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读后感锦集

时间: 2021-02-09 02:02:38  热度: 423℃ 

点击全文阅读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是一本由张玮 / 馒头说团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裸脊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读后感(一):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道理很深,文字很浅;故事很多,说教很少。感谢馒头大师的这本《论语》启蒙书,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我在今年肯定会拜读一番。

说是少年读物,成年人自然也是适合的,但尝试把自己放回到15岁,这本书我也是肯定不会去读的。人生就是这么矛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5岁以后学习的劲头远远超过了15岁。这一刻能告诫自己的是,千万不要把这种死磕的劲头用在娃的身上,和自己死磕就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带飞小孩子,要向馒头大师这样,学会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讲述一些适当的故事。

加油!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读后感(二):《写给孩子的论语课》:孩子怎样读《论语》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过,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能不能劝动别人读《论语》先不说,光是自己读都困难重重。一来古文基础薄弱,对书中众多词句理解不了,还有那么多生僻字状如拦路虎;二来年代久远,不了解背后的典故也会增加困难。

所以这么多年,很多人一直都停留在只会念小学课本中那几句的基础上,更别提从小给孩子进行国学启蒙了。

由馒头说团队打造的《写给孩子的论语课》风趣幽默,通过故事加漫画的方式,讲解了《论语》中的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并把用得上的道理融会贯通,让小朋友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活学活用。

这本书我比较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可以将《论语》作为整体看待,从分布在各个篇章的主题相关的“子曰”汇总在一个专题里,类似于主题式阅读。

比如第二篇入世,作者先从孔门弟子日常学习的重要学科入手,像诗歌、礼仪、体育这些与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知识。再讲到有了这些本领之后,就要学以致用,就要在现实社会当中去做事情。

做事情就要有态度,这个态度用《论语》中的相关段落总结出来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然后糅合进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小故事,帮助小朋友理解古人的思想,联系自身的情况,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还能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同时作者引用的小故事来源甚广,有《左转》、《史记》、《孟子》、《淮南子》等等,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有了更多了解,方便他们日后的精进。

另外这本书是从音频课转化过来的,读起来很亲切,有种老师坐在对面讲故事的感觉,易于被小朋友接受,可以考虑作为《论语》入门的趣味读物,但是还是要慎重地推荐。

因为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很多自己的引申和发挥。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总是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的,最后总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然而孔子思想的精华之处却在于《论语》中所涉及的人和事,他的意义总是蕴含其中,不经过逐章逐句去了解他的本意,而光靠速成并先入为主地接受了众多的引申义,是无法真正读懂《论语》的,也偏离了给孩子读《论语》的初心。

钱穆先生说人到六十岁,要是都能讲论语读四十到一百遍,社会就会彻底编个样子了。作为流传了2000多年的知识和智慧,《论语》充满了生活的哲学,如果想通过类似快餐文化的出版物让孩子了解古人的智慧,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小心把孩子的胃口搞坏了,得不偿失。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读后感(三):《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论语就该这样学

后悔与这本书相识太晚。如果早在一年前结识这本书,那么肯定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论语》了。 《论语》以及其他传统文化代表作品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自然也是当仁不让。我们孩子所在的小学就有好几位语文老师开始带领孩子们学习《论语》。

诚然,《论语》确实是教育孩子品行德行的好教材。但是现有的教授方式其实我不敢苟同。老师们坚持所谓的“熟读成诵”。每天叽里呱啦地读,完了让孩子背出来,完事。有一次我询问老师可不可以解释之后再带领孩子读和背?老师回答,孩子现在还理解不了,先背诵,练习记忆力,背完再解释。

但是当一本类似天书的《论语》摆在我面前时我都感觉摸不着头脑,更何况是孩子。生僻字那么多,句子又如此拗口。比如“觚(音同姑)不觚,觚哉觚哉”,听上去都有些好笑。如果不看注释,谁能知道这个字念gu,谁能知道它是古代一种酒器的名字。就这样咕咕呱呱地背出来有何用呢。当然我这点能耐在老师面前只能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老师根本不会理会。只能孩子每次在学校学完了,再回到家中我们一起从网上或书上找一找注解,对照着理解一下。

我喜欢“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死记硬背没有丝毫意义。 张玮老师和馒头说团队创作的《写给孩子的论语》这本书,裸背装帧十分清爽,语言简洁明快,结构清晰。抓取《论语》中最精华的要点,辅以中外历史故事及名人轶事加以解析和升华,不但让孩子们明明白白学会《论语》,而且还为孩子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的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确确实实是“写给孩子的论语”。

比如第19讲“信任是社会的传动轴”,这一讲的主题是“诚信”。一开始讲了来自《伊索寓言》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然后讲了周幽王为了逗褒姒一笑而整出的“烽火戏诸侯”这一出闹剧。然后引出论语中的非常有名的那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讲到这里,作者还加上了插图,说明“輗”和“軏”在马车中的具体位置。这真是太贴心了!小朋友看了一目了然。

然后又讲到了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现代货币体系,以及齐国田穰苴为了整饬军纪而处死言而无信自由散漫的齐景公宠臣庄贾的故事。所有这一些都紧紧围绕“信”这个主题。小朋友读了肯定收获满满。以后如果写相关主题的作文也是言之有物。

这本书分量十足,总共450多页。小孩子放暑假就可以看起来了!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读后感(四):从成人视角看《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无意间翻看了这本买给孩子的书,总体感觉就是深入浅出,用口语化的形式讲述《论语》这部儒家名著,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口语化太强的问题,经过读这本书才了解到,它是脱胎于喜马拉雅的有声课程(好贵呢),所以就是这种风格。作者个人情况就在下面:

