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从李白的诸多诗词中可以看出来,他应该不差钱,可能还很有钱!少年离家出川后,李白云游天下,曾经在短时间内花光了三十万钱。三十万钱是个什么概念?开元中期一斗米十三文,那么三十万钱可以买米两万三千斗。很多人一辈子不吃不喝也攒不下这么多钱,李白却分分钟败光了,可见他当时有多么壕。
有人会惊叹:这么有钱,那这一辈子只管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就好了呀!但李白绝非奢侈浪费的富二代,反而十分勤奋好学。
小时候的李白自恃天资聪颖,贪玩好耍。某日,在溪边遇见一位要将铁杵磨成针的老婆婆,李白惊了,问她:“铁杵这样粗也能磨成针?”老婆婆答:“女娲能补天,后羿能射日,我怎么就不能把铁杵磨成针呢?”李白听后大为感动,此后更是以“铁杵磨针”的心境来刻苦读书。
李白在小匡山读书的时候,烛灯每晚通宵不灭,因此小匡山又被称为“点灯山”。他研习诸子百家,能将《道德经》《逍遥游》等倒背如流。除了研究文学,他还学习剑术、纵横之术,日常则“好入名山游”。
潇洒俊逸、性格豪迈,看似逍遥自在没个正形的李白,其实啊,想当一个匡扶天下之人。
他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有强烈的当官欲望。毕竟,在古代社会,若想安邦济民、有所作为,除了当官别无他途。
可如此优秀的李白,仕途却千难万难——他家里有钱,非官即商,已知李家不是官,李白又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学者便推测他的父亲是以商为业。那时有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因此李白无法参加科举,只能拿着自己的诗作向官员自荐。可惜屡战屡败,但他仍旧屡败屡战。
十八岁那年,他去拜访渝州刺史李邕,又是为了做官的事,结果无功而返,于是写下著名的《上李邕》。虽然这次没成功,但他更想入仕了。他想成为管仲、晏子那样的人,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使国泰民安。
二十三岁,李白初次进京,又一次想要在仕途上寻得一些出路,依然未能成功。直到四十一岁时,他才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时,他欣喜若狂,写下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足见他内心的热血。
家境优渥的李白,完全可以选择安于逍遥自在,过自己的富贵生活,可他并不想做一个废柴公子哥儿。他周济落魄才子,写就千古名篇,一生心怀国家和同胞,不断追逐理想。努力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提到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是大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作品《兰亭集序》以“天下第一行书”著称,被世人推崇千年。王羲之本人自带流量和光环,但其实,他背后的“琅琊王氏”更是金字招牌。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司马睿到达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那这一切跟王羲之有什么关系呢?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跟司马睿是姨兄弟,跟王导是堂兄弟。王导可以大大方方地叫王羲之一声“侄子”。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优渥的家庭环境让他不必为生活的琐事操心,这样他就可以一心专研于自己所钟爱的书法艺术了。
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勤奋到什么程度呢?传说他幼时苦练书法,久而久之,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了墨色,人称“墨池”。
他练习书法常常废寝忘食。比较出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他因练习书法忘记吃饭,家人便把饭送到他的书房,结果王羲之想也没想就蘸着墨汁吃起来,还吃得津津有味。当家人发现的时候,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就连王羲之的婚事,也是这么稀里糊涂定下来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与当朝太傅是好友,太傅想从他的儿侄中找一位女婿,派人来相看时,诸位青年才俊皆精心打扮一番,唯有王羲之,仍躺在东厢房的床上专心琢磨书法呢。没想到,反倒是醉心于书法的王羲之被太傅看中,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不拘泥于前人的书法模式,他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把平生博览众书所得的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真行草体中去,终成一世大才。
有人会说,前面讲的还不够典型,在古代,为了出人头地必须要努力呀!要是我出生在皇家,以后继承皇位,整个天下都是我的,我就不用那么努力了!
少年,醒醒吧!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说个大家都熟悉的吧——乾隆。
他的家世算是相当显赫了吧!出身皇族,锦衣玉食,甚至可以不用操心学问好坏,因为不用参加科举。但实际上,乾隆从小的用功程度,比当时同时期的普通读书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还是皇子时,每天早上五点便要去读书,下午三点才放学。中间休息两次,上午七点半和中午十二点吃早饭和午饭,但每次休息不得超过半小时,且老师布置的任务没完成就不许吃饭。
风雨无阻,不分寒暑,全年只有六天休息——皇帝生日两天,自己生日、春節、端午、中秋各一天,哪怕除夕夜也得去上课。如果跟现代学生相比,现代学生还有寒暑假的盼头,而乾隆和他的兄弟们一年到头早出晚归,还只有六天假期,真是相当难过了。
父亲雍正帝很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而且有针对性。皇子们除了学习历史和文学,还要学习骑射、武术,语言等,乾隆就精通满、汉、蒙、维、藏五门语言。
简单说,乾隆上的课不仅外语、体育、语文、历史、音乐、数学样样有,假期还少得可怜,你说人家勤奋不勤奋?
小时候跟兄弟弘昼一同读书,乾隆三四篇文章都背熟解透了,弘昼连一篇都还没背熟!在圆明园第一次见爷爷康熙的时候,他给康熙背了篇《爱莲说》并解释得通达透彻,这才让康熙记住了小小的乾隆,并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乾隆不仅仅是启蒙阶段刻苦,当皇帝以后同样勤奋。据后来外国使臣参见晚年乾隆时的记录可见,直到八十岁高龄,乾隆仍保持着三点早起读书工作的习惯。
乾隆在位期间,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巅峰时期。在文治上,他励精图治,重视社会稳定,先后五次免除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武功上,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反击廓尔喀入侵,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镇压林爽文叛乱,维护台湾的稳定,使地区的团结和发展得到巩固。
我们常常会产生某种固定思维,觉得寒门无贵子,豪门多纨绔,命运似乎一开始就已注定。可家庭出身绝不是你人生的限定条件。所谓豪门家的孩子尚且拼命求上进,作为普通人的你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猜你喜欢
推荐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