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影评摘抄
《美食家》是一部由徐昌霖执导,夏克平 / 王诗槐 / 詹萍萍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家》精选点评:
●真是一本满足,特别是盐的那番说法,真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个故事夹杂的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从旧中国到新世界的变化,不变的是朱先生对吃的热爱。人物形象丰满,各个鲜活。不足之处一是没法看到完整版,二是老电影的观影体验较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小说比电影更出彩。
●书更有意思
●导演明显是偏向老饕那边的。。。神经质的高经理。。。小说灰常赞~~
●小时看的,从那时对美食对苏州印象极好!
●小时候接受美食启蒙教育的片子,其中也说到了49年后餐馆的变迁。可惜目前土豆上能找到的版本,已删减不成样子。
●能拍成这样不错了,推荐看原作
●第二代苏帮菜传人刘学家为技术顾问
●吃的文化和艺术才能真正体贴一个民族的本根,一个吃货的一生才能熨帖一个国家的历史脉络,那种转变的起承落合,细细到唇间齿上的味儿,还有那咀嚼着味的人。电影中一句台词:改造这多年,还不改尖挑的口味。或许,革命也好,改革也好,那深扎在味觉上的文化体验和传承是改造不了的。删减版,稍不惬意。
《美食家》影评(一):同名小说
年之前在我老爹年轻时的杂志<收获>上我看到了这篇小说
对于我这饕餮之徒可是一次食精神上的盛宴
年后我才直到有个同名电影,,,,,,,
遗憾的是苏州一年,没有看过拙政,没有游过周庄,最重要的~没有尝遍苏州的美食-_- !!
《美食家》影评(二):老苏州的吃喝
朱自治的吃面叫法:“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陆文夫经典小说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几个拼接片段 看完小说后终于又找到一个完整版的 的确不错 老苏州的经典小吃...当然最好吃最精华的还得是自家美厨娘做的了!不是整天下馆子吃吃喝喝能吃到的啊
去苏州旅行 特意去朱鸿兴喝焖肉爆鱼面 虽然不是头汤面呵呵~ 那焖肉在面汤里一捂 真的是软甜味鲜!
“吃”谁都会吃 但要懂吃会吃且知其内里文化 可就不那么简单咯!
《美食家》影评(三):电影应该帮我们记住时代
美食拍的很美。想吃。
对白诙谐。
市井味道。
电影改编自陆文夫的小说。当代文学的老师是讲过他的。先生自己就是个美食家,在今天应该是蔡澜一样的存在了,他还精于茶道,酒量惊人。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是苏州的记录者。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记录者。冯骥才对天津,邓友梅、汪曾祺对北京,王安忆对上海,池莉、方方对武汉。那么陆文夫就是对苏州了。
真正的文学作品当记录真实的时代。正如娄烨所言,电影会帮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美食家》影评(四):国产片找不到好剧本?那不妨看看语文课本
小时候读过很多优秀的故事,当然,并不一定是在故事书里。很多故事来源于语文规定的阅读读物。隐约记得曾经看到《平凡的世界》里第一章,孙少平所在高中中午吃饭的场景也能让人有很强的画面感,那些句子描述的画面一幅幅的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文字的魅力,同时也是作者对于这样的吃饭场景常年的日积月累。
当然,这种吃饭的场景并不少见,曾经有一篇文章,描写的就是吃饭,他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食家,早上最喜欢的就是去朱鸿兴吃头汤面。只要是朱自治过来了,跑堂的总是会喊出来“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话不多,但是马上这样一个会吃,能吃的美食家一下子就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
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形象记忆犹新,而文字之外,记住这个美食家的同时,我们也记住了他的口中的那些让他念念不忘,甚至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早起的头汤面,当然,其他的也不少。
很多与吃饭有关的电影总是会勾起我们的食欲。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李安的《饮食男女》,片子的主旨我们可以不谈,但是电影开片的三分钟对于烹饪的描写,可谓是让我们犹在眼前。食色性也,人们总是会对于自己的本性难以忘怀。因此,很多与美食相关的作品总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论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人生一串》,我们能接受的是对于各种各样美食的不断品鉴,不愿意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美食濒临失传。很多优秀的作品渐渐的被遗忘,而我们所谓的推陈出新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喜。郭德纲相声里说过一句话,非常有道理“你拿个痰桶炒菜说是革新,你敢做,谁敢吃啊!”。
好死不死,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这部关于美食的电影,却充满了人生百味。《美食家》改编自陆文夫的同名小说。片中着重讲述了身为旧社会“美食家”的朱自治,与自己的长在新社会的表侄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的故事。本片虽然讲述的是对于阶级斗争的思考,但是看罢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依旧是片中非常会吃,而且嗜吃如命的朱自治。
朱自治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人都说会吃的人,即使是美食家,自己也应该是一副大肚翩翩的样子。但是朱自治不同,他非常的清瘦,看上去很是轻盈。或许是这个原因,他对于吃非常的沉迷。电影在开头就营造出来了这种痴迷,为了迎接男主与他的母亲,朱自治硬生生的错过了朱鸿兴的头汤面。他只能拿着糕点凑合着吃点,垫一垫。与人交谈的时候,依旧是没有忘记手里的食物,这自然是对于吃痴迷的一种非常形象的描画。
朱自治的吃有讲究,什么馆子就应该吃什么菜,什么时候菜里的盐应该怎么使。普通人认为小儿科的事情,他硬生生的能讲出来一大堆道理。最后一道汤应不应该搁盐,凉菜有没有放在两道菜之间。这些看似平常没有人注意的事情,在朱自治看来都是大事情。而他对于这些“大事情”的注意也使得他与自己表侄之间有了离隙。
表侄作为一个在旧社会吃过见过的人,曾经对于朱自治的行为极其不满。等到了新社会,他处处与朱自治作对。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朱自治是一个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他对于菜品的品鉴越是认证,表侄对于他的厌恶感就越发的深。这同时也是本片的主旨,导演认为,吹牛的好过实干的,有技术的弄不过能说会道的。这是导演想要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男主一生的写照。
而朱自治完全对于这种定论不做理会。他依旧是认为自己仅仅是对于吃有所追求,为了吃饭,他可以不惜淋湿自己的鞋子,为了吃饭,同样的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呼朋引伴的偷偷摸摸。只要能吃饭,他不会在乎万贯家财,同样也不会在乎做饭的人是否好看。不好女色,对于钱财也不是很在乎,但是唯独对于吃执着追求。
但就是这样的人,一生之中却顺顺当当的,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模有样。这换做是谁都会觉得嫉妒。但是嫉妒之余,我们依旧是对朱自治对于美食的品鉴啧啧称奇。美食家果然是名不虚传。
这只是中学时期的一篇课外阅读物,还有好多像这样的文章静静的躺在我们的课本中,如果当今的编剧们苦于没有故事发掘,倒不如会去读一读课本,或许一部好作品马上就会诞生。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