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锦集

时间: 2021-03-15 04:53:46  热度: 542℃ 

点击全文阅读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一):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先生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的确,虽然每个人都在生活,生活贯穿于人生命的始终,而真正懂生活的人不多,能称之为“生活家”的少之又少。汪曾祺先生是可以作为“生活家”的人。

汪曾祺先生出生于1920年,在乱世中成长;求学时,辗转西南联大;解放后的反右运动中,又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改造;文革的时候又被批斗,所经受的苦难之多可想而知。但是,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却极少谈及这些悲惨遭遇,事实上他也总能举重若轻,从容面对,这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才能做的到的,写字、画画、做饭,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在面对生命中残酷考验时又总能以“儒道互补”的精神、“不在乎”的态度以待之。与其说汪曾祺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倒不如说汪曾祺通过笔触把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静的生活景象呈现出来。这种对生活始终充满热爱的豁达情怀着实值得仔细品读。

《生活家》散文集只录入“游记”和“美食”两类游记,围绕各地旅游、民间特色、地方风味菜品展开,呈现出一幅幅充满人文趣味的风俗画,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恬淡闲适,读来让人感到惬意。散文充分地表现出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书中字画收录了22副精美字画,也表现出功力不凡的素描才能。游记散文中总能从独到的视角展开描写,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总能在平淡如水的叙述描写中,读出无限意蕴。

古往今来,对美食情有独钟的文人墨客并不少见,清代袁子才,虽写有《随园食单》,但作为“生活家”的汪曾祺先生对其“食单”确是看不上的,在字里行间中也谈到了袁子才的食谱大多是听来的,其人却不会做菜。生活离不开美食,生活因美食更加绚丽多彩。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热爱生活的人,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苏东坡好美食,称自己为“老饕”,还曾作《老饕赋》,把中国烹饪与饮食表现的淋漓尽致。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也绝对称的上是“生活家”,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度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根据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90%的事情,都是我们能决定的。生活也是一面镜子,以乐观的心态生活自然也会收获快乐。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二):读汪曾祺散文选集《生活家》

生活而能成家,可见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会打理生活,有着各种生活所需的妙招专长,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选了游记和谈吃食两类文章,不免有些遗憾。虽说有个词语叫管中窥豹,可那窥到的毕竟只是管中的一小点,整个豹子是啥样谁知道呢。何况一向对游记类的文章不太感冒。游游逛逛,走走看看,写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见,这类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虽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现出来,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但很多时候都是让人雾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没有更多人文或其他东西掺入,很难动人,远不如看看实物实景的图画和照片直接而过瘾。

整本书看完后,感觉很好。作者语言描绘的功夫很厉害,对景物的描写很能传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错,在我看过的游记里算得上是比较好的。整个节奏是淡淡的平缓的,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不激不厉,悠悠然,很舒服。读丰子恺的文章也有这种感觉,那份从容的风采很感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或许就是君子之文吧,读之可以静心。

对于吃食,作者是极其用心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对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不避大小贵贱,南北西东,好与不好,一律有滋有味乐此不疲。读毕令人顿觉眼界一开,尤其是作者讲得野菜的内容让我心动,立即查找有关资料,狠狠补了下有关野菜的课。好多菜就是身边眼前的东西,都没怎么关注过。即使是每年都会吃的一些也仅仅是吃过了而已。看着那熟悉的叶片植株感到好亲切呀。世事洞明皆学问,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称诚不我欺。

这本书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画。选了有二十幅画,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人情趣。画的优劣不予评论,图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数反映了出来,与他的文字风格很搭。

这本书名为“生活家”,编选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游记和吃食。然而读毕发现其实主体就是“吃”。因为,除了单说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记,其中但凡能说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联系的地方,作者都会毫不犹豫,兴致勃勃,大讲特讲,那怕一件事一段话重复出现也无怨无悔不厌其烦,必尽兴而后快。因此很怀疑“生活家”这三个字是否妥当,起码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没有太多显现。没有读过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够补足这一遗憾呢?而且据序言里讲,这些文章还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机会能读一读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会让人失望的。

��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三):生活本应如此

本以为这次的共读汪曾祺的作品没有我的名额,因为爱书的人多而书甚少,谁知组织者把这次难得的机会留给了我,甚是高兴,所以一拿到书便认真读了起来。

《生活家》收录了汪曾祺的诸多散文,有描写各地景色,有描写各种美食,这真是合我胃口。“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作为一名对美食颇为爱好之人,自然先看了汪曾祺描写食物的文章。其叙事平实,却不乏精彩,到位。读后令人回味,有种让人想跃跃一试去制作之感。汪曾祺是高邮人,提到高邮,好多人想到的就是高邮青皮。在我的家乡也是随处可见,而且还有双黄的,蛋黄红的流油,每每经过卖高邮青皮的摊子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但买回家之后,有的蛋黄香而沙,油多,有的则不沙,反而干硬,吃了总是很扫兴。后来有邻居说,青皮完全可以自己腌制,比外面买的好吃而且卫生,于是便兴致勃勃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买青皮,一定要在端午节之前,那样蛋白不会空很多,要挑选外皮青一些的, 这都是别人的经验之谈。一次我们都要买一百多个。买回家,先把家里的大铝盆放满水,必须是洗澡的那种大盆。把青皮一个一个小心翼翼的放进去,浸泡一夜。第二天,再一个一个刷干净,如果发现有裂纹的,就要捡出来,不然腌了就会发臭。这算完成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腌制,我和妈妈分工合作,准备一碟白酒,一碟盐拌上大料面,青皮先在酒里滚一下,这样容易入味,再在盐里滚一遍,必须要全部裹上盐,再小心翼翼的码在刷干净的腌菜坛里。就这样,一百多个青皮经过我们仔细小心的腌制,一个多小时就码了半坛子,坛口用塑料袋封好,放在阴凉处,就等着能吃的那一天了。

