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精选

时间: 2021-02-03 09:59:08  热度: 216℃ 

点击全文阅读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是一部由Lisa Immordino Vreeland / Frédér执导,劳伦·白考尔 / 马里莎·贝伦森 / 杜鲁门·卡波特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一):神仙

具有时尚感和人格魅力,举手投足思想感情都是艺术。现在的那个主编,娃娃头的那个,气质真的很普通,品味也很普通,几乎不优雅。

还有一些时尚人士,那个mademoiselle C,就可以用丑来形容了,局促死板无聊,言谈也不大方。字数够了吗?

20世纪初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代,看过coco chanel的访谈,年老的身形佝偻,但是平凡的言谈背后藏有狡黠的快乐,和这个老太太相似。对人家来说你们就是个玩笑。字数够了吗?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二):论时尚编辑的伟大

Diana Vreeland,戴安娜·弗里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时尚权威者。从小被母亲形容为extremely ugly(极丑)的她,却树立了打造独一无二自己的决心。她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却熟知历史,文化,艺术,将时尚做成了毕生的事业。

生而不美,却建立起独有,甚至独裁整个时尚产业的美学观。她用23年的时间,奠定了Harper’s Bazaar(芭莎)的风格,从写生活品味专栏到成为该杂志唯一的时尚编辑,她将自己独特的美学引入芭莎,尤其是浪漫主义的实施,让她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时装专题。她懂得发觉人的美,经由她放上封面的模特,马上接到好莱坞的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三):you are what you wear

DV完全刷新和打开了我对时装固有的认知。以前只是买买买和扬长避短,但是DV告诉我们,穿衣要有风格,风格is everything,它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表达,也代表了你对这个世界何等的看法、多少的热情、是人与人区隔不同的绝佳载体。

if you want to be different or stand out,then you should wear wonderful.

当我以这样的认知,重新去感受那些驰骋百年、风姿各异的时尚大牌,多了很多的尊重,去了解后面的文化、历史、艺术,与更多的学科相融,更加的立体与深度。

年轻的文化,一定代表时尚的趋势。而目前美国年轻文化独大,嘻哈、街头、随性是其中的经典元素。这个世界的时尚应该更多元、更丰富、更善变,这样才有更多的可能性与美丽。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四):她们总爱去演说自己,滔滔不绝的。

当一个人拥有一个领域绝对的才能之后,她就会变成统治者,她将高傲,孤独。

独行的人从来不会对别人的眼光中的东西感兴趣,她们早就知道那些眼光里面包含多少

已知的没有想象力的东西。

动物届里的狮子,它们庞大的身躯让它们不像猴子或者蚂蚁那样,蹦蹦跳跳或者匆匆忙忙。

中间地带不是一个充满和平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遗忘和贫乏的地方。

不论是在岜沙还是在时尚,还是最后的舞台大都会博物馆,她所做的东西都是将自己的才能和想法去展现,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时代的缔造者一定是那些能做成事情的人。她们有绝对的想象力,而这就是最高的才能。她是时尚圈的发明家,她发明了许多旧审美中缺乏和无法预见到的新的东西。

绝对不能去咀嚼别人咀嚼过的残羹。

但是无法摆脱的命运是,她们总爱去演说自己,滔滔不绝的。

其实不让人反感,但总觉得空洞。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五):?

时尚是无聊的东西。风格就是一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但是科学并不是唯一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事物。 把你的缺点变成优点吧。假如有牙缝,就用最美的东西填满它;如果你很高,就穿上高跟鞋;如果脖子上,就抬头挺胸;鼻子长,就让它成为你的特色。尽情自曝其短,让缺陷成为身上最美的部分

永远不要无聊 你不是要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你要给他们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 哦,那是一场革命,那是第一次,年轻人走向生命而不是等着生命走向他们 我从学校里没学到什么,我的教育来自于世界。俄国芭蕾,尼金斯基,那些在剧院的夜晚如此美妙 她从时尚里学得文化 你为什么不要一串世界上最美的项链,用粉色的带刺的珊瑚和巨大的西伯利亚祖母绿做的项链。你为什么不用香槟来给小宝宝洗头,这样他的头发就可以一直是金色的,就像他们在巴黎做的那样。你为什么不把儿童房的四面墙壁都画上世界地图,这样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被地区限制观念。 Why don't you try it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六):短评写不下的个人笔记

