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子解题读后感精选
《经子解题》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子解题》精选点评:
●凝练畅达
●赞一个。
●入门实用,平易而详尽,偶发惊人之语如“老子之学,全书称颂女权”云云,但大抵中正平和,如诸子之书实非一人之学,乃一家之学,是以年代舛误不能断为伪书;诗有作义与诵义;诸子之宇宙论同一之类,都是之前觉得有疑惑而未曾想到的点。讲法有特出之处,给各种治学指引门径,文学的讲法很特别。确实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一星扣给陈引驰老师的标点,不是说他点破什么的(这种低级错误还不至于犯),但他是不是不懂现代标点的用法……全书所有标点只能做句读。
●PDF。該版的標點簡直是亂來。
●治文献学必读。
●入門。
●睡不着,突然想起吕思勉,此书应该是当年爱上这位老先生的入门读物。
●对不起,我可以说是毫无天赋了,捂脸
●金针度人,常读常新。
●每读一次吕思勉的书,就深愧一次肚里没墨水
《经子解题》读后感(一):好书,点得非常烂
吕先生文采极好,此书文笔极佳,诚之先生也确实如他的学生黄永年先生所云,在经子方面下了硬功夫(当然,就全书来看,各种之间用力有所差别)。本书在思想上是受到了晚清今文经学的影响,但并不囿于经传义疏家法师说,各取今古文学之理胜者以为用。在治学方法上,力主破除经典近乎迷信的神圣地位,将各家经说条理系统化,以系统为单位进行比较,给人以极大的启发。至于经说具体内容的对错,我对经学了解比较少,没法说。华东师大的这一本由陈引驰点校,点得可谓乌七八糟,根本没法读,陈引驰1966年生人,正值壮年,最好在有生之年把这书再点一遍,以免让后人耻笑。
《经子解题》读后感(二):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和《中国制度史》
初识吕思勉先生是因为他那本《经子解题》,那是本学习古籍再好不过的入门读物了。我国古籍自魏、晋以来大体形成经、史、子、集四大部;史部、集部的发端,其实皆可溯源到经及子部,学好经、子,史、集自可迎刃而解。吕先生的这部书,讲的就是如何去读经部、子部之书。除诸经、诸子逐部细论,在这部书中吕先生还有两篇综论文章,即《论读经之法》及《论读子之法》。细读之后,令后生小子获益匪浅。
吕先生特别谈及经、子与我国文学的关系,他说:“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读诸子者,固不为研习文辞。然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留心文学者,于此加以钻研,固胜徒读集部之书者甚远。……近人研文学者,多徒知读集,实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吕先生进而提出了一个学习文学的参照样本:庄严典重之文字应求之于《书》,《檀弓》则为记事文之极,风韵独绝,《文王世子》文最流畅,《礼运》、《礼器》文最古雅,《学记》、《乐记》文最深纯,《祭义》文最清丽;儒家之文最为中和纯粹,莫如于《小戴礼》中求之,道家《管》、《老》一派文最古质,《庄子》文最诙诡,法家文最严肃,名家之文长于剖析,纵横家文最警快,而明于利害,《吕览》文较质实,《淮南》尤纵横驰骋,意无不尽,“……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说来惭愧,小子按图索骥,找来吕先生举例的文章,细细读罢,却并不能体会吕先生所言的种种美妙之处,看来我辈非但文字不过关,就鉴赏能力而言,亦有不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看来是很难弥补了。
手头还有一部吕先生所著《中国制度史》,令小子爱不释手,这书将中国古代制度的方方面面分为十七个题目,分别作概括而系统的论述。读罢这部书,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变迁,就不至于一无所知了。小子有一些关于古代货币方面的疑问,于是先读了此书的第三章“钱币”,该章除正文外,尚有附录“二十五史札记”“论金银之用”“续论金银之用”等,令小子大开眼界而欣喜若狂,虽然该文并没有解决小子的疑问,但还是获益良多,至少小子知道了我国古代自元朝以后才实行银本位,日常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还是铜制货币;至于“金”,从来就不曾用于日常流通,而只是富贾豪门的宝藏手段,因此并不是一种货币。
