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蒋百里传》是一本由陶菊隐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百里传》精选点评:
●民国最敬佩的人
●9.26-27 忙里偷闲读的。(于复旦购得,1.1元还打8折。)
●国士无双蒋百里。
●城市之光淘来的,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家。
●无枪无力
●我读的那个版本好像很老很老
●当代军事奇才
●文韬武略。
●陶菊隐是民国报人,文字写的雅,有古典韵味。百里将军和蔡锷将军是超越日本学生、名列前三甲、获得天皇佩剑的两位中国人,日本人从此以后修改制度,不允许中国人参加操练比赛,百里将军回国后对抗战提出的“无论胜也好败也吧,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堪堪是国之栋梁呀,可与孙子一并忝列我国军神之位!
●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历史,颇为新奇、过瘾。
《蒋百里传》读后感(一):摘录
品格问题就是有骨气,气要高,骨头要硬,这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但在讲学问的时候,却要两种相反的原理,就是心要虚,脑子要柔软。
“学问是要去求才能取得的。求就是仰面求人,不一定教授可以教你们,一个兵士也可以给你们宝贵的经验。讲学问一定要有大海般的心,才能吸收世界上的一切细流。其次脑子要软,软得像水一样。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是水,盛于方则方,盛于圆则圆,大路流不通就走小路,小路走不通就走地下的路。这便是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的脑子硬化,就不能接受新的事物,就没有求学的资格。
各种地形不同,各种敌人的情况也不一致。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没有一件事是象演戏一般完全一致的,每次都有新的情况,全靠我们能虚心,能体验,能适应,所以能变就能打胜仗,不能变就不能打胜仗。这是讲学问的基础常识。”
--------
生活与 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则亡。
--------
《蒋百里传》读后感(二):将军无兵
蒋百里出身名门,才华横溢,而且结交甚广,更因为身处中原板荡的大时代,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传奇。本书的作者作为蒋百里的忘年交,掌握第一手材料,其笔下的蒋先生是鲜活的,也是可亲可敬的。
不过作者作为报人,其作品虽然可信度高,但架构稍显凌乱,材料比较庞杂。很多与百里先生没多大关系的材料依然留在书中,看着挺别扭。新疆几位封疆大吏火拼的那段即为此例。
另外,此书中对于百里先生的很多行为背后的目的,都做了一番作者自己的揣测,我读过之后难免怀疑这是给百里先生脸上贴金。在北洋时期,百里先生奔波于各位军阀大佬之间,充当高级幕僚。他果真是为了将北洋军改造成国家军队?还是为了养家糊口?亦或是想拉起一支忠于自己的武装?
从国民党执政后,蒋先生的两次访欧经历来看,实难把蒋先生那优哉游哉的文物艺术之旅与备战救国的紧张气氛结合在一起。懂得吃、懂得喝,喜欢艺术,带着老婆孩子的蒋先生出访欧洲,从外交成就来看,基本可以为零。这和当年那些失意官僚与军阀出访海外,避祸下野何其相似。
当然,蒋先生的学术造就与爱国拳拳之心,是毋庸置疑的,可事事都往建设国防上靠,那就有些不厚道了。他当过爱国学生,当过高级幕僚,当过说客,当过理论家,就是不在任何一党一派中,你可以说他超然政治,心系学术;也可以说他八面玲珑,四处讨巧,以免惹祸上身。到底蒋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恐怕已经很难说得清了。
百里先生生前留下了国防论,以资抗敌;留下了左梅,以资验证爱情的坚贞;留下了四个美丽有个性的女儿,以资我们笑谈民国,足矣。
《蒋百里传》读后感(三):“国士无双”蒋百里
第一次知道蒋百里是在一本军事书籍中提到战略家蒋百里对抗战的战略作出指导。第二次了解到蒋百里是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记住蒋百里的文章,其开篇写得十分有特色,是从更有名气的蔡锷说起的,说蔡鄂在日本养病期间看到医院附近参加军事演习的日本飞机在天空中飞过,对身边的一位友人说起日本的军事已经从平面走向立体,而我们的国防太落后,不足以保卫国家。而这位蔡锷将军能与之谈论国防的友人就是蒋百里。第三次知道蒋百里是看一篇文章中提到蒋百里曾经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获得第一名,将日本天皇赠颁赠给第一名的军刀带回国来,第二名(蔡鄂)、第三名(张孝准)也都是中国人。
后来才借到民国著名新闻人陶菊隐写的《蒋百里传》,更深入的了解了蒋百里这个人,他不仅是个军人,战略家。还是教育家,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虽只八个月,却培养出一大批民国著名的军人,甚至许多未曾聆听蒋校长教诲的保定生也都以是蒋校长的学生为荣,而他因建校宏愿不能获政府支持愤而自戕更显示出以家国天下为已任的国士风范;他还是个多情种子,在自杀未死,养伤期间的日本女护士令他倾心,竟追到日本,终于赢得美人归。他还是一个外交家,在抗战初期衔命出访德意等国,不但赢得尊敬,也为国家争得支持。
而蒋百里首先是一个爱国者,他一生不谋私利,全部精力都是为国家建设强大的国防,其高风亮节的品格青史标炳,其“中日必有一战”“中国是有办法的”的观点,其《国防论》早已预言了中国通过持久抗战定能打败侵略者。惜乎其英年早逝,未能亲见胜利的到来。幸有陶公为其做传,使其事迹不致湮没。
掩卷深思,追想前辈风范,不由脱口而出:此即所谓“国士无双"也!
