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文化与组织读后感1000字

时间: 2020-08-24 08:41:46  热度: 309℃ 

点击全文阅读

《文化与组织》是一本由(荷) 霍夫斯泰德 Geert H Hofstede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与组织》精选点评:

●#文化差异/国家文化距离五维模型的提出#献上膝盖..服。虽然最终是回归到微观层面的组织,而且对于中国的测度,我觉得少了一些特殊地区(比如西北、西藏、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必然会影响结论,但真的是太有意义的学术类书了!将假设推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佩服。也难怪第一版成为引用率达到最高的学术著作。

●看着不累的教科书。

●喜翻热

●看完以后,每次看到某核心价值观都觉得好笑。发人深省的一本书。

●非专业人士纯属好奇找来涨知识,还挺浅显易懂的~

●一方宗师, 智慧之士,但不能成为立命之作

●我真的忍不住吐槽这书。挺同意有个短评,解释企业管理尚且可行,但上升到国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部分实在就比较古怪,这难道不是通过单一数据来源得出框架之后开始拉扯案例直接按照刻板印象往里塞,哪个塞中了哪个有道理吗(比如腐败那Part)更不能理解的是老师让我们用这个理论做政策制定分析…

●都知道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但到底哪里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呢?看完这本会有点启示喔。

●非经管类,属于跨文化心理学、社会学,完全可以作为国民意识教育大纲。相比传统的道貌岸然、过于理想、不留思考空间的教条式伦理教育,以及流行的激进无知、为了批判而批判、容易导致混乱的愤青民V宣传,此书正适合改善当下国民素质和价值眼光。第一部分最佳,描述了美式制度体系之外,世界其他文化地理区域的社会风范;而从权力距离、个体与集体主义、阳刚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与短期导向,五个纬度全方位呈现各种不同的社会气质,从中不难比较出何为更佳且可实现的国家社会。第二部分介绍组织文化策略,个人感觉稍显潦草。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下文化冲撞概述与总结,算进一步拓展眼光。

●自己做的研究还不错,一想多就呵呵了

《文化与组织》读后感(一):文化与组织

吴正刚老师推荐我们看IBM的书,特别是其员工写的书,很明显我是个听话的学生,当天就去图书馆找了一圈,这本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步分讲国家文化的五个维度,即权利距离的高低、个人角色与群体角色、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的强弱、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通过这五个方面描述不同文化的差异,清晰了的描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但是略显武断,因为作者的数据来自IBM的员工测试,众所周知,IBM是个强文化企业,其员工自然也带有企业的文化特色,数据的结果很明显的影响到了结论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我猜是他儿子写的,明显很混乱,不要看了。

第三部分写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即文化的碰撞与在多元文化中生存。

《文化与组织》读后感(二):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存

从本土文化的窗户后面窥视世界,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得与其他国家的人有一些不同(国家性格),但是自己的祖国是衡量的标准。然而,在文化问题上没有什么标准和规范可言。这种信息令人颇为不适,就像17世纪伽利略宣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令人不适。

正如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所表述的那样,“文化相对论断言,一种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行为是‘低劣’还是‘优越’。然而,每一种文化都可以而且应该为其自身的行为和活动提供评价标准,因为它的成员既是行动者也是观察者。”

本书的第一章作为导论先将与交流相关的概念进行描述,对后面第二部分国家文化的维度和第二部分组织中的文化中所要应用到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通过IBM的调查实例结合四象限图标详细描述了国家文化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PDI)、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IDV)、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MAS)、不确定性规避(UAI)以及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第二部分组织中的文化是结合国家文化的五个维度,并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考察在组织层面上的文化的维度;第三部分影响虽然短小但却十分精悍,因为文化碰撞部分中列举的种种实例都十分具有说服力。

第十章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存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与第一章首尾呼应,再次强调对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文化与组织》读后感(三):IBM测试引出的文化差异思考

读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有什么样的组织,也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最早研究文化与组织的是IBM,这倒也不奇怪,这家大型跨国公司,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这也为他的管理带来了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各地的文化不同,统一的管理模式总是行不通,于是IBM设计了一套测试问卷,试图找出世界各地的人们主要有那些文化差异,差异有多大。这套测试因其很好的可重复性,得到了心理学界和管理学界的认可。