50:39 "see i am mad about water, i think water is God’s tranquilizer,to be in it, to drink,to look at it" 她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蓝色牛仔裤、比基尼、模特twiggy……懂得杂志在何时需要停顿,哪页出现惊喜,为什么要有爆裂的色彩和醒目的标题。

在“眼睛要旅行”为专题的12月刊,集齐凯瑟琳德纳芙的美眸、金属黑面的哥特绿眼、纸风筝上日本武士的炯目、甲壳虫乐队的四双眼睛、画作中两个戴珠宝女人的斗鸡眼,以及欧文佩恩拍摄的美丽花朵。用时三周拍二十页照片:模特穿着鲜艳的裙子和大帽子,涉足埃及的沙漠、小岛的冰川、远古的石像、城堡的屋顶。甚至去日本找一个高挑瘦削的相扑选手,在雪地里铺展异国恋情。直到超出预算被炒鱿鱼,觉得自己才七十岁干嘛退休呢,接着去大都会博物馆做服装展览。

《VENUS》这首歌真是很衬她了。最后坐着飞机,好开心呀,消失在蓝色边际。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七):Why don’t you ?

古怪、强势、飞快驰疾、不做傀儡,但又超凡、激情,戴安娜诠释”the world is her education”,她行走在边缘上却创造着非凡。用备忘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其他人照着她的表达做就行,当然这种独裁有可能扼杀其他人的创造力,但是这种把创意以及想法用文字表达给其他人,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比起21世纪的安娜,20世纪的戴安娜少了些洒脱,被vogue辞退,强大的落差在她脸上显露无遗。

Why don’t you ?

tyle is everything,is the way of life.她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呈现者,不得不承认,看到纪录片中泛黄的一页页杂志、黑白的一张张图片,丝毫没有老旧的苟延残喘,那不是岁月的消逝,每一次翻页,都深深骚动着我的内心,勾起我极大的兴趣,这些几十年前的创意依然焕发光彩。

不给读者看他们想要的东西,给的是期待之外的东西,呈现出他们没有形成的概念、表达出他们表达不出的需求,这是她的理论本质,这样的潜在的展现方式,倒是和我们的团队的做事方式不谋而合。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八):这个女人最坏的年代、最好的年代都赶上了,她年轻了一辈子

整个电影都是热血沸腾的,隔着屏幕听着Diana的声音,不论是中年的还是晚年的,你都能感受她的激情和活力,她年轻了一辈子,她最不想要的就是无聊,她做到了。

1903年出生在巴黎的Diana,1920s的爵士黄金年代赶上了。

那是一个纸碎金迷的年代,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描写的这个年代是迷茫的一代,许多年轻人在这个年代怀揣美国梦,也有不少人梦想破灭,而戴安娜肯定是实现了她想要的那一拨人。

20年代的时候Diana在黑人区跳舞,跳舞还遇见了一个几十年后她仍然会害羞的男人。

20年代和60年代,最好的时代,一次是一战后,一次是二战后。

都是两个空前开放的时代,谁有能想到20年代女性加入工作大军数量增多跟这个时尚教主有关呢?那时候的杂志主流内容还是教主妇怎么做饭,怎么取悦男人,广告词现在看来也是颇为男权主义的。

Diana对时尚的创造,更像是创造了一种思想,一种风潮。

就像她说的,不要给他们想要的,要给他们还没想到要的。

她的品味超前,思想也是超前开放包容,不然一个白人小女孩会一直泡在黑人区跳舞吗?

60年代她又赶上了,还正好生活在伦敦。

她见证了Beatles对时代的影响,每个人都开始解放自己。民权运动、政治改革、音乐、电影,所有的一切又都爆发了一次。

这些时代也是她最爱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具有创造力。

60年代那一批名模都是她发掘的,包括许多人熟知的Twiggy。可以说以瘦为美是从Twiggy开始的,是Diana发现了她的美。当然还有许多不符合传统主流审美的模特,都在那个年代大放光彩。

能够经历1920s和1960s的人都是幸运的,而能够抓住那个年代有一番作为的都是传奇。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九):黄金年代之为黄金年代