了解了历代货币制度,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唐代的府兵去戍所大都要带上不少“绢匹”,那是因为唐代是以绢为货币的,府兵虽有国家薪饷,唯恐不敷用度,故而自己再带些“绢匹”,以备不时之需。府兵除了自备兵器马匹等军需外,还要自筹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这说明唐代的府兵家境普遍是不错的,不象宋代那样,国家为了安置过多的穷人,只好以征兵的方式招集养活起来,防止他们流为盗贼,以致冗兵太多,给国家财政造成难以为继的负担。在唐代(主要是盛唐),穷人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宋朝养兵极多,养到最后都成了老弱残兵,上不了阵,只好当做仆役来使唤,种种不堪加诸其身,因此逃兵亦多。朝廷于是给这些上不了阵的“厢军”统统面上刺花,称为“配军”,《水浒》中的宋江、武松等人犯了法,发配军中服役,面上也是刺了花的,所以被骂为“贼配军”。宋朝兵虽多,有战斗力的,只是京畿的禁军而已,所以金兵打来,京城一旦陷落,精锐尽失,地方上也就无力抵抗了。这又牵扯到一朝一代的财政制度,唐朝是藏富于民,所以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各地方还能各自为政,组织有效抵抗,睢阳被围之初尚有谷六万斛,可支一岁,张巡、许远才能坚守。宋朝也许是鉴于唐朝藩镇之祸,矫枉过正,不许地方囤积财富,全年收入的绝大部分解往汴京。汴京一破,历代积蓄尽归金人,北宋朝廷倒成了为人作嫁。地方政府无钱无物,两手握空拳,岂能与金人周旋?故而金人铁蹄,席卷黄河以北,如入无人之境……
《经子解题》读后感(三):【转】王刚:吕思勉学术体系中的经学问题
吕思勉先生是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史学研究素以考证严密、范围宽广而著称,既有新史学的必备要素,更有鲜明的传统知识底蕴,严耕望先生评价说:“他的史学是建筑在国学基础上,然而他的治史意味并不保守。”可谓言简而意赅。所以对其学术路数进行探讨,既可从中看出旧时代士人向新时代研究者的历程转换,也是考察学术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而在这种研究中,经学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和切入口,理由在于: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又在吕氏知识构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恰恰是十分缺乏的。所以笔者不避浅陋,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察,以就正于方家。
《经子解题》读后感(四):简评
此书亦未曾通读。但读论孟老庄及诗经前,曾略加翻检而已。近日稍闲,遂又通读一过。
窃以为吕先生学问,虽然枝节之上时有疵病,而其规模闳阔,近世以来罕有其匹,而其尤难得者,在矜平躁释,论学文字,但就事就事,于其间是非一一剖判明白,令人心服,绝不似今人每以其人一言一事之误而一概抹杀,乃至必欲杀之而后快也。譬如文中每批评胡适诸子不出王官论及《月出》乃情诗等说,但论读诸子之法,又引《中国哲学史大纲》语,“清儒精于校勘训诂,于贯通功夫,尚有未逮”,以为“诚知言之选”(100)。或于前后评价同一人而矛盾如此不无疑问,殊不知此正吕先生论学之公心所在,所谓“唯其是”而已。以此,私心最所向慕。此意曾屡屡言之,不赘。
至于此书,可视为以书论列之《古书通例》。最可与余嘉锡先生所著相参。如87页论神农本草经有汉郡县名,与四库提要辨证论山海经等地志、医方每没后世所改,用意无二,至于102页“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等语,与余先生说同一源出清人,即遣词亦无差别。至于论古人著书贵明其义,从而区分经义与史事,区分孔门所传之诗书与固有之诗书,更有补余先生所不足之处,令人叹服。凡此等处,均是书精义所在。
