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批评读后感1000字
《陶渊明批评》是一本由北京出版社著作,36.00元出版的2016-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渊明批评》精选点评:
●运用了新批评方法分析陶渊明的四言诗和五言诗,功底和语言都不错,但没有说透,有点挠痒痒的感觉。
●作者把历史上对陶公及其诗的认识做了梳理和串联,文中带着克制地爱意。佩服那个时代学者做学问的诚意,连日常的随笔都是一篇工整的书法。
●读着很舒服
●读此书,使人想到李长之的《道教徒的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文字都不长,写作时两人也都很年轻,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才华同样令人惊叹。用最短的文字,说清楚一个人,所谓好的批评应该如此,比如这本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
●《大家小书·陶渊明批评》 没落显宦庶族后,一生仕隐几进退。 志洁性恬有傲骨,岂肯折腰为斗米。 携书抱琴看山去,耕荒理田荷锄归。 甘贫乐道友数人,布衣蔬食酒几杯。 魂游桃源日夕欢,梦醒苍生乱世悲。 百年寂寞诗蒙尘,异代知己珍其贵。 若遇纷扰违心意,五柳门下寻一醉。
●好。学术文章也能自成文章。有趣的是他略贬陶渊明四言这里。
《陶渊明批评》读后感(一):悠然见南山 淡墨书陶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陶公摆脱官场束缚,寄情于山水,如飞鸟般翱翔于山林,他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不走寻常路?带着疑问,我翻开《陶渊明批评》,跟随萧望卿先生的脚步走近陶渊明,看看他人眼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批评》分为四个部分:由朱自清序起笔、到陶渊明的历史影像、再到陶渊明四言诗论、最后落笔于陶渊明五言诗论。四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朱自清序强调陶渊明诗歌来自日常生活、语言平白的亲切特质;历史影像主要勾勒六朝以来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认知;四言诗论,则从四言、五言的风格比较角度指出,四言束缚了陶渊明的性情,算不得成功;五言诗论,则详述陶渊明的独特创造。
从晋到唐,陶渊明在一般人眼里,是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之人,钟嵘评他为“隐逸诗人之宗”,读异书,一张素琴伴着南山素菊,喝酒吟诗,直到昭明太子发现他,对他的文章,爱不释手,替《陶集》做序,才给陶诗带来黎明。
我们由渊明想起东坡,东坡爱渊明的诗,钦慕他的为人,叹服他的“绝识”,白朗宁说,“我们接近诗,必须接近诗人的人格”。陶渊明的诗与人格契合无间,或者说诗是他人格照出来的一片幽辉,魏晋时期人窒息于政治霉烂的黑暗,厌倦乱离,他的精神永远是积极的,他在当前境况与意志欲望冲突里不断痛苦挣扎,他懂得顺任自然,五十四岁,还在奋斗,热情孤愤不能挽回坍塌的世界,我们听到远处深沉悲凉之声…..
我恍惚看见一人坐于石上,金黄的菊花,映照他的葛巾和斑白的鬓发,从多露的荒径,带回一片明月。我在萧望卿《陶渊明批评》里,看到陶渊明游走于田园之间,朝听鸟鸣,暮观落日,寄情山水,慢慢体味闲适的心境,感受他能以光风霁月之怀,写冲淡闲远之致……
《陶渊明批评》读后感(二):“悠然见南山”外的陶渊明
读了朱自清的序以及杜志勇为其写的前沿,感觉在文章的名称方面,我只能词穷到使用《读<陶渊明批评>》这个名字了。
于我,对陶渊明的了解,除了上学期间读过的他的文章,还有前两年写过一篇关于他诗歌中色彩词研究的文章。因为是专项研究,兼以文学理论素养不够,所以我对陶渊明的诗其实了解更少,至于理论层面的更是浅显。所以,今日读《陶渊明批评》,虽然其篇幅小,作者在某些方面可能也没有展开论述,但于我这种门外汉,却真的有很大的启发。
陶渊明写诗,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基于一定的感受、情感才能发,朱自清既然认同萧望卿在书中所言陶渊明的诗是生活化的,就证明陶渊明的诗的确来自生活,并且还被他赋予了自然、真挚的情感。内容的生活化,决定陶渊明的诗歌在语言风格上不是华丽奢靡的,而是清新自然的。这一点也是今人喜欢陶渊明诗歌的一个重要原。毕竟,生活已经芜杂化、快餐化,能到文字世界中寻得暂时的安逸、恬淡,也不失为一种暂时的解脱了。
但陶渊明诗歌能具有这样的特点,其实是对当时诗歌风格的一种重大的创新和变革。在《陶渊明历史的影像》一文中,萧望卿指出,“晋朝的诗大都穿着玄理的衣裳,粉饰太重的词采,真的情思因而掩没。”陶渊明的诗歌特征是他人格的一种体现,“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背后,是他对自己心态及人生境遇的一种描写,也是他对自己人格的一种诗性概括。从《陶渊明历史的影像》一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的改革、创新,说明晋朝文风之奢靡很多人都已经无法忍受。
《陶渊明批评》一书呈现了萧望卿研究陶渊明的的多视角性。《陶渊明历史的影像》是从诗歌的角度出发研究陶渊明的人生,《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的艺术》是从陶渊明诗的每句的字数出发研究,《关心世乱,怀念亲友》则是其诗歌内容方面出发研究,《自然真率的诗》则是从艺术风格出发研究陶渊明的诗。以上种种研究视角,几乎囊括了我们研究陶渊明诗歌的所有大的范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正如被我们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陶渊明。所以,萧望卿只是诠释了他这个角度的陶渊明,我想,这对于其他人诠释自己视野中的陶渊明也有着很大裨益的。
