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燃烧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即燃烧》是一本由王蒙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20-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一):感悟着王蒙的感悟
行于世间,总有机会留下点滴。无论文字,还是画作,抑或只是生活轨迹,而对人生的看法,大凡是不同的。在不同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名家的论述也好,凡夫的陈述也罢,都能够作为人生之一种,走上大雅之堂。
王蒙的散文集《人生即燃烧》便是如此归类。
作为作家,他获得殊荣无数。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艺术家”称号、原文化部部长……如此轨迹之上的人物,已经不用再进行赘述。他是一位建树颇丰的文学家,这样的定论也丝毫没有溢美之词。
作为长辈,他注定能够奉献无数的人生经验,关于文学,关于人生,关于阅读。在浩瀚的历程之中,能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正如在《人生即燃烧》里的文字,悉数都是王蒙的感悟,而读者阅读,也都是感悟着王蒙的感悟吧!
文字是考验作家的。董桥的文字言简意赅。王朔的文字嬉笑怒骂。李敖的文字狂放不羁。每个作家,正因文字迥异而不同,成为身份和风格的象征。王蒙呢?可用诙谐幽默来形容。从文学的在场、如歌的行板、读书六议,经典尺度,可谓包罗万象。
感悟着王蒙的感悟,领略着王蒙的领略,也跟随着王蒙的脚步。在他的文字里,跟他有个精神的共鸣,收获点滴的补益,可谓匪浅也。
对个体来说,此生无法穷尽对所有文字的阅读,但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王蒙。
而掩卷之际,文学本身并不能产生文学,只有生活才能产生文学。
如此信念,堪称一流。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二):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读《人生即燃烧》有感
人生短暂,要让人生有意义,就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完成自己,完成人生的使命。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我、彻悟人生的王蒙把注意力投注到对生命的思考上来,笔落风雨,为我们讲述对文艺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传递他的思考方式、生活状态和人生感喟,引领我们心灵涅槃。他的文字挥洒自如、明澈睿智,有如纸面上的年轮,是对平凡事物不平凡的解读,是经由他主观的滤网过滤出的客观世界,闪烁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芒。我们阅读这样的文字,就是走过他所经历过的阳光、风霜和雨水...
《人生即燃烧》共有六辑:“文学在场”、“行板如歌”、“我向往的安详”、“读书六议”、“人生实苦然而有美”以及“经典的尺度”,最打动我的是“行板如歌”。奇妙的声音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为。我惊讶于他在音乐世界中的涉猎之广:他听中国传统音乐,闲适粗犷的单弦牌子曲,含蓄委婉的梅花大鼓,率真幽默的河南坠子,苍凉高亢的河北梆子......他听西洋音乐,浪漫而又舒适清新的格里格,行云流水的莫扎特,忧郁抒情的柴科夫斯基;他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体会到点燃人心的火焰般的力量,他在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中体味到春潮月华、鲜花灿烂......他也听苏联歌曲,年轻时这些歌曲点燃了他青春的火焰,而年老时这些歌曲又让他回味了纯洁年代的夙愿与旧梦。音乐之于他,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也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他也与时俱进,适应复杂和变化着的生活本身,听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听多线条、快节奏的现代派音乐......我也惊讶于音乐让他产生了丰富的文学通感:柴科夫斯基让他想到苏轼和李商隐,从而领悟到悲与美的共生、冲撞与互补。他把对音乐的感悟写入了文字,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他描写了林震与赵慧文一起听《意大利随想曲》,用音乐的摇曳感与光明感衬托青春的感觉与浪漫。他还为自己一个中篇小说起名叫《如歌的行板》,名字就源自柴科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读完这一辑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经历过那些艰难岁月的王老,文字依然明朗、充实、澎湃、充满希望,字里行间透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主义。因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他的灵魂愉悦光明,同时又清明爽洁,就好像对他的人生价值给予了理解和肯定。
