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2-07-21 13:34:39  热度: 201℃ 

点击全文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872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精选点评:

●太压抑

●一同经历,一同幻灭(2018-08-29补:因为下半年读书会要读它,所以把下册补完了。上册是三年前读完的,下册就一直耽搁到现在。不知道是否是真的,两册的阅读时间与我的实际生活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今早读到安娜的死,潸然泪下。想到,上册是写给36岁以前的自己看的,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下册是写给36岁以后的自己看的,对爱情浪漫幻想的幻灭。生活是什么?)是生活定义我们?还是我们定义生活?安娜和列文,两人都是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都试图在平庸生活之上有所超越。对困挠人心人性根本问题的追问,对笼罩在个体身上的某些东西的抗争,也许最终将会以失败而告终,但其间体现的精神力之美,如此打动人心,难以忘怀。

●列夫托儿斯泰给人的感觉更加立体了

●多余的重译;处处小心避开前译的字句,却对原文理解毫无建树;合译就像两个人争穿一套衣服,从来不会精彩。

●不能忘记自杀前和自杀时那一大段一大段的心理刻画。托尔斯泰 is 托尔斯泰,文学的道德意识和诗性灵敏的结合程度无出其右

●看见列夫·托尔斯泰就想起被这本书和《战争与和平》支配的恐惧……说实话这两本书看得我头疼,不过列夫·托尔斯泰依然是大佬……

●托尔斯泰写安娜本是抱着谴责强烈的态度,但却写出了惋惜和遗憾。作者是不是以为列宁就是自己想象的自己近乎完美的样子。看完书,很想看一下影视作品,因为我真不知道俄国上流社会各种实实在在的样子呢

●感觉主角是莱温,话说我是很喜欢莱温。安娜的死是偶然。

●同样是一本我硬啃完的书。。

●不看美剧和英剧就看俄国小说好了。俄国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让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人都能看懂,并激起共鸣。只是最后一章我感觉有点多余。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一):小论

现在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读完一本书了。托尔斯泰知道爱么?据我所知那也不过是贬低自己捧高他人的爱,这样的爱就无与伦比了么?旁的都是虚伪的可怜的,安娜却是绝妙美仑的,就因为那种爱,就可以心安理得抛弃虚伪的丈夫,抛弃生子,然后在绝望的境地自杀了。一天换好几套“朴素”衣服的安娜死了,在以往的岁月里她在我心里死了千千万万遍,而这一次的死亡,从没有让我如此渴求,以致后半段我只希望她死,然后以便尽快忘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二):真正的宏大与真正的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当我们沉浸于书中,与安娜、莱温朝夕相处的时候,会感觉她们都是如此普通,甚至有几分庸俗的人,并没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可言。整个小说里,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普通人。她们的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成了她们的命运。处处都是现实主义,都是那些微小、平凡、琐碎的生活。

当我们忽略那些细节,走到远处,来重新打量这个故事,会发现,它是一个多么荡气回肠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甚至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当你读莎士比亚的时候,会明白,那些人物都不是真的,他们闪闪发光,每次出现都带着雷霆之音,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抽象的人。

当你读托尔斯泰的时候,会发现,那些人物本身不是真的,可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却是真的。他们的行为、思想、感情,都是活生生的,都带着呼吸、眼泪和心跳。这些人物用他们的一切,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抵达了我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惊喜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文笔朴实却细腻,尤其是心理描写;二是没有把弗洛斯基写成一个欺骗感情的恶棍。

印象深刻的段落有如下几个:安娜和弗洛斯基在火车站初遇;舞会上季基识破安娜和弗洛斯基的私情;弗洛斯基追逐安娜返回圣彼得堡;安娜自杀(蜡烛闪现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辉,在黑暗中照亮一切,紧接着发出哔哔剥剥的响声,黯淡下去,永远熄灭),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安娜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变成了冷漠的旁观者。

