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唐诗》读后感1000字
《慢读唐诗》是一本由琹涵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读唐诗》精选点评:
●适合心境平和时阅读
●清新惬意,让人忍不住翻开唐诗三百首,重读唐诗
●好诗好在人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
●作者是琦君女士的学生,爱自然,珍惜世间的种种美好,每一篇佳作都温情脉脉,有如一泓清泉,流向我们心中的桃源胜境,这样的世界何其美好~~
●没心思看完,读多了就知道她的千篇一律了,大概也就是于丹讲唐诗的样子吧。
●诗几乎都是学生时代背过的诗,作者文笔平平,这本书适合初高中生读。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背的诗的少,是我们思考的少。很多诗背的滚瓜烂熟,却因年少时的懵懂青涩而理解太浅。有了一定经历后再回头品味,就能有更多的感悟了。
●心灵鸡汤……
●太淡了。久则乏。
●背诵唐诗
●内容稍显不足
《慢读唐诗》读后感(一):随想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小学时老师曾叫收集关于四季的诗句,自己收集的其中一句便是“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当时只觉得如同诗句前半句的那个“夏”字点题一样,这就是夏景,却并未细细品读。绿荫重叠交错,在夏日娇艳的阳光中,愈发翠绿,更带来些许清凉之意。绿荫掩映间亭台楼阁矗立的身影影印于波澜不惊的水面,更显得山中夏日难得的静谧。风起而帘动,珠玉碰撞之声,如女子徐步走来,那不经意的微风,更吹得满院蔷薇香。无杂事之纷扰,无案牍之劳形,偷得浮生半日闲,就如此立于夏日的山亭中,看层叠绿荫与满院蔷薇遥相衬映,尽管午后阳光正甚,可闻得微风卷来蔷薇香,悠长的夏日时光也可以褪去浮躁,取之以静。山静,水静,人静。
江亭
杜甫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浮躁,虚空,是现代很多人的写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物质上所需,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追逐的脚步,于是物质的欲望在无限膨胀的时候,精神上的亏空也在日趋明显。浮躁与虚空,像是城市不断挖空的地下,在用其所用之后,却失了土之本。无欲无求,放在现在,的确难以做到,那么多纷杂与干扰盘旋萦纡于身边,如何能无所求。只求心静罢了。若是以一清净之心,不争不求而得一份更真更实的生活,许多所求也不过尔尔了。
《慢读唐诗》读后感(二):慢慢来,唐诗不曾远离我
《慢读唐诗》琹涵(台湾)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本诗歌的厚皮书,每一篇诗的正文旁边,还配有儿童图画,再下方就是注释生词,解释诗意。小学的时候它简直就是我的法宝,每逢老师布置写诗歌读后感,我就照搬全抄。那时候光是知道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却不解固中涵义。直到高中,才真的能去了解这些诗歌所饱含的情感,却没有时间让我细细品味。
转眼,我的孩子也开始学念诗歌了。拼音课程教完,老师就让孩子们学习拼读音节,诗歌自然是极好的模板,字数少,押韵,容易记住。某天,JJ在家里玩耍的时候一边念念有词,我留心一听,才知道他在念诗,请他念慢一点给我听,原来是《寻隐士不遇》,我大笑,问他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他说了一下字面的意思,大致不错。我找了视频给他看,除了有朗诵者的声音,还有很多画面,他很喜欢。接着要我帮他再找一首叫做“feng tang li qiao”的,我念了好几次,始终不明白,难道真的有一首诗的名字这么奇怪。后来我细想,才知道,应该是《风》(唐)李峤”。这时我也想起我们小时候背诵诗歌就是这样的,非要把朝代和作者名字都背下去。
《慢读唐诗》是我在书店收获的,后来成为我的“车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副驾驶座,等红灯或者等人无聊的时候随手翻阅,因为每一篇的篇幅都很少。除了诗,也就三五百字不到的一篇散文。作者特别爱读诗,累积多年,诗韵深厚,她介绍她喜爱的一首歌诗,解释诗面意义,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诗歌的时代、生活背景,进而再把读诗的意境蔓延到自己的生活中,以自己的经历,把周边人事物的引发的感悟,轻描淡写表达出来。在炎炎夏日,宛如清泉凉风,使人平静。这种写作方式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果让经历尚浅的学生哥来用这种方式写读后感,恐不易。但如果是爱诗之人的我辈,还是可以一试的。
《慢读唐诗》分五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最后一个章节则是“相映成趣”,介绍了其他朝代的作品。每两个章节的交界处,她总是邀请读者试着写“读诗心情习作”。每次读到她的盛情邀请,总忍不住跟自己说:好吧,等我读完另外一本囤书——《唐诗三百首》,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时候,就来试一试。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度娘)它重言情,即使讲理,也通过抒情的方式阐述,而词语多含蓄,美如画,意如歌,通过吟诵它,可直抒情怀,引发读者共鸣。“诗的趣味,在于它不直接明言,常有弦外之音。”(P198)而这种“弦外之音”最能使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在某处触碰到一起,发出美妙的回响。“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甲篇》里说:ˋ……见仁见智,无所不可。一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ˊ”(P191)简短的文字,引发无穷无限之想象,画面中的主角或是人,或是景,却又不漂浮,因为有作者真实的情感寄托,“生活力量”沉淀在底,历经岁月更迭,至今不衰,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同的,对于生活的体悟,对生命的感动,依旧如初。
