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筹款风波》观后感100字

时间: 2021-02-10 18:26:24  热度: 268℃ 

点击全文阅读

《筹款风波》是一部由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Bahram Radan / Sareh Baya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筹款风波》观后感(一):伊朗全貌

近期陆续集中看了一些伊朗片子,还真挺开阔眼界蛮新奇。此片是在新装修后的资料馆看的,猩红座椅/巨大屏幕/崭新影厅都是观影体验加分项。大致总结一下观感吧,备忘一下。1、异域风情。之前看的多是聚焦伊朗中下层生活的,容易生发那里很贫穷落后的想象。其实据我所知这个国家贫富两极现象比较严重,富裕阶层也是不乏其人呐。比如本片所涉,即为中高端人群。很喜欢,给我们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伊朗实景图。2、遥远国度。因为宗教信仰阻隔,以及政局动荡等原因。好像我们通常很难涉足伊朗这些中东国家。其实说实在的,对这个大名鼎鼎的昔日波斯帝国,我们还是满怀好奇的。无法真正实地探索/体验,那就通过影视途径吧,不妨借此管窥全豹嘛。呵呵。3、戏剧冲突。该片戏剧性冲突几乎贯穿始终,仔细想来,有点刻意。比如哈麦德突发疾病,竟然是要命的那种,而且,是分分钟绝命类型。铺垫虽然有(女主撒狗粮式喂食时候作呕),但是,还是显得十分刻意。4、女主其人。刚好看了《一次别离》,此片宣传画上就觉得女主眼熟。果然就是一次别离中那个女仆,招牌式的大眼睛很醒目。女主演绎得不错,但是,我还是有点点出戏(那双熟悉招摇的大眼睛)。5、剧情编排。五个精英男女VS一个底层骗子。固然是病情急迫,加上骗子气势强盛。好像容不得大家伙细思量,以至于一亿巨款被活活骗走。可是,经不起考量啊。医院环节,亲友环节,但凡有个人稍微过问一下都不至于此的对不对。总之可信度有待商榷,算是减分项吧。整体给中上评价,7.4/10分吧。

《筹款风波》观后感(二):黄黄人生,继续前行

一个朋友特别叮嘱我要写这个影评,分享一下观影感受。我知道自己文章写的生涩,主要还是灵魂干涸,就随便写了点,将就着看看吧。

话说伊朗处中东地区,宗教信仰文化是主流文化,相对也是传统且保守的,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上有相似。所以他们的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和现实问题,我们并不难理解。

我们身处的社会,所能遇到看到听到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都做了很好的囊括。我们看看按电影发展脉络展开社会现实是如何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成了好伙伴,怀揣着梦想,行进在现实的大道上。影片的暗黑序幕随之展开,起因得从Harmed目击车祸,肇事司机逃逸,而Harmed却藏尸掩盖真相,到其因惊惧而突发疾病说起。包括其妻在内的四个好朋友为其筹款治病,借钱过程中屡遭吃鳖。几个男角离异暗恋人妻,隐婚找小三;几个女角为筹钱献身房东,求助暗恋者遭为难。器官移植遇诈骗,更有人乘火打劫。最终Harmed还是脑死亡,所筹得一亿托曼(1托曼相当于10里亚尔,1里亚尔兑0.0002软妹币,数学不好,约合20万软妹币,!)被骗走,人财两空!四个好朋友就此分离,继续着各自不同的旅程。影片平铺直叙,叙事风格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大段的台词对白,便撑起整部影片。对于现实的刻画极其写实,人性暗黑尽显,没有最黑,只有更黑。对于一部小成本影片,能拍成这样,真实不造作,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影片也并没有一味的陈列负面消极,中间还是穿插了些宣扬人性闪光点的情节。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无条件施以援手,比如女主因结婚而关系僵冷的父亲,拿出毕生积蓄为解女儿筹钱之苦。肇事逃逸司机编造谎言,谎称病重女主的老公是肇事者,肇事者父为还自己儿子“清白”愿意捐献器官救人,只为女主老公能醒来告知警方“他的儿子是无辜的”。被小三女子尽管得知,女主老公隐瞒婚姻事实与其交往,仍愿出钱救他。女主明知丈夫外遇,仍竭尽心力筹钱救命。我们先不在事实层面上指责他们的愚痴,但从情感层面上来说,他们是心中有爱甘于奉献的人。影片虽屡屡抛出人性阴暗面给观众,但仍偶有散发出人性光辉来,让我们不禁细细品味其中滋味。

最后,说一下yellow在伊朗的意义,象征着正面积极向上的意思。可能跟我们中国人说的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差不多吧。就好像在说,我写的是白,可是我得让你看看黑是怎么个黑法,不然你不知道白是怎么个白。

最后让我们对导演的用意做一个美好的猜测:即使遭遇种种黑,也不要忘记世间仍有黄,我们还是应该黄黄的生活下去,拿出黄的态度,走一个黄黄的人生。结束!

