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之七》读后感锦集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是一本由贾志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精选点评:
●孔子也是人啊!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这套说春秋。春秋,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
●其实,一个真实的孔子,可爱又可敬。
●孔子不平
●跟明朝那些事儿一样精彩,可以当做枕边书常读常新。
●说实话,这部是所有系列里面最无聊的一部,就是讲孔子和他学生间的那些事,一点也不精彩
●这是一本让难得事情变得简单一点的书,我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书。读完了此书之后,不再恐惧论语那一套了,有了看论语的兴趣。
●写孔子作者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一部里面多是叙事,少有作者自己的评论,虽说深度很有欠缺,但总比牵强附会的强。但是后面加进去“胡乱”的写法着实不敢恭维。个人以为还打不到作为理解孔子和儒家的入门的水平。
●对孔子完全不感冒,兴趣不大。
●超喜欢这书,叙事手法很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全套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读后感(一):圣人之后无圣人,春秋归来谁著史?
五星!绝对五星!真的,看到最后我竟然有热泪盈眶的冲动!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才是看书的真正境界!
其实孔子也是人,也会犯错,也会爆粗口,甚至也会杀人!他绝不是神!
我现在才明白,好的历史读物应该怎样:除了叙事、说理,更重要的是要饱含感情。叙事只能让你明白历史事件不糊涂,说理可以让你了解之后有所收获,而真正重要的感情,才能真正让你忘不了他,一直铭记着他,就像对待爱人一样回味他!真的,历史就那些,执笔的人才能让他升华!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读后感(二):捧腹读历史
捧腹读历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市面上关于孔子的书很多,绝大部分是“正说”,读来不免枯燥无味,纵有百家讲坛的诸位老师加以评说,也还是难免让人感觉孔子距离我们很遥远,故事依然模糊与生硬。而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出身的贾志刚能够用这样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对中国文化产生无可替代作用的伟人不能不说对于后人了解孔子、了解儒家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那些“正说”是交响乐的话,作者就是阐述孔子的“摇滚乐”。
对历史人物和观点我们往往会由认识而欣赏、由欣赏而崇拜,这本书会给我们充分的热情去认识孔子,进而欣赏,乃至崇拜。
整本书的描写基本采用“戏说”的方法,人物刻画基本是Q版的,语言时尚而幽默,令人捧腹,让那些对历史、对孔子本不感冒的人也会忍俊不禁,无法放下此书,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另外,作者在关键的事件上对于史实的尊重也令人敬佩。作者没有被随处可见的“戏说”与“搞笑”冲昏头脑,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而在那些以第三方语言描述和故事背景介绍的时候,往往以诙谐、幽默、现代和网络流行语行文,这样就使我们在“娱乐”之中了解了历史,完成了对于孔子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命运的诠释。
这是一个欣赏“快餐”的时代,这是一个倡导“娱乐”的时代,每个人都匆匆忙忙的奔走于谋生的旅途上。要感谢贾志刚们把严谨的历史、远离我们的古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用我们以及那些更年轻的读者能够欣赏与接受的文字与方法,不能不说这是作者为我们这个时代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当然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要光专注于那些搞笑的词句,更要深入的体会孔子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在颠沛流离的人生里,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为了实现理想而去努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诙谐中我们也要读懂孔子的“真”:虽然出身不算高贵,生活十分窘迫,仕途相当不理想,甚至晚年被迫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如丧家之犬般颠沛流离,孔子依然保存着那份“真”,他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各国国君、面对自己的学生和弟子,而这一份“真”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吧?