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美哉美哉,待我举杯邀月,再吟此诗。
《慢读唐诗》读后感(三):慢慢来,唐诗不曾远离我
《慢读唐诗》琹涵(台湾)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本诗歌的厚皮书,每一篇诗的正文旁边,还配有儿童图画,再下方就是注释生词,解释诗意。小学的时候它简直就是我的法宝,每逢老师布置写诗歌读后感,我就照搬全抄。那时候光是知道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却不解固中涵义。直到高中,才真的能去了解这些诗歌所饱含的情感,却没有时间让我细细品味。
转眼,我的孩子也开始学念诗歌了。拼音课程教完,老师就让孩子们学习拼读音节,诗歌自然是极好的模板,字数少,押韵,容易记住。某天,JJ在家里玩耍的时候一边念念有词,我留心一听,才知道他在念诗,请他念慢一点给我听,原来是《寻隐士不遇》,我大笑,问他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他说了一下字面的意思,大致不错。我找了视频给他看,除了有朗诵者的声音,还有很多画面,他很喜欢。接着要我帮他再找一首叫做“feng tang li qiao”的,我念了好几次,始终不明白,难道真的有一首诗的名字这么奇怪。后来我细想,才知道,应该是《风》(唐)李峤”。这时我也想起我们小时候背诵诗歌就是这样的,非要把朝代和作者名字都背下去。
《慢读唐诗》是我在书店收获的,后来成为我的“车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副驾驶座,等红灯或者等人无聊的时候随手翻阅,因为每一篇的篇幅都很少。除了诗,也就三五百字不到的一篇散文。作者特别爱读诗,累积多年,诗韵深厚,她介绍她喜爱的一首歌诗,解释诗面意义,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诗歌的时代、生活背景,进而再把读诗的意境蔓延到自己的生活中,以自己的经历,把周边人事物的引发的感悟,轻描淡写表达出来。在炎炎夏日,宛如清泉凉风,使人平静。这种写作方式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果让经历尚浅的学生哥来用这种方式写读后感,恐不易。但如果是爱诗之人的我辈,还是可以一试的。
《慢读唐诗》分五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最后一个章节则是“相映成趣”,介绍了其他朝代的作品。每两个章节的交界处,她总是邀请读者试着写“读诗心情习作”。每次读到她的盛情邀请,总忍不住跟自己说:好吧,等我读完另外一本囤书——《唐诗三百首》,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时候,就来试一试。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度娘)它重言情,即使讲理,也通过抒情的方式阐述,而词语多含蓄,美如画,意如歌,通过吟诵它,可直抒情怀,引发读者共鸣。“诗的趣味,在于它不直接明言,常有弦外之音。”(P198)而这种“弦外之音”最能使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在某处触碰到一起,发出美妙的回响。“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甲篇》里说:ˋ……见仁见智,无所不可。一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ˊ”(P191)简短的文字,引发无穷无限之想象,画面中的主角或是人,或是景,却又不漂浮,因为有作者真实的情感寄托,“生活力量”沉淀在底,历经岁月更迭,至今不衰,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同的,对于生活的体悟,对生命的感动,依旧如初。
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美哉美哉,待我举杯邀月,再吟此诗。
《慢读唐诗》读后感(四):爱上源自生活的美丽
小时候背唐诗,沉迷于它的朗朗上口,年龄稍长一些,惊诧于故人的炼字琢句、平仄韵脚,再到后来懂得些许世事,则沉浸于诗句行间的情感不能自拔。上小学之前读的第一首唐诗,是骆宾王的《咏鹅》,简单几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富有生机的“绿水白鹅图”,如儿歌一般有趣,读来朗朗上口。后来才知道“白毛”、“绿水”、“红掌”、“清波”是意象,运用意象组合的手法营造出了生动的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的闲适惬意(用中学学的诗歌解读模板来分析,就是这样)。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享受于读诗、品诗的乐趣,我喜欢慢读唐诗。
在图书馆偶然遇见一本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慢读唐诗——爱上源自生活的美丽》,也是属于“高颜值”的一类。对于选购书籍、阅读书籍,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颜值控”、“出版社控”,对于装帧精美、封面好看的书,我总是会心生欢喜,对于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的书我也往往会有更多好感。作者琹涵,“琹”字古同“琴”,名字非常典雅。台湾资深散文家,文字清丽隽永,内容情真意切,总是因其自然真挚而动人心弦。这种短小精美的散文,我一直都是喜欢的,首先是因为简单易读,其次是语言优美,读来口齿生香,再就是每篇散文都能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借回寝室,放在床头读一读,可谓是睡前的一种好消遣。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唐诗专题课,理应读一些更学术性的专业性的研究著作,我也同时在读欧丽娟的《唐诗可以这样读》和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前者已买纸质书,后者在微信读书APP上已加入书架,但是我终究是一个感性的人,更喜欢简单形象的文字,对严肃抽象的研究性学术性文字更不感冒。所以,既然先看完琹涵的《慢读唐诗》,就先写这本书的书评吧。