《筹款风波》观后感(三):平静与冲突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伊朗的剧情片《筹款风波》一举拿下评委会大奖和最佳女演员两项殊荣。近年来,伊朗电影再次走近国人的视线,给电影界带来诸多惊喜。下面,我就从白描、女性、信仰三个方面出发,浅谈观赏此片的主要感受。

白描:超越流水账的纪实

伊朗电影描述的通常是家庭、朋友以及不容易产生戏剧冲突的日常生活。《筹款风波》亦是如此。工作、旅行、车祸、看病,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件,贯穿了整部电影。但与平淡的流水账不同,片中不经意间出现的反转与冲突,使得日常化的剧情变得戏剧化起来。画面按着时间顺序一幕一幕过,在简单的故事和压抑的情感下实现了精致的细节处理,加由长镜头和人物特写的带动,让观众直面主人公丧极的人生,也更容易走近他们(自己)。

私以为,之所以能拍摄出这种“高级”的白描,还有一项重要的法宝——套层。筹款过程中,有对友情的挑战,有对亲情的顿悟,有对婚姻的忠贞。主人公每一次灵感,却又都是一次考验。影片的台词很多,倒也不会觉得太啰嗦;影片的场景很简,倒也不会觉得太空洞。导演用纪实的手法,真实而不做作,使得这笔白描生动有力,在我们的观影路上藏了一个个小包袱,等着观众自己在合适的时机去引爆。一面不露声色,一面却又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感叹这算尽的机关与深刻的扎心。

女性:柔软下坚韧的存在

凭借在本片中精湛的演技,青年演员萨瑞•巴亚特荣获了第20届金爵奖最佳女演员的称号。她在片中时而平静时而愤怒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女主人公在片中大部分时候的眼神在我看来是坚毅的。无论是面对丈夫的病情和他隐藏的秘密,还是面对朋友、父亲、小三的重重盘问,对于一名屡遭重创的女性,她选择的是应对而不是逃避,光是这点就够了不起的了。或者这也可归于马太效应的一种吧?在绝望下,坚强的人会越发坚强,而脆弱的人会越发脆弱。失望与迎着失望的坚强共存,激发出人性深处的潜能。

很难不去将本片和《一次别离》做比较。萨瑞•巴亚特也曾通过《一次别离》摘得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面纱后的伊朗女性,再次成为大荧幕上的聚焦。这个相对保守的西亚古国,儿童和妇女是绝对的主角。面纱能遮盖伊朗女性的容貌,却遮不住她们在中产困境中体现出来的饱满力量。从这点上来说,又给《筹款风波》增添了许多现实的意义。

信仰:现实中最后的救赎

男主人公哈麦德目击一场车祸后藏尸掩盖真相,终因恐惧而突发旧疾。妻子娜哈尔为救其性命,四处筹款求医。期间遭遇了朋友的背离、肇事司机的逃逸、寻求关系紧张的父亲的帮助、被号称器官捐献者诈骗、假扮妹妹身份问小三借钱等重重障碍。直到最后,计划好的旅游没有成行,想救的病人没有成活,家庭破碎,朋友崩坏,空留一条灰暗的长廊和一场寂寞的冰雨。

这即是本片的大致情节。几乎可以说是一次次在希望中得到失望了。《筹款风波》是导演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的剧情长片处女作。从这类题材中,可以窥见伊朗中产的骨气与素养。本片的英文片名叫《Yellow》。黄色在伊朗,象征着正面、积极。我们能看见现实的不堪一击,也能看到人性的闪光点。比如明知丈夫外遇仍竭力救人;骄傲的父亲仍对女儿倾其所有;送行时,主人公强忍悲痛化妆……作为一个(什叶派)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克制”这一感受被无限放大,但同时,又带来了敬畏与尊重。

我相信片中的主人公是有信仰的。这信仰不局限于宗教,而是现世的人性善恶。正如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其经典著作《爱的艺术》中指出的,“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或许,爱和尊重并不是天性,而是来自于人性深处的宽悯理解,是一种力量,需要时间才能获得。而出于此的信仰,便是残酷现实中最后的救赎。

2016年1月22日,***总书记首次访问伊朗,并在《伊朗报》发表了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中国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国,近年来在电影产业上也都花了不少心血,影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一种向上向好态势。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笔者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伊朗电影,也祝福中国电影这艘航母越行越远。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