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祭祀》经典读后感有感
《国家与祭祀》是一本由子安宣邦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07-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与祭祀》精选点评:
●读的是二〇一九年重印本。
●日本特色政治神学,第一次看不错。子安算是左翼,而且书中对战后神道学者的批判也是比较激进的。回头再看阪本是丸也在批子安,说他不读书到处乱喷人。感觉互喷状态,不错。
●国家神道 = 军国日本
●翻译到这种程度,译者居然好像还挺自豪= =……简直无话可说了,译者毁了这书。
●翻译味较重。作者也许没有在立论上着力,但至少做出了追究词句本源的姿态。理科式的规范化符号系统是否会被社会科学逐渐采用?或是通过学科交叉越界占领,边缘化基于个人话语的社会科学?
●翻译差评
●关于日本的民族主义问题
●翻译实在是让人头大……本身的内容确实蛮独到的,翻译语言的缘故显得绕来绕去
●翻译毁了这本书。
● 日本学人研究叫思路清晰,我们学者研究叫资料堆砌,高下立见,哎。。。
《国家与祭祀》读后感(一):日本:国家与祭祀
日本,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数百年来吸纳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但却形成了如此特异的社会人文与近代文明,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百年老店”和强大的现代实业公司,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真相。
知己知彼...
[2008.12]
《国家与祭祀》读后感(二):翻译成这样,这是真的打算让人看的书吗?
所有的句子都绕得不行,句子的结构完全是日语式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也很淡薄,速读的话,根本无法掌握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内容。
随便找一页挑两个例子:
该脱离使有关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的再认识成为理所当然。将“国家神道”作为被强加的虚构而埋葬的历史再认识的主张,与同时将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作为被强加的国家体制重新认识的主张相表里。
如果这样来审视国家神道的现在,大概就必须追问日本这一现代国家是怎样在其存在基础之中拥有战争与宗教祭祀这二者的同时而形成的。那是被神道人士弱化的问题,即不是到历史中去寻找神道实像的那种问题。P17
试戏仿如此日文翻译腔作为点评:
虽然大多数的书籍都是以信达雅作为主要的目标而被翻译,但像这样的根本只是为了将每个词语准确地翻译成中文而完全不考虑整句句子和整个段落的逻辑结构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而翻译的书籍,偶尔也是存在的吧。
《国家与祭祀》读后感(三):国家利益因为牺牲而被质疑
一位朋友曾经谈到:“日本人不论在什么方面,铺垫上总是做得很好,但是一旦进入正题就显得虎头蛇尾。”最近读了不少日本人写的学术类书籍,还真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包括这本《国家与祭祀》在词语的分析上真是下足了功夫,对也许是中国人的思维不习惯那种理解吧,总让我感觉和最核心的议题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换句话说,词汇的隐义的分析和战争罪行,或者参拜靖国神社这样的事件的政治目的有什么关系呢?
但子安的这本书总的来说还是算好的了,尤其是在最后的《后记》部分。
子安告诉我们,祭祀之所以被怀疑,在苏联和美国,是因为侵略战争导致人们开始怀疑所谓“为国捐躯”的意义。而且进一步说,通过对祭祀的怀疑,进而导致对国家的怀疑。而相反的是,在日本,小泉等人的行为,则是要制造一个意识形态,通过祭祀来将国家这种“最大的意识形态”变成主宰人们头脑的东西。虽然子安似乎也没有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以上是我个人理解),但是毕竟没有再喋喋不休的纠缠于词语的“意义”,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能切身感受的观点。我以为这是这本书的相对优秀之处。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本书的意义首要的是日本国内部分人对战争罪行的相对客观公正的认知和态度。但我觉得,其实我们在指责日本人的时候,对自身的反思也同样是需要的。
《国家与祭祀》读后感(四):宗教世俗化,国家宗教化解释政治
国民的本质就是所有的个人共同拥有许多事实,而所有的人又都忘记了许多事实。 作为皇室之宗庙的伊势神宫,同时也是由天皇奏告战争开始于战争终结等国家大事、由祈祷国家兴盛的帝国臣民一致拥戴的国家之大祀。如果伊势神宫作为由当政者奏告国家大事的神灵设施现在依然存在,那就意味着政治家们现在依然被具有国家神道性质的伊势神宫所咒缚。 怀旧的民族主义酿成的臭气与围在死者周围喋喋不休的腐朽神道式政治人物发出的噪音--靖国神社存在于这二者的包围之中。 游就馆成了传播特别讯息的令人恐惧的战争博物馆。 对于从明治维新至西南战争的内乱中的死者们的分,或者是内乱的某一方,给予其作为“为了国家”的死者之荣誉的是何人?并且是基于怎样的解释?为了将死于国家主权行使的战争、而是死于事变这种军事行动的众多性者们—例如支那事变中包括家兄在内的191238位牺者说成“为了国家献出生命”的英灵,必须要进行可以称之为自我中心式的历史解释。而为了一边将发起、推进战争行动的A级战犯作为“为了国家”的英灵祭祀,一边将在那场战争灾祸中完全是无辜死亡的无数后方平民的死作为毫无意义的死,又必须进行怎样的历史解释?仅仅是鼓吹反远东军事审判的历史观,上述必要性大概完全不可能得到满足 为了将死者甄别为英灵、作为神灵来祭祀,无论如何,历史解释与历史观是必要的。如同靖国神社宫司将新开张的游就馆的两大使命表达为“表彰英灵和“表明近代史的真实”。在这里,所谓历史是赋予作为英灵的死者以意义。将死者作为英灵赋予意义是生者的特权。那是怎样的生者的特权呢? 掌握了宗教性的世俗性现代国家,为了自身的光荣、为了权威性的持续,将运用祭祀典礼来进行充分的充填。 努力将作为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的靖国神社问题消融在日本人的惯例等所谓文化问题中的这种言论所采取的立场,确实是试图采用针对国家神道批判的反批判话语的战略性立场。通过对于国家神道批判的反批判而拯救出来的“国家神道”,现在被从日本人的民族文化这一基础上重新认识、重新把握,并且正要被作为国民性的神道祭祀重新交还给21世纪的日本社会。
《国家与祭祀》读后感(五):为何是作为“国家”的祭祀?