这本读诗散文集依照传统惯例,将唐代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于是就形成了本书的四个主要章节:初绽之美:初唐(六一八~七一二);繁花盛景:盛唐(七一二~七六五);诗中岁月:中唐(七六六~八三五);人间晚情:晚唐(八三六~九O六);再加上最后一个相对独立的章节:相映成趣。按照诗歌发展阶段来结构本书体例,可以说是很适合了,而且每一篇都对一两个作家的若干首诗歌有解读、分析和自己的感受体悟,文辞优美平淡,宛如晚明小品文一般,很平淡、自然,饱含着对生活对唐诗的热爱和投入。
书中每篇散文都有一个诗意的题目,而这题目又和文章要赏析和解读的唐诗有关。比如盛唐章节里面的一篇《绝美,只在刹那》,赏析的是李颀的《送魏之入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中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我记得周睿老师上课讲到陕西西安时讲到过这首诗,当时在课上对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一句颇觉喜欢,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这一联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由此句想起降央卓玛唱的一首歌《鸿雁》,表达的情感都是离愁别绪。
这首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非常自然,意象是丰富的,感情是丰富的。从诗歌中可以想见诗人的气宇轩昂,人间有着太多的别离,离别总是伤感的,江淹的《别赋》首句便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诗歌最后一句既是劝诫、告慰,也是自勉:别离之际,殷勤叮咛,繁华靡丽,过眼成空,切莫虚掷了青春好岁月。
由这首诗歌,我想昔日同窗好友,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不完满的感情。我也偶尔感叹韶华易逝,欢乐不能久留,美丽不能永恒,幸福不能长久停留。高中时期过得充实而快乐,为了大学梦想,一个班同学早晚都在一起,勤勤恳恳,亲亲爱爱,欢欢乐乐,其乐融融。喜欢一个女生很久很久,因为高考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在一起,也是因为高考我们分开分别分隔分离去了不同的地方,而一切美好的回忆终成过往云烟,随着时间流逝,在历史的风尘中逐渐淡化,如今想来已淡然,过去的无可挽留,我们更勇敢珍惜眼前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莫要“空令岁月易蹉跎”。想一下,如果连自己都是人间过客,短短数十年寒来暑往之后,转眼尘归尘、土归土,那么爱情名利如之何呢?唯有豁达看待人生,明白无常的迅疾,才有可能逐渐放下身心的枷锁,重新回到清风明月、无所挂碍。有时候,真想像苏东坡一样做一个达观知命的乐天派,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开开心心地淋雨,潇潇洒洒,吟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李宇春有一首歌《蜀绣》,歌词是郭敬明所作,非常有意境的中国风歌词,其中有几句与《送魏之入京》的情感也颇为契合:“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来世与君暮暮与朝朝”、“山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优美、典雅、有画面感、能引发我的诗意想象的词句,总是更喜欢,更容易记住。离别,文学、音乐等艺术的永恒的一个母题,我们会面对一场一场的离别,可以悲伤,可以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但不可沉湎于悲情。且行且珍惜。与人相交,在世生活,种种经历,可贵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即使结果是离别,也要懂得珍惜曾经和现在的拥有,在过程中的悲欣交集和点滴温暖,最后都会变成巧克力糖。现在的好也罢,不好也罢,其实都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也让我们的人生显得格外有滋有味。所以,最好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清心自在,欢欢喜喜,简单幸福。
《慢读唐诗——源自生活的美丽》这本书大部分篇目我都是很喜欢的。一个优美的题目、一篇优美的文章,期间原因一两首优美的唐诗,抒情与说理相结合,每一篇后面都有那个诗人的简介。我想,如果这是材料作文,给出一首唐诗作为材料,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我估计是写不好的,也取不出这么好的一个题目,我能写出来,但不能写的这么好,我估计会先自己赏析解读一番,然后知人论世大谈特谈诗歌如何如何,诗人如何如何,漫无边际,不知所云。又或者出命题作文,给出一个个优美的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并且引用至少一首唐诗,我想这就更难了。
不过我想,作者琹涵并非为了写散文而写文章的,她肯定是在生活中偶有所感,略有所得,想起某首唐诗,于是即兴叙述,即兴抒情的。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对生活的叙事和思考。《一朵苦涩的笑》解读的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岁月花瓣》和《只余一抹记忆》涉及的是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魂梦深处》解读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珍惜人间情缘》解读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还有比较冷门的,比如耿湋的《秋日》: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古道行人少,秋风动禾黍。