在详细说到这套测试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作者看来,文化有四个要素,符号、英雄、仪式和价值观。我们举个例子吧,在我们这个国家,五星红旗就是一个符号,雷锋是一种英雄,入党宣誓是一种仪式,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一种价值观,所有的文化不外乎由这四个元素组成。尽管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文化是有优劣的,但大多数时候文化的优和劣并没有实在的证据能够证明。

那么IBM是怎么测试的呢?他们采用了由英格尔斯和莱文森界定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阴柔气质—阳刚气质、不确定性规避(这四个维度是并不一定是独立的),然后分别在这四个维度上进行测试,以下是他们的测试和分析结果:

权力距离维度:权力距离实际上指的是社会的平等性,越平等的社会,权力距离越小,越不平等的社会,权力距离越大。马来西亚的权力距离指数最高,而奥地利的权力距离指数最低,东欧、亚洲和非洲的专制国家普遍得分较高,而西欧和美洲的民主国家普遍权力距离得分较低。权力距离对于人们的文化和组织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比如,在权力距离得分较高的国家,家庭中父母倾向于悉心照料孩子,并利用父母的权威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指导,顺从的孩子会受到鼓励。而在权力距离得分较低的国家,父母倾向于让孩子较早的独立,父母较少使用他们的权威去强制孩子,而是更加平等的对待孩子,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学校中,权力距离得分较高的国家,教师受到高度尊重,孩子被严格要求遵守纪律,孩子犯了错误教师会联系家长。而在权力距离得分较低的国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平等,学生经常与教师争论,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和孩子站在一起反对教师。在工作场所,权力距离得分较高的国家,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更加严格,权力更加集中,下属期望得到明确的指令,上下级工资收入差距大。而在权力距离得分较低的国家,上下级关系通常都有感情色彩,等级制度并不严格,上下级并不是天然的不平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组织是去中心化的,权力是分散的,工资相对比较平均。另外,在高权力距离的国家,政府是威权主义的,新闻、工会组织收到控制,收入差距大,一般由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础。而在低权力距离国家,政府是世俗理性的,权力受到约束,收入差距不大,工会和媒体是独立的,较少有主流意识形态。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维度:人们对于组织的依赖程度,依赖程度越低,个体主义得分越高,反之,个体主义得分越低。在这个维度上,美国的个体主义得分最高,危地马拉得分最低。中国处于中下等水平,说明中国人个体主义并不浓厚,更讲究集体主义。研究人员发现,集体主义往往与高权力距离相关,而个体主义往往与低权力距离相关。在集体主义组织中,不鼓励情感向外表露,比较好面子,因为面子关乎自己在组织集体中的地位,残疾人一般会较多的依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而其他家庭成员会觉得残疾人是家庭的一种羞耻。而在个体主义的国家,正好相反。在工作场所,集体主义的国家里,雇主倾向于雇佣家庭成员或者亲戚,雇主和雇员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大家庭,雇员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事,而是努力保持与集体的和谐。而在个体主义的国家里,雇主雇佣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不会刻意雇佣家庭成员或者亲戚,雇员更加注意凭自己的兴趣做事,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不一致被认为是正常的。在集体主义的国家里,人们要平等胜过要自由,而在个体主义的国家里,人们要自由胜过要平等。

阴柔气质—阳刚气质:男性被认为是果断的、坚韧的、重视物质成就的,而女性被认为是谦虚的、温柔的、重视生活质量的。在这个维度上,斯洛伐克得分最高,最阳刚,瑞典得分最低,最阴柔。西欧、北美得分普遍较高,北欧得分普遍较低。中国得分属于中上等,比较阳刚。在这个维度上,阳刚和阴柔气质的人们对待职业、教育、竞技性体育、同性恋、劳资冲突等问题的态度上大相径庭。

不确定性规避:指人们在面临不确定的或者未知的情况时感到威胁的程度。比如,你跟一个英国人说会议在三点半到四点之间开始,他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对一个德国人说这样的话,他会觉得不可忍受,因为他无法忍受这样的不确定性。在这个维度上,希腊得分最高,不确定性规避倾向最强,新加坡得分最低,不确定性规避倾向最弱。德国比较高,中国大陆比较低。在强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中,法律往往事无巨细,协议或合同往往是一大厚本,而在弱不确定性的国家里,法律往往比较粗线条,协议和合同比较简单。这种文化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倾向比较弱,而法国比较强,所以,美国波音飞机的设计给飞行员的操作空间比较大,而法国空客飞机的设计则给飞行员的操作空间比较小,尽量实现程控,最大限度的规避不确定性。在强不确定的国家,往往更保守主义,而弱不确定性的国家,则更加倾向于自由主义。