《陶渊明批评》读后感(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帮助我们更深刻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陶渊明,认识陶渊明山水田园生活背后的苦乐辛酸,寄予山水田园之中的乐天精神。萧望卿的角度并非是老生常谈,而是从陶渊明的历史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论几个方面具体有理有据地阐述陶渊明的性情与价值观。
其中,《陶渊明历史的影像》里综述了对陶渊明的评述。作者对比同时代的诗,“晋朝的诗大都穿着玄理的衣裳,粉饰太重的词采,真的情思因而掩没”,与之相比,陶渊明的诗“看不出一点影子”。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看陶渊明,“近识悲悼,远士伤情”,陶渊明孤高和寡,高远清雅,这种作风很符合晋时的风气,被当时人推崇。但很悲哀的是,人们推崇陶渊明风雅一面,却并不太欣赏他的诗,因为诗不符合玄虚轻绮的文坛风气。
好在对晋人来说,行为艺术比艺术本身更重要,陶渊明爱读异书,一张素琴伴着南山秋菊,这种姿态就足以“高趣”“高雅”和“旷达”。所以,直到去逝多年后,陶渊明的诗到了昭明太子手中,才得到伯乐的赏识。昭明太子为陶渊明文集作序说:“渊明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守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为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评价非常高。
在《陶渊明历史的影像》一文中作者仔细考证了陶渊明之后各朝各代评论家们对陶渊明的评价,得出宋时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有纲领,而明清两代未有什么发展的结论。
对作者来说,他人的评价是帮助我们理解陶渊明的一方面,而陶渊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另一方面,而这一方面更加深刻和精准。壮年后的陶渊明会在诗中回忆少年时,“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其实已有陶然的意象。到“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此时,更是明了不惑。
解读人物,从外到内,从旁人评价到个人诗作佐证,再到分析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与思潮,诗人的面貌更加有血有肉,立体起来。精神的外化,精神的呼号和挣扎,构筑独一无二的灵魂世界——这才终于完成对一个人全面深刻的分析。读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除了让我们深入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文,更让我们看到如何对一个人进行有力而精道的分析评述。
《陶渊明批评》读后感(四):陶渊明内心的音乐
大众对于陶渊明的印象,大约停留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五柳先生阶段。陶渊明做此类诗的年龄已是中晚年。然而这位隐士也曾经是热血少年,胸怀壮志,意气飞扬。他在《 拟古 》中记录曾经的自己: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谁还没有年轻的时候呢?想当年,淡泊名利、忘怀得失的五柳先生也是响当当的一位小英雄,一身侠骨闯荡江湖。那么这位小英雄是如何从“侠客”变成了“隐士”呢?萧望卿先生在《陶渊明批评》中对陶渊明做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萧望卿先生被称为朱自清先生的最后一名学生,1945念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闻一多两位先生。这本《陶渊明批评》最初为1947年开明书店版,是由朱自清先生作序并介绍出版的。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一百多年的时间,玄言诗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粉饰词采,淹没情思。当时玄学流行,人们喜欢高谈阔论老庄哲理,形成了玄言诗的风尚。陶渊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但他不直接宣扬老庄玄学,只是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感悟。在那个热爱绮丽词藻的年代,陶氏的诗文并不受欢迎。诔文中只是范范地说些套话:”近识悲悼,远士伤情。”
陶渊明死后一百年,《文选》的编者双目失明的昭明太子因为喜爱陶氏文章,倾情为陶氏作序,陶氏在历史中的地位被向上略微提了一下。及至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开展,北宋时期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统治地位,陶诗才身价陡增,被认为诗汉魏六朝时期最杰出的大诗人。