此诗的内容有点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的组合营造出孤独悲凉的秋景。秋日的凄冷,心中的落寞,无不跃然纸上。说实在的,这个诗人的名字我才见过,“湋”字也是查了字典才知道原来是读“wéi”,看了后面所附的诗人简介,才知道耿湋原来还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这十位并成为“大历十才子”。耿愇和卢纶同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耿湋的诗歌带有感伤色彩,和他生活贫病交加、时代动荡不安、个人机遇坎坷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歌以清淡质朴见长,是十才子中最接近宋诗的。
还有一首更冷门的,诗人来鹄的《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神奇的是,这首诗的诗句我在手机键盘上拼音打字竟然可以自动联想出来,这真的很让我惊讶了:这位诗人、这首古诗听所未听,见所未见,如何连手机键盘都能知道它的?看相关资料,发现有人称赞这是一首最具有人民性的咏云的诗歌。因为诗人来鹄并没有写云朵如何如何变幻多姿的美丽,不是单纯的吟咏赞美,他是以劳动人民的眼光和情感来写云的,表现出对劳动人民极大的同情。夏日炎炎,禾苗快枯死了,多么盼望高居的云朵下一点雨水啊,可是云呢?悠闲着,偏偏不睬你,在造自己或达官贵人喜欢的奇异山峰。这就能理解为何写着写着云朵的多姿多彩,却突然来一句“无限旱苗枯欲尽”这样的议论了。
除此之外,我还在百度上看到来鹄的另外几首著名诗歌(虽然我自己之前并没有读过[衰])。来鹄在《偶题二首》(其一)中写秋天荷叶的残破,刻画得细致入微:
近来灵鹊语何疏,独凭栏干恨有殊。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随着深秋来临,悦耳的鹊语日渐稀疏,凭栏看到满池的残荷,诗人的怨恨油然而生。原来在盛夏的时候,有很多人折下荷叶当伞,因为它很大、很圆。露珠一掉在它的茸毛上,就变成一颗颗圆圆的小珍珠,在荷叶上跌宕,跳跃。但是秋风萧瑟,步步紧逼,短短一夜,荷叶就变得枯萎残破了。在最深最冷的秋风里,人们忽然发现早晨的荷叶已经被寒霜剪破了。“赚他秋雨不成珠”,这个时候再落下雨,它还托得住吗?来鹄写的是被秋雨蹂躏过的残荷,破败凋零,毫无美感。然而,同样是秋天的荷叶,在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却是别有一番优美韵质。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的寄怀之作。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千里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滴打残荷的声音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关于“残荷”与“枯荷”这两个意象在古典诗词当中数见不鲜,比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等等,对这两个意象的解读以及二者之间的比较赏析也比较多。特别是《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当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这一句诗的时候,将“枯荷”改作了“残荷”,这其中必然是有深意的。残荷的意象和四大家族风雨飘摇的命运,和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的结局,非常一致。“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许是大自然给贾府唱的一曲挽歌。它和“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此可见,“残荷”一词,意蕴丰富啊。
我们习惯了物质化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连娱乐也仅仅追究感官上短暂的快乐,天天刷着抖音、微博、微信、今日头条,获取着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有时连我自己都很讨厌这样的空虚的忙碌状态,看上去忙忙碌碌的,但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想想,自己内心真的充实快乐吗?这样的生活状态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有那么多时间浪费掉,怎么想读的书却没有花时间读完呢?唐诗宋词都是自己喜欢的,我也想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也想让生活诗情画意,随便一种事物都能让自己想到古典诗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宿舍阳台看到一群鸟儿成群结队飞在空中,想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我在微信读书上也读了《蒋勋说唐诗》,作为画家、艺术家、美学家的蒋勋,将唐诗解读得很美。蒋勋先生有言:“文学与艺术或者说美的世界,对人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功利的状态。”读书绝对不能功利化,要善于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是一个急不得的事情,读诗是一个让人心灵沉静下来、生活节奏慢下来的过程,读唐诗,走近诗人,走进诗歌世界,领略那隽永美好。所以——慢读唐诗,发现源自生活的美丽,爱上生活,爱上唐诗。
封面此篇甚妙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