在研究了这四个维度以后,作者总结了不同国家的组织形式,并列出了不同国家的范式:

在美国:市场

在法国:权力

在德国:秩序

在波兰和俄罗斯:效率

在荷兰:协调一致

在北欧:公平

在英国:系统

在中国:家庭

在日本:日本

看了以上这些词,或许我们不需要听作者再解释也能明白大致的意思。

要想能够实现跨文化的沟通,则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觉察、知识和技能。首先我们需要觉察到文化的差异,然后我们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符号、英雄和仪式,但不一定认可他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去掌握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跨文化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

《文化与组织》读后感(四):文化维度与《喜宴》中的家庭观

文化维度与《喜宴》中的家庭观

何为文化?这大概是个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但身为社会人,我们又自然而然地受着某种文化的影响。如《文化与组织》作者所言,文化像一个社会的基因,赋予我们的社会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在一代代社会成员的延续,一次次社会变革力量后仍保持其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它维持着社会的基本形态,处理着社会的基本问题。

在《文化与组织》一书中,荷兰管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IBM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概括出了描述文化特征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体主义水平、阳刚气质/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短期导向。这给我们提供了刻画文化的一种参考方法。作者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分析都十分有趣,在让我对文化有一些粗浅认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文化研究方法。本文即利用个体/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两个文化维度试图解读李安电影《喜宴》,希望从文化维度角度对其中体现的中国式家庭观做出分析。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的地位,个体需求超越集体需求;相反地,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互相依赖,重视相互关系的发展,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被放在首位考虑。个体与集体主义文化在《喜宴》中的可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1 家庭空间

个人/集体主义可以被用来解释许多文化差异。“个人空间”是一个人在宇宙中占有的一小部分地方,作为这一小部分地方的主人,个人都有权自主决定谁能进入而谁不能。空间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常常比强调集体的文化更加需要空间,同时当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他们也更加倾向于表现出强攻击性。

中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我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集体利益和目标上,互相依赖,互相分享。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的生活距离更近,在人们的思想中,每个组织的成员都有机会分享集体的东西。在中国“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对家庭而言是幸福的,因为这意味着成员们能够共享空间、共同做事。而在西方,家庭模式则更多地以小家庭为主,只包含父母和孩子而不包含更年长的长辈,他们的关系和情感也没有那么亲密。

1.2 “面子”的概念

“面子”大概是集体主义家庭特有的概念。它指的是“与周围社会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对面子的看重是生活在强调社会关系的社会中的结果。

电影《喜宴》中,伟同的父母是中国传统父母的代表。他们为儿子的婚事担忧,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儿子到了婚配年纪而不结婚,在传统价值观中是丢面子甚至羞耻的,就像高妈妈的那句台词:“不跟别人做什么交代,那还结什么婚?”人的行为许多情况下为集体普遍价值观框定。

当伟同决定办一个简陋的假婚礼给父母看时,从登记、拍照到吃饭,伟同父母的脸色始终是凝重而沮丧的。因为传统观念中,婚礼是一件大事。这样没有大操大办的婚礼在亲朋面前无疑是“丢面子”的,更何况他们还收到了台湾的亲友的礼金。

集体主义社会中密集错乱的关系网络带来各类亲戚朋友的“议论”,而这样的“议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某些情况下,它会驱动人们放弃原有的独特想法,将自己装入社会的容器中,符合普遍价值观,逐步趋同。

在个体主义社会中,与面子对应的概念是“自尊”。自尊是从个体角度定义的,而对面子的看重则是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1.3 家庭结构

个体主义与核心家庭结构对应而集体主义则与扩展型家庭结构对应。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与父母等长辈存在这更加紧密的联系;而个体主义文化中则不表现出如此紧密的联系。个体主义文化中,成年孩子自然而然地离开家庭,并且通常情况下,除了必要的联系外,孩子和父母有各自的生活,互不干扰。

中国有个词语“养儿防老”,对孩子而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十分自然的。因此,许多父母选择同孩子住在一起。无论在法律层面上还是道德层面上而言,为上年纪的父母提供周到的照顾都是孩子必须承担的责任。在集体主义国家,老年人进入养老院会被认为是可怜的。《喜宴》中,伟同的父母在伟同结婚后仍然在伟同和妻子的新家庭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二老并不觉得这样会打扰到儿子,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思想。