萧望卿先生拨开历史的云雾,让陶渊明的影像在时间线上清晰起来:“他是接受了儒家持己严正和忧勤自仛的精神,追慕老庄清静自然的境界,也沾了点佛家的空观、慈爱与同情,奇怪的是他也兼容游侠的精神。”陶渊明是一个立体而多元化的形象。
本书的另一大成就是对陶氏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比较和评价。陶渊明以五言诗传世,人们对他的四言诗知之甚少。同是《答鲍参军》,四言与无言相差甚远。萧先生说,“在四言诗里,渊明似乎不曾找到他自己特有的韵律。”
萧先生的这本关于陶渊明的文学评论,不像是研究论文,而像是在优美的散文中徜徉,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深刻而真挚的感情。萧先生说,韵律是内心的音乐。读者坐在乐谱之中,随着音符起伏,不时发出对美的惊叹。
《陶渊明批评》读后感(五):陶渊明的诗与人生
陶渊明是生活于晋、宋之交的诗人,他的诗跳出玄言诗的藩篱,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却长期不见容于主流,这和我们今天的极力推重相去甚远。
研究离我们这样遥远的一位诗人,通常的做法是花大力气加以饾饤式的考据。而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另辟蹊径,他采用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研究陶渊明的诗,进而解读诗人。
《陶渊明的文学世界》的作者孙晓明有一个观点,”文学与现实相关,甚至我也可以说它来自现实,但是,当它一旦成形,便超然于现实之上,成为一个自足的世界。文学是历代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堆积成的一个专属于人类精神领域的崇高殿堂,它有许多功能可以在人类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以及对于摆脱现实束缚的永恒追求。”
诗是反映现实的,是现实在诗人精神世界的映照。陶渊明生活在被玄言诗包围的压抑世界,而能“将诗的疆域扩展到田园,不唯带来了新鲜的景象,新鲜的声音,而且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萧望卿)”。
陶渊明同时及其后的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与陶渊明交情不浅的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中说他“文取旨达”、“文体省净”、“ 不枝梧”,隐含质直的微意。陶渊明是以高雅的隐士被时人所尊重的,却不欣赏他的清新的诗风。从晋到唐,他都被看作一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而他的诗,一直埋没下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南朝梁昭明太子说他“辞采精拔”、“独超众类”,他的弟弟简文帝也喜爱陶渊明,常常将他的诗集带在身边欣赏。钟嵘的《诗品》将陶渊明列为中品。说他的诗是“田家语”,把他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看待。陶渊明和杜甫一样,只有到了宋代,才开始被极力推崇。宋人偏爱杜甫,也偏爱陶渊明。苏轼说陶渊明贵在“真”,认为他的诗有奇趣。欧阳修、黄庭坚诸人更是对他喜爱有加。
萧望卿认为,“要了解他情思与艺术的发展,只有向他自己的作品里去探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在其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一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是庄子的思想;《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是儒家经典;《拟古》中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从小有侠客仗剑天下的志向。
正是在研究陶渊明诗歌的基础上,萧望卿认为:他是接受了儒家持已严正和忧勤自任的精神,追慕老庄清静自然的境界(却并走入颓唐玄虚),也染了点佛家的空观、慈爱与同情,奇怪的是他也兼容游侠的精神。
陶渊明的诗分四言和五言。针对其四言,除了《停云》和《归鸟》,萧望卿认为无甚可取。四言诗到了汉代可以说走到头了,自身的不足使得四言诗的创作难有佳作。模仿《诗经》,不会造语,缺乏新创的意象,等等。
而陶渊明的五言诗,语言简练,有乐府诗的明白生动,诗风平淡真挚,使人读来感觉亲切。萧望卿认为在《诗经》中没有得到多少营养,而《离骚》也只是在气氛和情调上产生了一点有益的影响。“陶渊明的源泉是在建安的诗,和古诗十九首,更重要的是曹子建和阮籍。”
萧望卿把握住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对于题材、节奏、语言、内容、思想,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从诗歌本身出发,研究陶渊明的诗与人生,让读者在不长的文字中得出一个清晰的印象。
关于陶渊明,萧望卿是从诗歌上解读的。而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则是以传记的形式加以研究的。我们不妨可以参考来读,从而了解一个立体的形象的陶渊明。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