在“读书六议”中,王老主张读一些费劲的书,读一些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费劲的书犹如迷宫,也犹如魔方,综合了种种风格因素、语言特点、哲理思辨、审美因素,达到了一种混沌的境界,难以说清其内涵。王老抽丝剥茧,为我们指明了如何拨开迷雾、走出迷宫。他推崇从感觉入手,剖析了感觉的几个层面:1.对生活、外部世界的感觉。2.对灵魂、内心世界的感觉。3.对艺术的感觉。他还回顾了自身的写作经历,认为创作要有经验、感受、记忆,还要有虚构,同时追求自然,博采众家之长。所以生活才能产生文学,这成为他的一贯信念。
《人生即燃烧》是王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阅读与写作结出的硕果,这果实中浸润着他的智慧与汗水,是他用心感悟人生后构建出的诗意生存的虚拟文字世界,透出他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与思考,值得反复品读。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与其哀时光之须臾,不如学习王老,尽力燃烧人生,不留遗憾!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三):短短一生,当灿若烟火
王蒙老师的新书我从看了目录就开始期待,上周拿到了书,翻来覆去了几遍终于开始动笔写写感想,却又有些不知从何下笔。
《人生即燃烧》是王蒙老师的全新散文集,探讨的是对文艺与人生的见解。本以为会很难读,甚至隐隐害怕会是毒鸡汤,但实际看下来我却觉得很适合作为一本睡前读物,幽默、亲和,又饱含哲思,随时可以拿起,也随时可以放下,适合在床头暖黄的灯光下,靠着枕头盖着被子趁着睡前难得安静的时间细细品味慢慢揣摩。
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脉络十分清晰。第一章先总起谈了谈文学创作的现状和文人学者的态度,有批判有思辨,接下来几章分别从音乐、遣词造句、戏剧和文学作品的角度展开,细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短短一本书,不到三百页,却从《三国演义》聊到了柴可夫斯基,从《雨人》说到了《白蛇传》,涉猎范围之广阔,话题之多变,感觉就像张着自己不太能飞的翅膀被王蒙老师拖着从文艺世界的低空掠过。王蒙老师随便指指一处,我们就跟着去了。或远观,或近赏,但都是出奇的角度,看的都是寻常赏不到的风景。在我们对着风景百思不得其解而妄自揣摩时,王蒙老师还时不时地飞过来跟你讲解、探讨一番,有时像是在上网课,有时又像是在听演讲,但总能让你对过去看过的文本有一番新的见解,有一点新的灵光。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书里有很多的金句,随便挑几句都能作为人生语录或者晚安日签的那种。我最喜欢“文学本身并不能产生文学,只有生活才能产生文学”一句。是啊,很简单的一句话,感觉道理自己原来也知道,但就是没概括性地说出来过,现在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就感觉豁然开朗。文学源于生活,只有用心生活才能产生好的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慵懒窝在被子里的周日早晨可以是虚度光阴,也可以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诗情;一顿解决不了就两顿的火锅可以是自我放纵,也可以是“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画意。生活处处皆文章,就看我们用怎样的视角去看待,有没有一颗把生活的小情趣全都留意尽收的心。王蒙先生自称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这种生活态度总让我想到汪曾祺老先生的《生活是很好玩的》和老舍先生的《万物静观皆自得》。不禁感叹文学大家都是相似的,眼观八方,七窍玲珑,活得澄澈又通透。年过古稀,骨子里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这颗赤子之心的驱使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学习揣摩的东西。这种对文学的热情和纯真,我想是我们很多人追寻一生的东西。读这样一颗心写下的文字真是愉悦、豁然开朗又裨益良多。