祭祀这一说法,在日本说白了叫做“参拜”也未尝不可,“参拜”可不是作揖那样简单,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它应该属于神道的专利。我还没听说过基督教有祭祀这一说法,至少在日本,基督、佛还没有上升到与神道平起平坐的地位。当然,广义上的日本教徒数量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的一倍之多,这是日本多信仰的体现,但即使如此,神道教的传统依然占据着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这样的说法,日本人结婚采用基督教的仪式,去世采用佛教的仪式,而日常生活、重大节日皆为神道教仪式,每年新年后的第二天的“初诣”,参拜神社的民众居多,当然也有部分去寺庙。为什么会这样呢?子安宣邦把原因提升到了国家祭祀的层次,虽然那些试图维护神道教尊严的保守右翼分子极力试图掩饰神道教的非“国家宗教性”,但是,在作者看来,明治维新一直到现在,政治性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神道教的维护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持续着。
子安宣邦的这本书成书于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最凶的那一会儿,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不仅仅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引起强烈抗议,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然直到2006年,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民众终于占了上风,这是根据舆论调查得出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日本人同意首相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我想其意图并不只在于首相用参拜对抗中国的逞一时之快,而更多的是日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当然子安先生的并不这样认为,但是子安先生的依据是传统的时限性。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政治习俗如何能算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2000多年的文化哪里去了?竟会被150年的政治参拜和国家宗教所替代?
对此,子安先生追溯了国家祭祀的根源,它虽然正式始于明治时代,但是其源流则来自于德川幕府时期的学术中心——水户学的思想。满清时期洋务运动我们常提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日本也有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这一提法。东洋的道德中水户学的思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作为“国家的祭祀”更为日本日后以统一的意识形态姿态(八纮一宇)向外扩张提供了最好的思想指南。
所以,在子安先生看来,谴责首相的靖国参拜,谴责的只是表象,更应该追根溯源,了解作为“国家的祭祀”的根源。为此,子安先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质疑,这也是一直以来为日本民众所忽略的。在日本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反对首相参拜靖神社,但是他们的出发点跟中国的反对不同,中国是单纯地反对首相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排位的靖国神社,而日本人关注的焦点是首相参拜是否违宪的问题,如果首相参拜不存在违宪的问题的话,日本有多少民众会担心甲级战犯合祀的问题呢?“参拜是否违宪”的问题又必然涉及到“国家祭祀”的问题,但是子安先生指出,同样是参拜,为何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被世人所诟病,而首相、天皇以及各政党的党首等年初参拜伊势神宫则被看作是理所当然,这又是为什么呢?伊势神宫是日本人的祖先“天照大神”被祭祀的神宫,天照大神据说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神武天皇,二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某一个时期被命名为“神武景气”,作为民主、和平国家的日本又一次的拉近了“国家”与“祭祀”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个无解的题,日本战败后神社、神宫等宗教法人化只是表象而已,如果能够贯彻的话,恐怕首相、党首等政治人物对伊势神宫的参拜也应该受到谴责,然而恰恰这是被日本民众所忽略的因素。
作为日本最著名的宗教神学家,子安宣邦却只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而真正的解决问题,仍有赖于日本民众的认识,仍有赖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如何在日本真正地实现宗教的普世化但又不为世俗所利用且为世俗更好的服务,是日本解决国家祭祀困境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日]子安宣邦:《国家与祭祀》(董炳月译),三联书店,2007年。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