这部《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有三个特征:

一是门槛低,容易消化理解。作者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述、解读《论语》里的名句名篇,拉近作者和小读者间的距离。

二是结构好,授课思路清晰。本书按照内容分为学习、入世、德行、天地四篇,每一篇有若干小章节,每一章最后还进行总结,温故而知新。

三是事例多,漫画喜闻乐见。根据《论语》里的内容,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典故、事例、小故事,还有以“馒头家族”(馒头、饺子、汤圆、粽子、面条)为主角的漫画,特别符合当下孩子们的口味。

关于《论语》以及本书的一些看法:

一是关于交友和环境。“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就是:有三种朋友,交了是有好处的。有三种朋友,交了是要吃亏的。和正直,守信用,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益。和爱拍马屁,两面三刀,能说会道但不能说到做到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害。

因为面对的是孩子,所以作者只能岁月静好,粉饰太平,不忍心给孩子们灌毒鸡汤。因为后三种人,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是大有人在的。不但不能交朋友,甚至和他们有接触就会吃亏。

如果周遭小环境存在损友,损同学,损同事,如何与他们交往,确实是个难题。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恐怕都得不到好果子。如果这类人在小环境里成了气候,得了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像书中举的《丑小鸭》的例子一样,想办法换个环境吧。

二是关于吃苦与成才。作者在第三章24讲通过苏秦张仪的典故,引出著名的《孟子》名句“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作者认为: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人故意在刁难你,制造困难,但其实,这是在磨练我们,是在给我们一个变得强大的机会。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如果你觉得有人在刁难你,那就是在刁难你。没错,让你吃苦受罪,不一定是为了磨练你,也可能就是职场压迫。如果整天想着逆来顺受,吃亏是福,那可能就被压榨死了。作者虽然面对的是孩子,我觉得也要把道理讲得更深入一点,不要让下一代成为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鼓舞的阿Q才好。

三是关于迁怒和贰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火发在不相干的事情上,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能达到这个修为,真的难能可贵。

迁怒,不但是个品德的问题,更是人性的问题,因为它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我接触过一个非常学识渊博的领导,但是他也没能克服“迁怒”这个缺点,导致口碑不佳。而不贰过,就是一种更难达到的境界,如果达到了,真的可以成为圣贤之人。颜回有如此贤德,却英年早逝,真的是天妒英才啊。

再说一下本书的问题。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书中列举事例、典故,过于耳熟能详了,几乎都在课本中出现过,所以感觉受到的启迪有限。另外,个别地方图文搭配有些失调,比如:

另外,包括《论语》和孔子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作者也没有提及。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化身——馒头,吃了确实可以解饿,但是口味太寡淡,用来回味的东西很有限。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读后感(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这本书,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我们从小时候就知道《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儒,孔子的言行记录能流传几千年,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奇迹。

我总想要把这本书给孩子好好地讲一讲,让孩子从小就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实施起来发现这其实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为《论语》里面包含的道理有很多是大人才能明白的道理。书里面的文字,是古文,也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解读,才能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对于孩子来说,要了解《论语》,知道《论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这本《写给孩子的论语课》就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

语言通俗易懂

这本《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非常的口语化。

你可以把这本书念给孩子听,就好像在跟孩子聊天一样,完全不需要再转化成口语了。把里面的故事跟孩子说一说,孩子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学习,而是觉得是在听爸爸妈妈讲一个有趣的古代故事。

书里边每一句话中的语气词用得都非常多。如果你告诉我这本书是根据音频广播改变的,那我一点都不会奇怪。所以从语言特点上来说的话,这本书更适合给孩子念,而不适合让孩子看。

穿插了很多的名人故事

其实不光是小朋友,大人也都喜欢听故事。这本书就根据这个人类的共性,把整本《论语》相关的人文故事都穿插在其中,让人看得很过瘾,而且你可以把记忆中那些古代名人的故事都串联起来了,相当于做了一遍历史事件的梳理。

整本《论语》其实加起来也就1万多个字,如果印成书的话也就是很薄的一本。但是这本《写给孩子的论语课》非常的厚,可想而知,作者和编者在里面加入了多少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穿插了多少故事在里面,使得这本书丰富了许多,也让其中很多的道理,都变得更容易接受了。

把《论语》的道理都进行了升华,更适合现代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一部几千年前的著作,里面的很多观点其实都带着封建时代的影子。

虽然说孔子的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让这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人中根深蒂固。现在要让这些道理更适用于现在的更加开放的观念,作者和编者在其中还是做了很多的努力。

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写给孩子的《论语》,所以很多道理都是更浅显,更通俗,更适合于孩子理解。

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作者同时写了子路和子高的故事,最后总结的道理呢?就是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知道了就说自己知道了,不知道就诚实的说不知道,因为学习就是为了找出自己的不知道,并加以改正。如果不知道还说知道,那么学习就没有意义了。之后又在这个道理上做了一个延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可以引出下面的一个故事。

在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论语》研究非常的用心,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理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确确实实的能感到这是专门为孩子写的一本书。

我小时候虽然知道《论语》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名著,但是因为古文解释非常的枯燥,根本就没有兴趣看下去。如果我小时候有这样一本专门针对孩子的《写给孩子的论语课》的话,那我想我对于《论语》的了解,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一知半解。

孩子现在一年级,课文中已经出现了《论语》的内容,孩子可以死记硬背下来,但一定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思和背后的故事。我很庆幸在孩子小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一本书,我就更有自信带着孩子去解读《论语》了。

这个假期跟孩子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写给孩子的论语课》,相信让孩子对于孔子,对于《论语》的了解,能更上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