很感激在2020能遇见这本书,对我而言很有启发意义,值得一读再读。不管是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洞见,还是关于写作方法的指点,对于我在阅读和写作上的输入输出都有帮助,确实是浓缩了王蒙老先生在文学方面数十年的造诣。值得含英咀华,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滋味。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四):今天要成为一个王蒙粉
王蒙是谁,其实我在写这篇书评之前,都是不太清楚的。
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一来确实是有些机缘巧合的成分,二来也是对这个经常挂在腰封上的人物颇有些好奇。在百科上看了几眼,作品还不少,但是确实真没我看过的。
不过这都无所谓,看了《人生即燃烧》几篇,我就不由得拜服其人其笔。
《人生即燃烧》的书名取自书里同名文章,有种鲜明的老一辈的风格,如同“光辉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般,很积极向上的感觉。但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若考虑年轻受众的喜好,我想,那篇名为《话说“朝三暮四”》的题目,更能博得关注。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当代文学的悲哀。
《人生即燃烧》是几十篇文学与艺术的杂论合集,见解颇为独到。
第四篇文章,也就是与书同名的《人生即燃烧》一文,讲述了王蒙的人生观。文章对比其他文,是短的,但是也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人生便是一场投入,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但并不是说就要学古人“立大志”,而是一种不旁观的参与,一种不负有生之年的光彩。
不以成败论英雄。
比如说作为一枚炮弹,尽力发射出去了,即使没有命中目标,也应当是快乐的。王尔德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也有类似的一个故事,作为烟火,最怕的不是繁华后的寂灭,而是未等飞上天空,便被雨水浇湿淋透。
“楚霸王垓下之败,非战之罪也。”
画家的作品从来寂寂无名,商人一世经营却晚年惨淡,从军的儿郎输了战争,这都不是什么人生的失败。
没有谁能定义谁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书中在讨论魏晋时期的文学时提到,古代是提倡“悲”,提倡“死”的,文死谏武死战。这种价值观在当今是不合适的。
就像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生存的权利,蝴蝶美丽赏人眼目,难道蚊子就活该不存于世么?不,当然不是,蚊子吸人血,传疟疾,于人的角度而言,它是个讨厌的物种,但是它活着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还是客观存在的。
蚊子与人,人与地球,其中的关系并没有特别之处。
只是存在着,相生相克着。
作为人,只希望都能尽力而为。
这篇小文的前一篇《漫说喜剧》,也同样表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角度。
鲁迅有一句话耳熟能详:“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但王蒙却讲,“可以悲其悲,也可以喜其悲。可以喜其喜,也可以悲其喜。更可以若悲若喜,既悲既喜,无悲无喜,全看你停在哪里,走几步,走到哪里。”
一时惊绝,此句太有深意。
人的悲欢,竟是可以这样的玄妙。
伟大的悲剧与喜剧,都该是在表现一种很深沉的感情。
“仁者悲,智者喜。”
喜是一双慧眼,从万物皆悲中乐,是深沉的喜。
总的来说,《人生即燃烧》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有关文学艺术的散文杂论集,王蒙先生涉猎甚广,文学成就极高,文章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五):人生态度当如此:胜固可喜,败亦犹荣
记得以前的政治课本里说,一个人“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即为这个人的人生观。那时候觉得人生意义的问题太简单了,没什么好说的,积极努力就对了。