至于其更取者,在于强调读古书需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如云113页“研究古代哲学与佛学,必具现代哲学常识”,如此,乃能沟通古今、使旧说焕然一新,与新派学人仅视为毫不相干之旧物大异其趣。窃以为吕先生此种态度,方为真·整理国故。所谓:“旧时学者,于吾国旧书,往往过于尊信;谓西方学术,精者不出吾书。又或曲加附会,谓今世学术,皆昔时已有。今之人则适相反,喜新者固视国故若土苴;即笃旧者,亦谓此中未必真有可取;不过以为旧有之物,不得不从事整治而已。此皆一偏之见。”最为通达之见。
此外,本书标点,有友邻认为乃是陈引弛编校不精,其实不尽然。以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对照,可知标点基本遵照原书。换言之,吕先生原如此使用,而非陈老师妄改也。当然,此书编校确有不精处,时有文字讹误以及脱漏标点之处,更易使人误会,特此说明。
【10】大抵古今人之才智,不甚相远。
【99-100】读此八书之法:宜先《老》,次《庄》,次《管》《韩》,次《墨》,次《荀》,殿以《吕览》、《淮南》。先《老》《庄》者,以道家专言原理,为诸家之学所自出也;次《管》《韩》者,以法家直承道家之流也;次《墨》,以见哲学中之派别也;《荀子》虽隶儒家,然其书晚出,于诸家之学,皆有论难,实兼具杂家之用;以之与《吕览》《淮南》,相次并读,可以综览众家,考见其异同得失也。
【100】读书尚未终卷,即已下笔千言;诋排先儒,创立异说。此乃时人习气,殊背大器晚成之道,深愿学者勿效之也。【此下论可速成之说与宜晚出之说,不录】
【105】要之古书不可轻信,亦不可抹煞。昔人之弊,在信古过甚,不敢轻疑;今人之弊,则又在一概吐弃,而不求其故。楚固失之,齐亦未为得也。
《经子解题》读后感(五):求重之道
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朱熹释为“厚重”。厚重如何能到?自然必须要有积累。中国的学问,起源于先秦,百家争鸣之时,正是中国文化乃至思想走向巅峰之时,其后两千余年的文化史由此而来。常常想对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百家争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以前看中国哲学史,或失去意识形态色彩过浓,让人生厌;或简略过甚,让人迷惑。数年前,购得《二十世纪国学丛书》数本,其中就包括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当时略翻了一下,见书中将儒家经典,以及自先秦至西汉的几乎所有子书均涵盖于内,并且对每本书均有详细介绍,每一章节亦有提要。此后几年,凡对某子书有什么疑惑,便翻开相关章节进行查找,获益匪浅。只是一直没有将全书通读,但以为精华已过,也没有太多遗憾。今年在打开书柜时,偶而又看到这本书,于是就生出了通读全书的念头。谁知一读之下,才知道书中还有许多精华未曾领悟,数月之内,连读了两遍,其中两章反复了读了数遍,这才初步有了些心得。记得曾读过几本书,说几位国学大师均是通过读本书才走上研究国学的道路,读完此书,才明白此言非虚。
这本书的价值除了上述的对先秦至西汉的诸子书籍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外,还在于其对于经子之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提出了客观的研究经子之法。经者,儒家之经典,原本亦是子书中的一类,因后世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被尊为经。究其本质,与其它诸子亦相同。而诸子思想的核心,作者提出,“中国古人之所研究,全在哲学家所谓宇宙论上。”作者指出,古人认识宇宙,以为“天、地万物,皆同一原质所成,乃名此原质曰‘气’”。“气”,“循一定之律”,或凝集紧密成人所能感觉之物,或分离游散变化成他物,由此衍生出天地万物。“气之变化,无从知其所以然,只可归之于一种动力”,这就是宇宙的根源。这种动力,伟大无伦且无处不在,“我”同样遵循这种动力而行,因此“天地亦遵循自然之律而动作而已,非能贵于我也,更非能宰制我也”。古人以之为“神”,作者以为实则泛神。诸子百家均以此为思想核心,正如作者所言:“既尊崇自然力,则只有随顺,不能抵抗。故道家最贵‘无为’……谓因任自然,不参私意云耳。