黄金年代之为黄金年代,我们今天太平庸太平庸了。

从影片一开始,就可以看到,Diana Vreeland是多么风趣可爱,而且说起话来有着慵懒拖长又戏剧化的腔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个容易打交道的人,后面的章节里,她清楚地表明,作为一个老板,她是迷人的,但不是好相处或者说好糊弄的。

而且后面有一个细节,是她跟David Bailey还有Penelope Tree一起拍片时,拍了几次终于三方都满意,她突然又说不行,因为唇上没有柔情。看到这里,我真的想哈哈大笑,但当事人恐怕想掐她脖子。

其实我一直特别喜欢这样有强烈个性的人,也许因为我这人太拘谨了。在人生的跑马场上,当我的整个骨头都在场边端坐得僵硬了时,她却正像火一样去融化冰山,像矛一样去攻击盾,像钥匙一样,去打开一道道严丝合缝固若金汤的大门,不知疲倦地探索、碰撞这个世界。

在我眼里,这才是生命真正燃烧的样子,是让她到了70岁突然被《Vogue》解雇,还能说出,“我才70岁,我要做什么,难道我要退休吗?”的内在力量。

而我也深知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还太空虚,我在等待自己积蓄足够的能量,所以我还不能起身,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坐到什么时候。但我真的向往生命的释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没有一点火花。

也许是因为影片里演绎的她过于感染人,看到她指引员工的时候,我也随之想象起假设是自己在她手下做事的情形,我看着原本像一块石头一样静滞的自己,被她调动得团团转,我脱下了老旧的自我,拓宽着天地。这真有意思,就像解开一道封印。虽然只是一份想象,却启发了我。因为在想象中,这些可以由Diana Vreeland,一个睿智超拔的老板实现,但在现实中,只能由我自己激发自己,才能施展那些平时闲置生锈的关节,踩上原本想象不到的土地。

这关乎一个人的视野。见他人所不见。这是比单纯的努力也许更重要的。Vreeland的成就也得益于她的眼光,她说要给读者一个他们在家里无法看到的世界,而且她在用人的时候总是能比当事人自己更早就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

所以,我该怎么做呢,不能一味地埋头,也要训练自己的眼睛,看的更多更广,这就是她说的,眼睛需要旅行的原故吧。

《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观后感(十):在时尚界的传奇人生

对时尚史几乎一无所知的我,在看到某个po主推荐前对这个人是闻所未闻。哪怕在之后,那推荐也被我抛诸脑后直到我看到它被挂上了b站电影首页。纪录片,尤其是专业领域的人物传记,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观看的,不出我所料哪怕放在了首页置顶三天,这个片子的点击相比其它娱乐片是如此糟糕,而弹幕甚至不过百。

作为一部全长80多分钟的传记片,就本身算是还可以吧,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剪辑但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对于我这样对主角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坚持前十分钟还真的挺考验耐心的。

Diane Vreeland 从小被母亲嫌弃,但尽管如此却极早就形成了自己完善而独立的个性人格。从上世纪20年代一路走来,她经历着战争,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和时尚的更变却依然活得潇洒自得,对时尚和这个世界充满激情。哪怕我不懂丝毫时尚潮流和艺术风格,我依然会被这个女人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屏幕上八十多岁的她言谈中透出的依然是我行我素的自信和浪漫的幽默感。

她一手创造影响了时尚芭莎和vogue的黄金时代,她经手编辑和拍摄的时尚照片哪怕放在当下也会脱颖而出毫无老旧时代感,她提拔的模特都被灌注了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那些照片无论黑白还是色彩光影构图的使用都美到爆!哪怕对艺术史再无知,看到她经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和与那些传奇人物打交道的照片和视频纪录时,我真是激动得无以复加,羡慕无比。当然,她80多年的人生本来就是一段传奇,从Coco chanel,赫本到英国皇室,美国总统到andy warhol,披头士...还有后来当被杂志辞退,她出任大都会博物馆顾问后又再次掀起浪潮。她在当时第一次为活着的设计师作品办展纪念,那位设计师就是斯夫圣罗兰,这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时黑暗交易公然卖广告炒作的行为,而她的回复就是,我这么做,只因为我觉得这是艺术,值得这个展。而在那个时代,她也成功得将时尚转化为传世艺术品。她引导了一个时尚巅峰的新时代,不过何尝不是时代创造了她呢?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