直到后来随着阅历略有积累,想得多了,才发现要回答好这个问题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人生即燃烧”,是当代文坛泰斗王蒙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一篇以此为题的篇幅不长的散文里,王蒙先生向我们展现了他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 以此为总题,这本新出版的散文集《人生即燃烧》,收录了王蒙先生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共分六辑,内容涉及作者对文学、电影、音乐、读书、语言、经典等话题的观点和看法,内容充实,论说有力,在表达对文艺的思考的同时,展现出王蒙先生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 然而,王蒙先生的这种乐观以及对人生的肯定态度当然不是不加思辨的盲目激情,相反,从王蒙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积极正是阅尽世间百态以后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须知道,从50年代发表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开始,到后面的《春之声》、《季节三部曲》、《活动变人形》《杂色》《蝴蝶》等等等等,文学史中记载的一部部作品背后,是王蒙先生历经曲折与沧桑的七十年的人生。 王蒙先生对人生的肯定精神背后有着复杂而厚重的思辨基础,这一点从这本散文集中也可以看出。 其中,《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就是一篇思辨色彩非常浓厚的散文。就当时特定的写作氛围,作者指出,作家不仅需要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写作技巧,同时也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向学者化方向努力。与此同时,又不可矫枉过正,变成掉书袋式的迂腐。 王蒙先生始终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他的结论都有较为扎实的论证过程,所持观点就不显偏激。进一步说,王蒙先生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评价和接纳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尽量做到不带偏见地公平讨论,作为一个从特殊历史时期走进新时期的老作家来说,这一点尤为难得。 例如,书中在谈到当时不被“精英”认可的商业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对于该片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王蒙先生给予了详细而中肯的评价和赞美。王蒙先生避免了先入为主的精英立场,秉持着真诚而素朴的审美观念,从个人真实的审美感受出发,对这部影片不吝赞美之词。 说到这里,又可以回到王蒙先生的人生观这个话题上了。我认为,王蒙先生对于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的包容心态,与他对人生的肯定精神是一体两面的,二者统一于他对待生命的真诚态度。唯有从“我”出发,实事求是,不自欺也不欺人,才能接纳那些与己不同的观念和立场,不专断。 也只有这样的人,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的世界里感觉到生命的欢腾和喜悦,不执着于哪一方,能平等、思辨地对待世间的一切有差异之处,不以成败论英雄。 只有这样的人,能说出“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段,是一次能量释放反应,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胜固可喜,败亦尤荣。”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六):人生,不一定灿若烟火,但至少照亮生活
文学是人生的表达形式,人生是文学的素材来源,二者本身密不可分。王蒙的全新散文集《人生即燃烧》更好的将二者贯穿在一起,书写成一部人生文学史。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前辈,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对青年作家谈文学的理解,对所有年轻人讲述人生感悟。
在真正开始聊这本书之前我先先和大家讨论一下鸡汤文,如今很多读者都厌倦了鸡汤文,可是原本鸡汤就是滋补的上好食物,而最初的鸡汤文也没有现在这么矫揉造作。最初的心灵鸡汤不过是人生哲理,为人处世的小道理罢了,是后来的自媒体将鸡汤文变成了让人厌恶的文体。
《人生即燃烧》听题目有鸡汤的嫌疑,王蒙也确实在书中写了很多鼓励当代青年的话,但是和现在那些为了骗取流量的鸡汤文完全不同。王蒙用文学的角度分析人生的态度与观点,不是一味地画大饼,劝大度,而是一种老一辈对新一代的谆谆教诲和指导。
王蒙在文中说:“我始终不赞成以成败论英雄,但至少心里有数,你是有志有为而且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与现在流行的社会价值相比较,王蒙的三观算是很正了,成功不应该只有一个样子,尽力本身就是燃烧。
