草与张晓兰有关。可是,故事到此,作者却不直接倒出薰衣草的秘密,而是笔锋一转,引出夏雨、复仇等情节。到最后当兰晓为此而失去了张晓兰之后,我们才弄清楚他为什么哪么着魔一样的想看薰衣草,那是因为薰衣草是他对张晓兰的思念的寄托。谜解开了,小说进入尾声,我们虽然解了薰衣草的谜,但是此时我们并不对这个谜有多大的兴趣了,我们的思絮完全的笼罩在对兰晓的命运的感叹下,以及对穷富和爱恨的更深的思索中。
小说文笔简洁,以叙事为主,极少有作者的抒情。作者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描写,力求让读者们自己读出对穷富和爱恨的结论。穷富差别,自从人类能够种植出第一粒多余的高粱之后,就出现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今中外,所有人几乎都是在为保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的财富而奋斗。人和鸟不同之处在于,鸟饿了的时候才找食,而人则是在吃饱了之后去争财。鸟和人都会死,大部分鸟也许是饿死的。但是大部分争财的人大概都不是饿死的。小说前半部和后半部描写的就是一个人戏剧性的由富变穷的经过。但是,《左岸右盼》并不是一部描写富人和穷人怎样生活的小说,任何人,不论穷富,都会有爱与恨,这两种最基本的情感。小说的主线就是爱和恨在穷与富的背景下的交织的背景下,人的命运的变化所带来的人的情感的挫折与变化。人可以在有钱时得到爱。这种爱也许因为财富的干扰而有些虚假。人在没钱时也可也得到爱,这种爱也许因为贫穷的笼罩而充满真诚。实际上,大部分的爱、不论是穷人的爱还是富人的爱,都可以有虚有假,也可以是真心诚意。相反,大部分的恨,则绝对的是真实的。恨可以被压抑,可以被掩埋,可以隐藏在心灵深处,但是恨一定是真诚的。恨之生成有各种原因,但是恨这种感觉则是单纯的。爱可以使人发狂,可以使人不要命。恨也可以使人发狂,但是在淹没在极度仇恨中的人,想的是要别人的命。在书的下半部,兰晓就是在爱和恨的交织中做出了作者赋于他的使命。
出版社的编辑们不愧是专业的,眼力自然不会差。《左岸右盼》是一部优秀小说。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花数小时写出这篇书评,除了表达自己对作者的敬佩之外,我抒发了自己的读后感,如果就此结束,只说好话,不挑点毛病,似乎有点对不起作者。因此,我必须说点坏话,我不想贬低作者,相反,我期望作者下次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以慰读者。
我感觉此书最大不足之处是对兰晓抽烟这个习惯的处理不好。通观全书,抽烟一直是伴随着兰晓的几乎每一个动作。我不知道作者自己是否烟瘾极大,作为书中人物,作者对兰晓抽烟的描写虽然极多笔墨,但是却缺乏色彩。兰晓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在烟雾中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种烟雾只有一个颜色、一个形状、一个味道。作者本来可以用兰晓的这一习惯来丰富对人物的感情、容貌、作为的描写。但是作者没能够对此多加修饰和雕琢,而只是用抽烟来填充对兰晓描述的空白。如果作者写了大量的抽烟情节,则作者应该花更多的心思把这些情节处理好。兰晓每抽一口烟,都应该用来表达或暗示一种心情或境界。如果作者能把抽烟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利用的话,我相信兰晓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在读者的脑中更鲜明,更有活力。鲜明而有活力的人物,是让读者对小说感兴趣的要点之一。
即使短篇小说,也通常有几万字,长篇小说,有几十万甚至百万字,不论书的薄厚,字的多少,好的小说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应该不可省略,都应该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结果。《左岸右盼》作者对兰晓的容貌、身材都没有做过多介绍,原因之一也许是使用第一人称手法所致。但是读者们不免会纳闷兰晓为什么能招女人喜欢。兰晓不论穷富,都能不太费力的找到女朋友,直到最后,我们渐渐的才知道兰晓的长相不错。作者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作者能在开始把‘我’的形象作些更充分的描写,则‘我’在读者的眼里会更丰满,更会拉近读者和‘我’的距离。相比之下,《简•爱》也使用第一人称,为了使读者有适当的环境理解简对罗切斯特的爱,伯朗特专门有一段描写简如何画了两幅自画像。这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左岸右盼》是网络文学中的佼佼者。出版社编辑们的选择体现了众多读者的心愿。期待作者继续努力,写出更好,更多的作品。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