个体主义社会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显得弱很多。家庭成员们倾向于保持个人的独立性。父母几乎不会与已结婚的孩子的新家庭同住。如果老人照顾自己上有困难,或者觉得孤独,比起依赖自己的后代,他们会更倾向于去养老院。同时,父母不会向孩子要赡养费,孩子定期拜访父母,与他们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二.权力距离

根据霍夫斯泰德描述,权力距离指的是特定组织(如学校、家庭等)权力关系中弱势一方对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接受程度。据此,可分为高权力距离和低权力距离。高权力距离文化中的人们往往认为不平等的存在是应该的,每个人在集体中应当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位置的高下关系是有既定制度保证的。在这种文化下,年长者受到绝对尊重甚至敬畏。相反地,低权力距离文化中,不平等现象应当被最小化,权力的使用应当被正规化,所有人应当处于平等地位。

在家庭中,权力距离也体现在家长制、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等等方面

家长制指的是在家庭中,长辈的权威受到绝对敬重,家庭事务完全由权威决定,孩子在家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教育中,家长的权威会被反复强调,孩子被教育应当遵守父母的意愿,出于自我意愿的行为是不受鼓励的。在中国,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孝”文化。为了达到“孝”,首先便要做到服从。父母为孩子安排一切,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不能忤逆父母。“孝”在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是不可缺少的。

《喜宴》中的高先生曾是军队的师长,在家庭中,也形成了稳固的家长制。在伟同的家庭中,即使父亲的身体状况日渐不容乐观,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另外,父母并未听从儿子的意愿便替其注册了相亲网站并安排相亲,当伟同的男友Simon劝其坦白时,伟同的回应是沉默,这说明他不愿正面忤逆父母,只能私下通过提高相亲条件来进行无力的反抗。

三.总结

家庭观念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观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事实上,不同的文化没有高下之分,文化的不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组成了社会的基本规则,很好地协调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另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组成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个性。如作者所言,文化是一只“不死鸟”,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必将“浴火重生”。

《文化与组织》读后感(五):《文化与组织》读书笔记

文化的拉丁词源是耕作土地

人性:普遍的 遗传的

文化: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分类所特有 的 习得的

人格:个体特有的 遗传和习得的

文化相对论:一种文化没有绝对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行为是“低劣”还是“优越”。然而,每一种文化都应该为其自身行为和活动提供评价标准,因为它的成员既是行动者也是观察者。

符号 英雄 仪式 价值观

一个国家民众接受那种宗教以及宗教的那个派别,似乎是已有文化价值观影响的结果,但它同时也是,甚至更多是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可见,宗教归属本身与文化的相关程度并不像人们常常以为的那么高。这并不排除下述情况:一旦一种宗教得以建立,通过在教义中把接受它的文化模式作为核心内容,宗教就强化了这些文化模式。

当各种文化因为某种共同原因而一起变化时,它们之间的差异往往会保持如初。【?】

国家制度遵循心理程序,它们通过对当地文化的适应而起作用。……反过来,在一种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制度又能够使作为制度基础的心理程序延续下去。

在解读人们对其价值观的陈述时,区分“希望的”desirable和“想要的”desired十分重要,

文化的维度: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阴柔气质-阳刚气质,不确定规避(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人们通常不用文化的属于来描述性别。其实这样做也有启迪意义。如果我们认识到在每个社会内部都存在不同的女性文化和男性文化时,会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如此艰难。【?】

文化差异:地区种族宗教、性别、代际、阶层

文化是一只不死鸟

并没有基因去承载文化。文化就是一套不成文的社会游戏规则,这些规则由社会成员们传递给新来者,并在他们头脑中生根发芽。

二、平等也有高低之分

人们通常认为各种不平等领域之间的不一致会带来诸多问题。在一些社会中,人们试图通过让各个领域齐头并进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趋势显然会加剧社会的整体不平等。

一个领域中的较高地位或多或少应该由另一个领域的较低地位交换而来

权力距离得分——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低权力距离:互为依赖,情感距离较小

高权力距离:下级对上级依赖性较强下级或偏爱或抵制。抵制称为反依赖,是一种消极依赖。(依赖和反依赖的两极分化)