这让我想到《色戒》的结尾王佳芝失魂落魄坐在黄包车上,默然地听着车夫聊家常,旋转的风车在她眼中也失去了色彩,看来这种从绝望生出的整个世界与自己无关的感觉在东西方是共通的;多莉原本厌倦自己疲惫无聊的家庭生活,羡慕安娜激烈的感情生活,但当她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安娜和弗洛斯基的关系早已危机四伏,光鲜亮丽的表面下是深深的不幸,多莉一下就领悟到自己看不上眼的生活是多么温暖、安全、幸福、难能可贵。 幸与不幸有时需要对比,生活就是这样有些无聊地循环往复,偶尔掺杂喜悦和悲伤,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终究不是生活的常态,不能长久。这可能是全书的开场“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含义。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四):关于爱情,关于幸福

前半段看得十分痛苦,我是3月27日在豆瓣上标读“在读”的,在此之前,我已看过好几天了。从进度上看,也知我看得十分缓慢。我看着十分地无聊,因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女人出轨情人的故事。感情写得磨磨唧唧,人名特别的长,而且同一个人还有好几个名。

但是慢慢地,我也理解了安娜,也明白了她所追求的爱情,明白她没有身份时,那种不爱,害怕爱情的流失。有些时候,我感觉她更像是活该,在该离婚的时候,没有坚决地离婚;有些时候,又有很多怜悯,她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已。

我觉得她的丈夫很无辜,以现在的观点看,他没有出轨(在安娜摊牌之前),并能养活一家,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安娜觉得他并不理解自己。我觉得,与丈夫是可以尝试沟通的,并不是完全无希望的。

弗龙斯基,他与安娜爱得轰轰烈烈,被上流社会抛弃,也并没有放弃安娜,也是算是真爱了吧。

开头那句著名的,“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在想到底谁是幸福的,谁是不幸的呢?安娜与弗龙斯基显然是不幸的,弗龙斯基自我放逐到土耳其的战场,也算是放弃生命了。那么基季与莱温算幸福吗?他们也有争吵,也许没有那么完全的理解彼此,但是还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平淡的幸福的。

所以如何定义幸福这个词呢?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平平淡淡,细水长流就好。不需要彼此完全理解和了解,能在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五):短评字数不够了 =。=

给自己mark一下:

莱温是个很真实的人,有点小虚伪,热血冲动,吃醋郁闷,季基非常可爱。

莱温在办事的时候感慨:每个办事的人都友好亲切,但是总是办不成事情。总是有一种无形的障碍阻碍他做成事情,可是他甚至不知道该向谁发火。

深有感触。这样的处境,谁都有过吧,官僚主义算是很大一个原因?还有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

鄙视斯捷潘,同情但是敬佩多莉。

不理解为什么安娜不肯请求离婚,卡列宁不是都同意离婚了吗?

弗隆斯基自私又怯懦,价值观也是居高临下的贵族主义。自杀不过是他怯懦的表现罢了。

卡列宁冷漠又条例化,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他正视自己的怯懦,并觉得羞愧,并不让人特别反感。当他站立在人群里,而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官场完蛋了,他还一门心思要表达自己的见解,突然有了一点悲惨的共鸣......

安娜,可怜的安娜,可惜选错了人,可惜没有选择离婚。她一会儿一点也不想儿子,一会儿一点也不爱女儿只想儿子,真是忒奇怪的母亲。

容貌与荷尔蒙毕竟不能长久。最后安娜与弗隆斯基的争执,冷战,到爆发,很类似现在情侣因为高傲与尊严不肯低头,最后各奔天涯。如果真的不安,为什么当时不同意离婚呢,如果没有不安,为什么要时刻嫉妒掌控呢,而且那样的反复无常,有时候作为同情她的读者,都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和虚荣呐。

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也许对女人还是更严苛,安娜为了爱情(yuwang)只能一无所有,那些多莉见过的奢华,也不过烈火烹油,算不得幸福了。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