《人生即燃烧》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写王蒙对于读书的理解,对于很多书籍我们都读过,但是读过之后呢?我们大约就什么都不记得了,而王蒙老师却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前现代,当人们都在崇拜三国里的英雄人物时,王蒙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何为英雄?难道争权夺利,刮骨疗毒就是英雄么?若说刘备火烧新野,带百姓逃亡就是仁义了么?可是不搞火攻,百姓也不至于流亡吃苦。
这些观点都是我第一次思考的,受大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书中塑造的英雄就是英雄,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当思维被禁锢,我们很难做到独立创新,读书本是为了让精神自由,若不能加上自己的思考,书读的越多,枷锁也就越重。
除了《三国演义》,王蒙老师还介绍了《红楼梦》、《白蛇传》、《巴黎圣母院》等,短短几片散文却有着丰富的知识。
一直以来文人偏感性,他们的文字更加注重感受,而王蒙的笔下更多了一分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看待文学以及人生的角度与普通人不同,总能另辟蹊径,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人生这趟旅行只是单程,不能往返,短短几十年光阴,希望所有的旅客都能够珍惜,不要被现实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就像王蒙在书中写的:“人生应该是发光的过程,不一定灿若烟火,但至少能照亮生活。”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七):听大师讲读书和观影
人生应该是发光的过程,不一定灿如烟火,但至少能照亮生活。
《人生即燃烧》是文坛大家王蒙的一本散文集,名字看似有点毒鸡汤,其实正是老先生人生态度的写照,笔耕近七十年, 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书中记录了他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看法及理解,涉及读书、电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读来可谓是受益匪浅。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更多的是读后感和观后感,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知来做判断的,尤其是面对一件与自己利益关乎不大的事情时,我们总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轻易的下结论,所以很多时候,悔不该当初五个字成了很多人回头看自己人生时发出的慨叹。
而读《人生即燃烧》让我恍然,原来同一件事情、同一本书、同一部电影,老先生的感悟如此与众不同。他对一本书的看法竟能如此的广阔,他对一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不仅能做到古今对比,也可以信手拈来的中西对比。对《白蛇传》的故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同样也读过《巴黎圣母院》的我,如何也想不到这两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读《人生即燃烧》,这样关于另一种思维的惊喜真的很让人欢喜。
读过反乌托邦三部曲,也写过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书评,但是读老先生的《反面乌托邦的启示》,即有共鸣感,又有很深的触动,尤其是他讲到《美丽新世界》中的“福特纪元”,是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创立生产流水线的年代定位新纪元的开始,是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文明。而我对于《美丽新世界》的定位和感悟是没有思想且娱乐致死,所以读《人生即燃烧》有一种听大师讲课的感觉,妙不可言。
看电影是站在上帝的视角看他人的生活,而《戏梦巴黎》中讲看电影是偷窥他人的生活。不管怎样,电影本身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内心。而《人生即燃烧》中也写了先生对于一些电影的感悟,因为很喜欢《雨人》这部电影,当读到《话说雨人》时,不由的感叹,原来我就是老先生说的第一类观众,被故事本身感动的观众,而从来没有思考过电影背后的层面。所以电影除了丰富我们的生活和内心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影响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电影《熔炉》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寄生虫》让韩国政府开始关注底层人士的生活……让社会更好,这也许才是电影最大的价值。