权力距离——弱势群体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

调查问卷的聚类方式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分组方式。不同国家:分组;不同职业:不分组【?】

用描述国家的指数来描述职业

高权力距离国家中,高权力距离适用于所有职业。低权力距离国家中,低权力距离只适用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业群体。

低权力距离:正式的尊重和抵触都很少见到,对独立的需要

高权力距离国家:教育过程是高度个人化的,人们认为教师传授的是个人智慧。在这种体制中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优秀程度。

低权力距离国家: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了双向交流渠道。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优异程度【?】

低权力距离国家将较大教育预算花在中学教育,致力于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

高权力距离国家将较多的教育预算投入到大学教育,目的是保持社会精英和无文化者之间的两极分化。

高:下属眼里的理想上司是“仁慈的专制者”。对权威人物的依赖和反依赖都达到极致,极度崇拜或极端鄙视

为什么在低权力距离国家中年轻领导者会获得更多欣赏【?】

高:管理者依靠正式的制度和他们的上司

低:管理者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他们的下属

高权利距离文化善于处理要求纪律严明的任务,低权力距离国家善于处理需要发挥下属主动性的任务。

对管理而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的力量。

【?】形成文化差异的原因?语种?发展程度?

高:税收政策保护了富人的财产,经过税收调节后收入差距比调节前更不平等

罗马帝国和中国都是由单一的权力中心统治的,它意味着该国人口都甘于接受这一中心的命令;欧洲日耳曼语系地区则被分成许多小部落,由领主统治,拒绝接受其他任何人的命令。

预测权力距离:地理纬度、人口规模、国家财富(不能反映因果的方向)

低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好,主要威胁是与其他部落为了资源和领地展开的竞争。按照等级制度组织起来并依赖于一个核心权威来维持秩序和平衡的社会可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

高纬度地区首先要对抗的是自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过分依靠权势者。【?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与以下几个工作目标重要性有关:

个体主义方面:1.个人时间2.自由3.挑战(强调了员工对于组织的独立关系)

集体主义方面:4.培训5.物质条件6.技能的运用(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性)

集体主义和高权力距离国家,默许倾向(答题者不考虑问题内容就给出肯定答案的倾向)更加强烈

默许倾向能够测量一种文化下答题者愿意维持正式和谐的程度以及对于研究者尊重的程度

从个体成员看,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应该被看作两个维度(一个人可能两项得分都高或低)

研究社会或国家,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应被视为同一维度下的两个相反端点

分层化的个体主义形式

去个人化的规则和集权与专制主义者的权威概念相协调,同时去个人化的规则与集权也消除了绝大多数最为直接的依赖关系

每个人有一个身份等级(高权力距离),但归属于这种等级所具有的含义却更多由传统决定,较少由个体所属的群体来施加【?】

可以用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来区分不同职业

内在激励:工作本身激励

外在激励:工作提供的条件和报酬

个体主义与核心家庭结构有关

集体主义与扩展型家庭结构相关

集体主义文化中,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被认为是粗鲁的。“不”意味着冲突,“是”不代表赞同

个体主义文化中直言不讳是美德,观点碰撞被认为可以揭示进一步的真相

高情境沟通(集体)大部分信息不言而喻

低情境沟通(个体)大部分信息要明确交代

个体主义:罪感文化

集体主义:耻感文化(是否羞耻取决于违法行为是否被他人所知)

个性差异的5个独立维度:

O:开放性-僵化性

C:责任心-不可靠性

E:外向性-内向性

A:随和-暴躁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社会是外向型社会吗?社会规则对外向的人群更有利吗

鼓励个人独立的文化中的人们给自己社交能力打分很高,但是,当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由文化来决定而主要由双方自主决定时,这种判断是准确的

个体主义文化鼓励大家把快乐的情绪表露在外面而不鼓励大家共同难过,集体主义文化则刚好想法【为什么集体主义相反?表现沮丧为什么受到鼓励】

个体主义国家的人们走得更快:自我概念的一种生理表达:更为积极主动以便事情有所进展和有所成效

在集体主义文化或文化差异凸显的大型班级中,划分小组可促进积极参与

自由是个体主义者的理想,平等是集体主义者的理想

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一定适用于集体主义占主导的社会。迫切需要能考虑到这个维度文化差异的经济学理论面世。

个体主义指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因果关系是从国家财富指向个体主义

工作目标:

阳刚:收入、赏识、提升、挑战

阴柔:管理者、合作、居住地区、雇佣保障

阳刚气质社会:男性被认为果断、坚韧、重视物质成就;女性被认为谦虚、温柔、重视生活质量

阴柔气质社会:性别角色相互重叠,男女都被认为应谦虚、温柔、关注生活质量

后1/3拉丁语系、东欧国家;前1/3英语语系

个体—集体关注个体独立于集体还是依赖于群体

阳刚—阴柔关注“自我”强调和“与他人关系”强调

主观幸福—基本生存:高个体主义低阳刚气质:对主观幸福的高度关注存在于阴柔气质的个体主义社会中

从阴柔到阳刚,男女性价值观朝更强硬方向变化

女性价值观差异小于男性:阴柔气质程度更清晰反映在男性价值观上

137页第一段最后 不一致?一致?

性在阳刚气质文化中是更加禁忌的话题,这一话题也更具吸引力。双重标准鼓励了对性能力的强调。阴柔气质社会中,男女性关注焦点是双方的关系

阴柔:不把性骚扰视为权力滥用,而是一种无伤大雅的消遣

阴柔气质社会中,同性恋更经常被视为生活现实

阴柔气质国家中较少奖励优异

高阴柔气质:中等水平是标准

高阳刚气质:最好水平是标准

阳刚:工作选择受职业机遇有利影响

阴柔:对该领域的兴趣

阴柔气质文化人们在家庭用品上花费更多;购买更多小说作品

极端的不确定性给人带来焦虑,科技、法律、宗教都是为了规避不确定性

世界各国的科技、法律和宗教仍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的自发趋同

一个国家的文化不是“标准公民”或“典型个性”构成的组合体。它是由拥有某种共同心理程序的公民做出的一组可能反映。不一定在同个人身上出现,只要统计显示在同一个社会中出现的更为频繁即可。

不确定性指数:面对不确定时感到的威胁程度

弱不确定(低焦虑水平):低表现欲文化;攻击性和情感不外露;压力得不到缓解;高咖啡因低酒精消费量

斯堪的納维亚国家:定期饮酒过度,低酒精消费量

不确定性——风险

焦虑——恐惧

不确定性文化中人们总想在其组织、机构和关系中寻求一种结构,从而使事情更加清晰和可以预测。

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人们常常从事冒险工作而不是静观其变【?】

高不确定性,限定最高时速更高,珍惜时间甚于生命

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家庭规模与不确定性规避成负相关(经济条件富裕)

默许:不考虑问题内容而给出肯定答案的倾向。间接测试幸福

涉及价值观,默许与集体主义和高权力距离有关

涉及真实情况,与弱不确定相关

强不确定性规避喜欢购买未加工食品更信任洁净食品;弱消费更多加工食品,更偏好外观

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对于规则的需要是情感性的,结构化的环境中生活才会舒服。导致纯粹仪式化的、不协调的甚至是无效的规则或以规则导向的行为“立法必严,执法可宽”

弱不确定性规避:公众习惯由社会控制不断强化形成,国家法律法规不那么神圣,却能被更好地遵守。

规避不确定性:信赖专业人员

接受不确定性:同样信任经验常识和通用人才

弱不确定性规避:更多战略规划,不必然提高企业绩效

自主创业率与不确定性正相关: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下,更多人选择自主创业

马斯洛五种需要排序取决于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

强不确定性规避:更有可能在本国政治疆域内为极端主义少数民族提供容身之所,更有可能取缔那些政治理念被认为会产生危险的政治团体

儒家思想主要原理:

1.社会稳定基于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2.家庭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原型

3.人际交往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美德还包括努力获得技能和教育,勤劳,廉洁,耐心,有恒,中庸之道

长期导向: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坚韧、节俭)

短期导向: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尊重传统、维护面子、履行社会义务)

【?】短期导向:重视社会和身份赋予的责任

长期导向:愿意为最终目标奉献自己

【?】短期:重视面子

长期:知廉耻

进取心随社会阶层提高而提高;较低阶层的孩子追求更即时的回报

【?】长期导向婚姻:实用、以目标为导向

爱情消失-离婚;较低的离婚率

被认为老龄的年龄:与国家财富正相关;与长期导向负相关

长期导向程度高:预期当自己变老时会对生活感到更满意

长期导向程度低,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两种价值规范:1.尊重“必须”传统,面子,稳重,即使爱情不再也要维持婚姻2.倾向于即刻的消费与满足,顺应社会的消费趋势(相互攀比)