《蒋百里传》读后感(四):谈谈蒋百里为什么没能驰骋沙场
文武兼备的蒋百里先生无疑是一位民国奇男子,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造诣自不必说,仅就他的“神机妙算”举上一例吧。
1932年“一•二八”抗战刚开始的时候,蒋百里在报纸上看到当时的日本陆军次官杉山元入宫觐见天皇,于是他便对身边的朋友说道:“一周后日军将有援军开到。”朋友问缘故,百里先生解释说:这次入宫一定是日本陆军方面请求增兵,从获得批准到援军做好准备大约需要三四天,日本到上海的海路需要三天左右,因此一周后日本援军将会开到。
事实确证了百里先生的预见,这些判断正是基于他对于日本军事制度、地理人文等各方面的了解。当然,这些主要还是较为宏观层面的认识,属于一个军事战略家的洞察范围。
无疑,作为《国防论》、《日本人》作者的蒋百里先生是一位合格的军事战略家、理论家,于是很多人便遗憾他的缺乏实际指挥经验、遗憾没有在战场上一睹他的风采,有些人甚而怀疑他只是一位“纸上谈兵”之辈。
事实上,这样的怀疑是很无知的,因为近现代军事理论家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实战经验、指挥经验,比如克劳塞维茨、富勒等人就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甚至如杜黑更像个军事预言家。尽管百里先生未必不能成为韩信、李靖一样的人物,未必不能沙场驰骋。
百里先生是一个具有士大夫情结的人,他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放弃传统科举之路的。他的学习军事,是为了报国,然而他身上的书生色彩并不曾去除,所以他才能写出《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样的著作。
百里先生在日本士官学校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毕业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要想做一个出色的将军,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治、专制国家,像百里先生这样的英杰还有很多不能适应的地方,还需要很多机遇。作为同学的蔡锷倒是与他很像,但蔡氏似乎更热血、更激进一点。
由于独特的际遇,百里先生在民国元年没有用武之地(蔡锷曾推荐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的参谋总长),只好在民国之初被袁世凯招去做了保定军校校长。由于他为陆军总长段祺瑞等人所不容,被处处刁难,以至于悲愤不已的他自杀未遂。这之后,百里先生主要从事军事理论和文学研究,他曾一度帮助蔡锷反袁,但是由于蔡锷的早死以及民国政局的混乱,使得他不好蹚这浑水。
在1924年以后,百里也做过吴佩孚、孙传芳等人的“军师”、总参议等职,而且颇受礼遇,但是时当混战之世,像百里先生这样的“士大夫”能够出世已经很难得了。
蒋介石及国民党崛起以后,百里先生很希望自己的学生、军阀新秀唐生智能够跟蒋介石紧密合作,可是野心勃勃的唐生智偏不听劝,以至于一度兵败下野,连累得恩师下狱。由此,令百里先生暂时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以后更未能有掌兵的机会。
不过,就在1927年时,蒋介石问计于百里先生,先生曾劝蒋介石对日隐忍,这成了蒋介石抗战之前的主要国策之一。历史证明,这一策略大致是英明的。
百里先生还预见,假如中日爆发全面战争,那么日军会轻易占据沿海和华北,中日两国的拉锯战场将会是湖南——不管这么说,百里先生的预见再一次被历史惊人地证实了!
1938年,时年56岁的百里先生病逝,让人不免遗憾他的早丧。我想,假如存在一位刘备式的人物,说不定蒋百里就是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
作为一个对比,我们这里可以拿杨杰(1889—1949)来说明一下。
杨杰可以说是同蒋百里先生齐名的军事理论家,他的军事著作包罗甚广、有上百万字,而且他也是东洋、西洋游遍,具备了相当的世界眼光。
杨杰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先在云南的军队中呆过,而且也指挥过几次战役,表现不俗。后来他又前往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在校期间还获得了来日访问的法国名将霞飞的赞赏。
杨杰后来出任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在中原大战中表现出色,可谓是一位集军事实战及军事理论于一身的出色将帅。可是由于他后来比较左倾,不同意蒋介石的剿共政策,渐渐被打发去做了陆军大学的教育工作。
另外,由于杨杰为人正直耿介,使得他很难融于同僚、难融于官场,比如他在做第十军军长时期和何应钦就很合不来,以至于干脆丢下部队去了日本——而不能始终掌握住一支基本部队,那么在作战时就不可能指挥得得心应手,也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军事影响力。
到了抗战时期,杨杰既不被信任,又脱离战场多年,因此他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军事外交、联络军援方面,曾出访苏联、英美等国。云南远征军反攻的时候,他正好在大理家乡省亲,卫立煌等曾亲自登门拜访求教军事战略战术。于此可见的他的威名之一斑。
国共内战进入尾声时,由于杨杰的反蒋立场,他遭到了军统特务的暗杀。
【此文没有与有关资料认真核对,只是凭借一些印象所写,若有硬伤,还望大家多多包涵。推荐《兵学泰斗:蒋方震传》、《杨杰将军传》等著作。】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