《无耻混蛋》剧照如何证明我们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许是最好的答案。《人生即燃烧》中有老先生对人生的 态度,也有对事实的思考,文字犀利,见解独到。读这样的书,可以拓展思维的宽度,也许正如很多人讲的读书无用,但是我仍然相信,这样的文字和思想能抚慰我的心灵,这样就够了。
即使生活还相当艰难,爱情还隐隐约约,学习还道路方长,社会还明明暗暗,人间还有许多不平,你也要投入,你也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去完成自己,完成人生的使命。这才是证明我们活过的完美方式,人生即燃烧。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八):燃烧你的人生
人的一生究竟要怎么度过是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都为之着迷的话题。大量的学者,作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名篇名作,从各自的角度立论讲说,却没有一篇能让我看了感到满意的。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第一次活,哪有什么孰高孰低,对人生的理解若真能做到一致,那世界未免太无趣。所以进入而立之年以后,对鸡汤文的厌恶有增无减。
《人生即燃烧》我手上的这本《人生即燃烧》并不是什么说大道理的刻板读物,大家可不要被他的名字骗了。这是文坛大家王蒙的全新作品集,里面有数十篇的散文,诠释了一个有着丰富生活经历和创作经验的老者讲述对文艺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可以说,这本书囊括了王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书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打开封面,内衬的玻璃纸一样材质书页的闪着七彩光,很有质感。循着目录读下去,发现这是一本包罗万千的散文集,王蒙时而谈论中国古代巨著的写作手法和立意观点,时而跳到影视作品和商业模式,时而借由一件小事发出对人生的感慨,时而又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侃侃而谈。他的观点独到而充满辩证,理性评判世间万象,却又与大众思维有所不同。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他才情横溢的完美证明。
在“三国演义的前现代”一文中,作者阐述了一种全新的观点,让我初读深感震撼,继而又不由地打心底里佩服。作者从刘关张的桃园结义说起:
“一些'三国'故事,颇有浓厚的黑社会黑手党故事的意味。上来就是'桃园三结义',典型的黑社会做法和黑手党语言:“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副盗匪的亡命气。”
接着又讲了张飞的形象刻画:
“电视剧里张飞的形象尤其可笑复可憎,一副匪气霸气蠢气、恶声恶气、昏头昏脑、蛮不讲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大哥”如奴婢鹰犬、对他人如阎王虎狼的嘴脸,谁需要这样的“三弟”呢?只能是黑社会的大哥大。”
归纳的既辛辣又传神,让了看了大呼过瘾。接下来,作者又对英雄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吗?什么英雄?争权夺利,好勇斗狠,尔虞我诈,就是英雄吗?刮骨疗毒,拔矢啖睛,一不怕疼二不怕死就是英雄吗?这疼与死又所为何来呢?他们关心的惟一热点无非是争夺权力,特别是争夺那惟一的一把龙椅罢了。为了争龙椅,不惜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不惜决堤放水,乘风放火,不惜生灵涂炭,啼饥号寒……这么多英雄怎么没有一个人替老百姓说一句话呢?”
一连串的反问发人深省,我们读到的是权术,是战争,作者却把思想提升了一个维度,想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西江月》列于全书卷首,也唱在每一集电视剧前头。很好,好得很。当此'三国'各路英雄活跃在黄金时间的千家万户之际,我看是该淘一淘了洗一洗了。再不要出现这种'群雄并起'的局面了,再不要出现这样的豺狼英雄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该与前现代的'三国'精神'三国'意识道一声拜拜啦,您!”
作者用这段观点鲜明的话语作为结尾,旗帜鲜明的打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新时期我们要用新意识审视老的艺术作品,让老艺术作品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光发热。要知道这篇文章作于1995年,距今已经有1/4个世纪了,而文中的观点是多么超前!
这本合集选里像“三国演义的前现代”这样的散文还有很多,真正的妙处还是要等每个人读到后才能领悟。我大力推荐本书,它是一本少有的关注于写作创作的散文集,会给每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带来全新的感悟。
