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0-11-28 08:26:37  热度: 190℃ 

点击全文阅读

《史铁生散文》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铁生散文》精选点评:

●最喜欢的三篇是我与地坛,合欢树和奶奶的星星。

●参悟的第一步

●我的高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喜欢他。常常放在灯下认真读,不写笔记,只是划线。很多线代表很多个我认同的句子。我现在记不住太多。可能是我已经改变太多。

●读一百遍都不带腻的

●病魔让人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在那种孤独的寂静时刻,心灵与天地、灵魂得以交融,思维更加开阔,这样的思考是更加丰富与深刻的。

●词藻朴实感情深沉,字里行间里埋藏着深深的悔恨与痛苦,让我这个家庭身体都尚健全的人也切生的感受到不完整的悲痛。暂时放下悲痛时,作者是一个脑洞奇大行文清奇的人,总能从一个个迸发的联想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史铁生,果然和外面的货色不一样!

●纪念来的有点晚。

●最有名的还是地坛

●必须慢慢品味的书。

●“我轻轻的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交道口影院、地坛公园、道济医院、能使人快乐幸福的雪路、后山墙上随街道起伏的粉笔道子……作家铁生就像是我迟到认识的老街坊,读你的故事,很幸福。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一):对存在的思索

史铁生的文章直指心灵

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他引领我们看到生命的本质

和活着的意义

他带给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

他是这个时代不多的优秀作家!

他的文章值得细读!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二):对生命最真的思考

认识史铁生始于《我与地坛》,这里有一个人对生命最真的思考。我为什么活着,他也迷茫过,逃避过,但他最终走出来了。这对他不再是一份问题,问题是如何活着。他思考,他行动,以他的状态,完成了最美的生命华章。读他的文字,总能对生命,生活有一些新的感悟,心的启示。感悟与他对生命的真诚,既然来到这世间,就好好的,努力的活着,他也用他的生命践行着这一点。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三):评论史铁生散文

这本书共有24章节.而我自己认为第三章节最好看!!!建议读书时候要做批注这本出间接瞄写出史铁生的一生!!!!!!!!!史铁生说人们追求爱情是为了摆脱孤独。好像有点片面了,不过起码也说对了一部分吧。有人说最好的爱情就是共同成长,这样日久天长,比较容易识破对方的伪装,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可是在共同成长并日久天长之前,这样的爱情该如何开始,爱情的对象该如何选择呢?一见钟情似乎很不可靠,日久生情貌似比较靠谱。因为友谊,也可以识破伪装、相互理解。可是友情跟爱情的区别在哪里?也许是性吧,它让爱人之间更加坦诚相见。那多年的朋友成为情侣,也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这么看来爱情是比友情深刻一点。可是有时候,深刻的这一点点,让两人看到了对方更多不好的方面,所以闹掰了,以至于连朋友都做不成了,那真是莫大的悲剧。可能这样的人还没明白,爱的真谛是自由,是卸下一切抱负无拘无束的自由,爱人彼此之间是最真实的自我,无关乎优点或缺点,真实的才是最珍贵的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四):坠落了的身体 升华了的灵魂

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记得洋洋洒洒十几二十页,那是我看过的最有同感的文章。虽说我那时身体没什么抱恙,但看着史铁生的文章,仿佛整个人都静下来,和他一起,慢悠悠的在地坛里转悠,看看花,出出神,再胡思乱想一番,静静的看夕阳西沉,时光是那么的漫长。

后来在书店看见了这本《史铁生散文》,一般生个小病的时候就拿来看看最有体会,现在人多上网看书看文,大致浏览一下也就完了,没有了从前逐字逐句的从容,我不想那样悠着就看完这书,所以只在最静心的时候才看。也只有生病时静静躺在床上的时候看来,才更能体会。甚至连他的胡思乱想,发散思维都能深深理解且有一种遇见知己了的感觉。小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慢,一天的时间能干很多的事情,常常对着一棵植物,一个小虫子,就能观察上好久,什么都是有趣的。现在工作了,时间过的飞快,有时为了等假期甚至期待上班的这一周都快点儿过去,我们视乎忘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每一个事物,静不下心。我并不爱看文学大家的作品,看不懂,逼着自己硬看也无法强求,难得有个作家和你心有灵犀,而他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想的更多,那时又感叹自己暂时无病无灾又何苦在此无病呻吟呢。比起他来我们又有多少真正的牵绊呢!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五):关于史铁生提到的永恒与意义

先说下,有三篇非常不错: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神位官位心位,自言自语。其中前者中对于佛法的分析十分精彩。

史铁生散文中经常提到永恒与意义,重过程甚于重目的,基本同意。但是他总是寄希望于“意义”的“永恒”,希望“意义”不会随着“我”的消散而消散,这一点不太赞同。

比如“史铁生死了,世界之风流万种、困惑千重的消息仍在流传,经由每一个“我”之点,连接于亿万个“我”之间。”,“个体通过真确的意义而获得永恒。”等等。我认为潜意识里,他希望存在这种永恒,使得个体的痕迹不至于消失,至少在人类的群体中继续前进,成为人类往最终秩序的演进的一部分。

我的看法是:何必呢?何必非得永恒呢?即使“我”的“意义”得到了永恒又怎样呢?既然“我”是人类大河中的一个小分子,那尽好小分子该做的,享受上天给予的就好,人类大河最终干涸还是流向大海都是自有宏观的成规,水分子虽然组成了大河并影响大河但并不知道大河的方向,就算你能搅起浪花,也将总归平静。

“我”总将消散,再怎么论永恒也解决不了“我”消散时的忧伤,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我”,唯一我感受到的“我”。即使如尼采所说的永恒往返,下一次出现的一模一样的我,也肯定不是现在的“我”了,所以是悲伤是“我”的一部分。这种悲伤避免不了,只能减轻,通过过好人间生活,通过天上意义寻求(或自身梦想追逐)来减轻。所谓宏观意义的永恒是不太可靠的,因为根本无法把握。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