当然,这本书对于史实的尊重与引用虽多,可是所引用的史实文献有一些也需要我们自己做一些甄别。作为一本比较权威的正史,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孔子的记录有相当偏颇的地方:整个《史记》是重老子轻孔子、崇道家而贬儒家的。从《太史公自序》里面对于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各有评判,一般都是一分为二,可是唯独在评论儒家的时候几乎都是贬低,而在评论道家的时候几乎都是颂扬。例如谈到儒家的时候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从……”,而介绍道家的时候却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因此《史记》对于孔子的记载就难免出现一些轻蔑的语言、论断,还有前后不一致的记述(详见梁漱溟《人生至理的追寻》中《司马迁《史记》不可尽信》一文)。因此我们对于作者引用的《史记》的部分内容要辩证的看待。
纵观整本书,我们不得不对作者把握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的能力表示赞叹,不得不为作者那些风趣而诙谐的语言所倾倒,不失为了解那段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一本有趣的读物,其他还请读者自己慢慢体会吧!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读后感(三):567-573.19.1-7《贾志刚说春秋-全七册》-贾志刚。
分别是:《齐楚崛起》、《秦晋恩怨》、《晋楚争雄》、《天下大乱》、《吴越兴亡》、《圣贤本色》、《孔子世家》。 春秋历时二百九十三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7年。中华民族从始至终都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智慧、思想和文化风俗下发展,而今国与国的全球态势更是春秋各国的投影,作为中国人再一次深深地感到自豪。 春秋时的各国,是最早演绎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至真真理的,也是每一个大国都要经历初创、混乱、奋起、衰落、改革、崛起、强大、扩张、腐败、腐朽,这一轮回,至于能否涅槃重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身处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家,只能在两强之间做墙头草,不停地依附于其中一方,丧失尊严国之不国。然而他们凭借超人的智慧,平衡了夹缝中的势力,将劣势的地理位置转化为自保的屏障,以缓冲地带为定位找准两个大国不愿直接面对的弱点,顽强的生存下来,其中不乏发展成小国中的强国,也去对更弱小的国家掳掠一番过过瘾撒撒气。 春秋是个世界,看春秋看的是思想、谋略、魄力、信义、兴亡交替,也是各国之间频繁的人才往来和文化交流,还是历史和地理因素造成的国民个性,更是世间大义由此始,未有终。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经天纬地的春秋五霸、老子、孔子、管仲、子产、晏婴;天涯知音伯牙子期;绝世名工干将莫邪欧冶子;此情不渝的夏姬巫臣范蠡西施; 那些我们启蒙之初就要背诵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大后面对无法参透的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人生之不平谓之不患寡患不均。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克己复礼’。更有数不尽成语出自春秋,好像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只体现在春秋,以后的发展更多的是少数人的推动,集体性再也没有出现。 至于现在,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比春秋的先人们是在倒退。 无论国与国的关系怎样,春秋时对需要庇护的公卿都给予比原待遇降一级的保护,能力强者甚至能在庇护国重新成为公卿。这是春秋的包容与开放,是豁达背后的求贤若渴,更是独立主权的展现。 春秋时刑不上女人,没有女人获罪,固然是女性地位不高,然而野合自由偷情方便改嫁随便,好像也没有什么束缚。 下属将上司架空,臣子比国君富有,视人口为第一生产力,孔子思想不被当时社会采纳,却在后世被曲解为统治工具,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老聃的思想传承千年,在后世并不成为主流。 什么是和谐?就是集中不同的意见,达成最好的结果,而不是所有人的意见都一样。 什么是和谐社会?就是包容的社会,言论自由的社会,批评声音不断的社会。而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而不是只能赞美不能批评的社会。 春秋是个伟大的时期,开创了民族可能性,释放了有能者的天性,奠定了后世基调。习惯了大一统朝代的我们,应该读一读精彩纷呈的春秋,那是最和谐的时代。 最后,对孔子的理解每个人都应该看看,我们烂熟于心的话,他是怎样的心情和处境下说出的,他的本意和我们现在的理解是否一致,他的思想因何而发,走向又是怎样的变化,他的弟子都是何人,他的偏爱又是谁,他的前后矛盾又是怎样发生的,也许会颠覆我们从小的灌输,但了解了他的生平之后,将他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才叫尊重。 这篇书评来的晚一些,除了全七册篇幅长,也是因为我在读的过程中一再的被颠覆,已经固化的思维在面对祖先们的智慧、胸襟、手段、谋略时,深感惭愧,过去的不代表封建闭塞,现在的也不一定就是先进,人生小事国际大事,看春秋都能找到答案,这是我的感悟。
摘抄一段自己觉得很有趣的:
《邓析子》还讲解了悲哀喜乐和嗔怒忧愁的区别,很精到。具体讲解是这样的:为自己是哀,为别人是悲;为自己是乐,为别人是喜;为自己是嗔,为别人是怒;为自己是愁,为别人是忧。 所以,我们说节哀,不会说节悲;我们说偷着乐,不会说偷着喜;我们只能向别人发怒,不能向自己发怒;我们说替人担忧,却不会替人发愁。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