作者:伊达政宗疯了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九):幽它一默
书还没有看完,大概看了一半,好几篇都画了很多下划线,但是这次还是比较想写其中的一篇,《漫说喜剧》的一些发散感想。
机缘巧合拿到这本书,其实对王蒙不甚了解,看了一下书封的介绍才了解一点。这本作品集分成六个部分,谈的都是作者对文艺与人生的理解。书名《人生即燃烧》,取名自书中的一篇。立意是挺好的,想起了自己读书写作看书学习的时候,喜欢在书桌上点起香薰蜡烛。感受到作者鼓励读者奋发向上、燃烧自己的真挚情感,奉献生命如同燃烧的蜡烛。但是也不得不说,在现在这个时代看来,这篇有点鸡汤了,更适合放在低年级学生读物里。
封底介绍说王蒙语言幽默智趣,看下来也觉得字里行间的确是有不少幽默和智慧。幽默这回事,我也算有自己的一些小见解小看法,我个人可太喜欢幽默了。
我幽默的启蒙,或者幽默意识的觉醒,应该是从《围城》开始的。《围城》是字里行间的大写幽默,每每看都觉得每一句都好好笑,笑着笑着又觉得太有隐喻了。是一地鸡毛里也要幽它一默,是进不去出不来也要调侃两句,是“局部的真理”,因为完整的真理大概太残忍了,令人笑不出来。
我常常被说不爱笑,高冷之类,平时拍照也不笑甚至不爱看镜头,只有特别熟的朋友知道,我其实是一个笑点很低讲话蛮好笑的人。在不熟的人面前,也许是怕生,也许是不想展示真实的一面,我的脸不笑本来就看起来很凶。《玫瑰的名字》里关于笑也有一段笔墨,笑在那个年代是不正经、不高雅的轻浮行为。这些反人性的说法,在中世纪可一点都不奇怪。
王蒙在书中说“仁者悲,智者笑”,是因为笑本身是一种高级行为,当然当然,这里的笑是指生活中那种轻松的笑,会心一笑,更高级的是,经历了痛苦释怀的笑。我妈是个压力很大的人,她也不笑,拍照的时候问过她,为什么不笑,表达能力很差的她居然说出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太苦了,笑不出来,不会笑”,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不会笑是不懂得怎样去笑的意思。她还总是觉得我拍照笑起来很假,我也觉得自己笑得很假,至少跟她拍照的时候是。我们家的相处模式真的不是这种表面上嬉嬉笑笑。现在她的事业慢慢放下来了,心情明显可见的开朗。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笑很肤浅,是肤浅的开心,但是谁又能剥夺别人开心的权利呢,即使这种开心有点肤浅。想起朋友跟我说的一件事,在意大利的时候,她住的单间是单人套件,好几个这样的套件又组成一大套房,所以她跟室友之间虽然是在一个房子里,但也可以整日不见,独立开关门,不过这样的房子隔音有点差。
她隔壁住的一个中国人老王,老王是个资历很深的留学生,读完书就留在意大利工作,那天老王请了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单独去他家做客,喝酒聊天,因为隔音很差,朋友跟我说,整个晚上听到那个朋友在浪笑。她的语气一脸嫌弃,大概是觉得这个女生很不自重的感觉,当天老王有留宿她,但是她没有留下来。
浪笑,根据我对这个朋友的认识,我知道这些对于她来说很正常,也是因为我认识她比较久,一开始我也没把她定位成一个比较浪的女生,事实上我也不喜欢这么说女生。所以即使别人这么说,我还是帮她辩解了几句,倒不是多喜欢她,只是我深知,人是可以有很多面的。
王蒙在《漫说喜剧》里写的都比较精炼大道理,倒也不是不认同,只是生活还是很多具体细节构成的,我喜欢用我自己的经历去解读大道理。
“可以悲其喜,也可以喜其悲。可以喜其喜,也可以悲其喜。更可以若悲若喜,既悲既喜,无悲无喜,全看你停在哪里,走几步,走到哪里。”以前我算是一个情绪起伏比较大的人,悲喜就在一瞬间,我太害怕乐极生悲,这也是有时候不敢太开心的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也算是走向成熟的一步,情绪很折磨人,伤身伤心,内耗。但是情绪也很迷人,有情绪就像画布上有了色彩似的,只是浓墨重彩注定难以细水长流。
这关乎看问题的心态,悲中有喜,自嘲自黑不就是博人一笑或者博自己一笑吗,笑笑事情也就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喜中有悲,大概就是乐极生悲,这是人最不愿意经历的事情。我曾经在领到羊皮纸毕业证的当天被偷了钱包,现在想起来都难以释怀。
“更深刻的喜剧既是嘲弄又是辩护。既是嘲弄别人也是嘲弄自己。既犀利尖刻又宽厚慈悲。既骄傲自信又谦逊克己。是机智的笑,又是赞叹的笑,是开怀的笑,又是会心的笑”得体的自嘲自黑,绝对是高智商的表现。不止不会丢面子,还会让人觉得这个人谦逊有智慧。
文末说中国应该并且一定能都出现优秀的喜剧性作品,她拥有喜剧的传统和喜剧的智慧,她拥有一个充满喜剧的世界。这个我也同意,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喜剧在农村,不是抖音那种无脑笑,是人民群众本来就是朴实的大哲学家,那种朴实的幽默,在中国,大部分还是出现农民身上。只是现在大家都喜欢追求城里人的“高雅幽默”。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