……即儒家‘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之意;亦即法家‘绝圣弃智’,专任度数之意也。”此外,“自然之力,无时或息”,其运行“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其在儒、道、法诸家,由此得出治世之道;“自然力之运行,古人以为本有秩序,不相冲突”,儒、道、法诸家,由此得出处世之道,其根本大义,依然遵循其而行。唯独各家对于处世、治世的方法,有所不同。道家讲究顺天,故不改变一切顺应本心而行;儒家讲究进取,积极认识规律依之而言;法家迫于急切,故要改变一切不符合天道之事,所谓救急之法。孔子之道得于老子,韩非亦崇老,实则三家源出于一,已有可寻之迹,只是读了吕先生此书方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唯墨家言“天志”“明鬼”,“所谓‘天’所谓‘鬼’者,皆有喜怒欲恶如人”,作者以为这是上古时未进化时的哲学。读懂了这一段,对于如何认识诸子学说,亦了然于胸。
作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研究方法有关。全书有《论读经之法》、《论读子之法》两章,《论读子之法》主要阐述子书内涵及核心,今人当偏重于学术,求大义、别真伪,并习文辞,探个性。但是最忌管中窥豹,看其一点,不及全貌,不可主观臆断。其中最有启发的就是强调读子当以“客观”替代“主观”。而《论读经之法》中,则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主观、客观之含义进行了清晰地阐述。他以“东门失火,西门闻之”为譬,指出虽同为道听途说,但从众人之话中“择其最近于情理者信之”就是主观,而细察“孰为亲见,孰为传闻。同传闻也,孰亲闻诸失火之家,孰但得诸道路传述”就是客观。总而言之,就是要细察其来龙去脉,察原文比对,考同类文章比较,最终才能得出结论。这种治学态度方是真正的研究态度,也是读经子的最有益的建议。前几年因为种种机缘,得以背诵《论语》及《大学》《中庸》,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亦可背,此时已有比较的最初念头。只是所学尚浅,不能全面掌握。近日读此书,方知千里之行,仅仅开始,要深究中国文化,尚需努力。
明确这一方法之后,再来看全书,会发现作者同样是遵循这一态度来写作。全书经书共列《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六章,先阐述古时研究派别,论述真伪之争,再依次介绍各书内容。子书则介绍了起自先秦的《老子》《庄子》,终至西汉的《淮南子》等16部子书,先阐述其学术观点核心,再介绍全书结构,最后分别介绍各章节内容。作者的概括,简明而精粹。例如其以两言概括《老子》全书之旨:“曰治国主于无为”,“曰求胜敌当以卑弱自处而已”。不仅与上文所阐述之中国哲学核心相对应,也点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概括《庄子》之旨时,则以“主于委心任运”一句总括。与上文概括《老子》的两句话对应,即有相同之处,也就是“无为”,也体现出庄子的进一步发展——从“求胜敌”发展为“任运”。读全书,此类要旨比比皆是,既可独立为一书所言,相互对应,同样也可以囊括中国的思想史。
本人收藏经子之书,始于近二十年前刚刚工作不久,即买了一套清人所编的《百子全书》,其中收录了子书百部(包括大量的伪托之书,小说家之书及寓言集),内容全面,借这套书对诸子面貌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可惜的是,这部书所收集的许多书籍都是节选,如果要一瞥全貌,还需再买。后来过了几年,就买了一套《诸子集成》(缩印本)。这套书编于民国,选本校订都属一流,重要的书籍如《论语》,还选取了几个本子,以便查对,足见当时人治学之严谨。可惜的是,选本是稍显草率,如仅以柳宗元一句话为凭就定《鹖冠子》为伪书而不收录,实为可惜。不过,这两套书的大部分内容还没有来得及全部阅读,未尽其用,也很遗憾。今天有这本书作为指引,再读这些书,想必会大有收获。“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源于积累,吕先生这本书就为我们如何积累厚重的知识提供了最佳的参考。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