矛盾,个体行为千变万化

数学成绩与长期导向显著相关

短期导向对理论、抽象学科有天赋

长期导向对实用、具体学科有天赋,擅长解决规范问题

长期导向:经济和社会条件存在广泛差距的社会是不理想的

短期导向:精英主义的价值观,能力决定区别

长期导向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

长期导向国家经济增长为什么从1955以后开始:首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里,对美德的探求是关键;西方人美德位于真理之后

西方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将物质与精神分离;东方宗教和哲学将两者合而为一。这解释了为何西方的调查问卷涉及真理,东方涉及美德(美德不建立在善恶绝对标准之上)

华人价值观调查:华人设计价值观问卷,在华人以及非华人中进行调查

权力距离与不确定性规避影响到人们的组织观

个体主义和阳刚气质影响到我们怎样看组织中的人

金字塔:高权力距离,强不确定性规避

机器:低权力距离,强不确定性规避

集市:低权力距离,弱不确定性规避

家庭:高权力距离,低不确定性规避

从文化角度考察组织中财会系统的作用:为组织减少不确定性的仪式。通过财会活动这一仪式满足组织寻求确定性、真实性和简单化的文化需要,不论是否基于客观事实。振奋和维系组织士气

资本主义与个体主义相联系

更为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个体与组织之间是道义的联系,买卖关系,雇佣与解雇被认为不道德。出售公司、解雇冗员具有很高的代价

占支配地位的所有权与权力距离正相关

通过合作共同治理企业与阳刚气质负相关

集体主义心理编程会对动机有着显著的影响。

文化不仅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影响我们对行为做出的解释

激励因素好——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

保健因素好——防止人产生不满意感

心理理论具有文化局限性:作者本身在一种文化环境下成长并在其中研究问题。

组织文化作者之间的分歧:

把文化视为组织拥有的内容:分析思路和对变化的关注(管理者和管理顾问)

把组织视为文化拥有的内容:综合思路和对理解的关注(纯粹学术圈)

组织层次上的价值观与实践活动的角色刚好与在国家层次上的角色相反:实践活动中存在巨大差异,价值观上仅有微小差异

价值观更多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国籍等影响,随日常实践活动的共同知觉是组织文化核心

企业创建者和领导者的价值观塑造了组织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共同实践活动影响组织成员

过程导向-结果导向

员工导向-工作导向

本位主义导向-专业素质导向

开放体系-闭合体系

松散控制-严密控制

规范导向-实用导向

过程导向:规避风险,发挥有限精力工作,每日活动大同小异

结果导向:不熟悉的情境下也从容面对,尽最大努力工作,每天面对新的挑战

无所谓好与不好,由企业性质决定(药品生产企业)

结果导向程度越高,文化强度越强

本位主义导向:员工身份认同更多来自组织。认为组织会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专业素质导向:更多来自工作类型。私人生活是自己的事情,组织只不过依据工作胜任力雇佣他们

开放体系:新成员容易适应

闭合体系:封闭私密,难以适应

松散控制:会议时间模糊,拿组织和工作开玩笑

严密控制:看重成本消耗,会议准时,没有玩笑(与严格但不成文的着装规定有关)

实用导向:关注顾客需要,受市场驱动

规范导向:正确遵守组织程序,商业道德和诚信

女性参与工作-环境沟通的开放性

国家之间三类差异:身份、价值观、制度

身份依赖于实践活动而非价值观

群际接触不会自动发展成相互理解,只会进一步强化对于本群体的认同

富裕国家的购买模式和消费模式在聚合化的同时也有离散化特点

社会性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宣扬自身价值体系局限性的观念,是否会带来道德放纵【?】

成功的文化碰撞预先假定合作伙伴相信他们自身的价值观。身份认同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使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其他文化

多元文化世界生存法则:不需要为了达成实际工作中的协议以及为了合作而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感受、行动

组织文化是相对表层的现象,与价值观无关

没有证据表明全球文化正在聚合。国家之间在文化方面依然会保持离散状态

国际传媒传播有关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生活,导致焦虑增加

少数民族或小国的孩子成为多元文化者方面更占优势,对大国的孩子而言困难一些

管理者是其下属的下属,需要在其下属的文化基础上与他们打交道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