一般腌制我们都是等整整一个月,第一次腌的时候 ,家人迫不及待的要尝尝,才三个星期我们拿了最下面一层其中一个,先煮了尝尝味道,太淡,还有点腥味,食之无味,于是再等。又过了半个月,再从最下面捞出一个,煮了再尝,蛋白有盐,蛋黄亦沙流油,甚好。于是把最下面一层青皮全部捞上来,洗去外面的盐,在锅里煮熟,家人一人一个,吃的是津津有味。尤其家里尚且三岁的小宝宝,更是每天必吃一个。

除了高邮鸭蛋这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之外,汪曾祺描写的“天山行色”,也引起共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真真的去过那里,书里的描写又让我仿佛踏上了那片土地,就像一句广告词所说,新疆是个好地方。

新疆的羊肉串真是我们内地比不了的,那里的羊肉是绵羊肉,肉质细嫩,不像我们这,羊肉柴,硬。刚烤出来的羊肉串,配上同样是刚出锅用鲜奶制作的馕,真是美味至极啊!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这个观点我是万分赞同,这才不算来人世白走一遭。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四):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有幸领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觉平淡如水,意蕴无穷。

上大学时,有傅瑛老师讲的《受戒》,感觉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时也暖暖的。后来看了他其他的小说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欢吃,也会吃,而且会做吃食。我就觉得他真的很会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讲到了山西的酸醋。我们家喜欢吃恒顺的陈醋。另外就是我喜欢吃酸菜鱼。而甜食则是南方人的最爱。记得舌尖上的中国里讲过无锡人爱吃甜食。我爱吃甜品,吃菜却不喜欢太过甜。苦味则想到苦瓜,我不爱吃,也不明白为何有水爱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过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为提神醒脑。咖啡美味,不觉得苦,只觉浓香。臭则很奇特,皖南臭鳜鱼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边摊小吃了。臭味也能这么普及到大众吃食。辣曾经也是最爱,最近三年因为怀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现在也习惯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辅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乡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鸣的是鸭蛋和荠菜。高邮的鸭蛋的确很有名气,我们这里也爱吃咸鸭蛋,只是我们称之为青皮。小时候记得家里人会像随园食单上说的,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们家也是这种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馒头一起吃。不过孩子们总喜欢吃蛋黄,蛋白总是大人吃。让我想到了有的家长能力有限,但她们总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给我们提供最好的。还有就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来吃。或许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处。她还给我寄过咸鸭蛋和烧卖,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荠菜我们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饺子吃,香味奇特,却很好吃。有了荠菜馅,其他我都不会选。不过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爱吃,却不认识。有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妈妈曾带着孩子一起去挖荠菜,可是一直不认识。像我们又不去菜市场,超市又不卖,今年我们又没有认识荠菜。

生活中总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确幸,我们不仅仅为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谋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个能感受温暖美好的生活家。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五):生活里的这些美好之处

汪先生的文学造诣以及生平轶事实在用不到再复述了。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考究,而我只想细细体会那些文字之间表达的生活之美好。

活着,其实是一件很俗气的事情,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丰富又可以让生活变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乡》中,有一段提到舵楼中住着家眷,多数年轻带着孩子。脑补这个画面,禁不住想,为什么都是年轻的女人。是不是因为撑篙的汉子多半也都是壮年,不年轻,哪里有力气,一步一步走过运河。古铜色应该是晒的,不说话应该是习惯默默从船头走到船尾吧。

“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着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喜欢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还会生病,需要治疗修理。而新生的船,刚刚披上新装,可以下水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怎么不让人兴奋。所以看着这样的事物,让人感觉充满了希望。有次晚间和朋友去散步,途经的一段小路边的路灯亮的很整齐,唯独有一个在哪里闪烁,或明或暗。我一时兴起,问朋友,你看那路灯会想到什么啊?朋友也很直白,就说,啊。那说明这个路灯的启动器坏了呀。发挥不稳定。需要换一个。哈哈。当时我就笑出声来。我就十分得意地开始描述起来,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个在偷懒听音乐,还听的很有节奏,禁不住摇头晃脑,所以才会闪啊闪啊的。朋友听了也开始笑起来。这么一想似乎是真的。你看它闪两下,好像亮起来,又立马暗了一瞬。好像跟音乐节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马路上遇到的洒水车,通常都是开的慢慢悠悠,然为了回避行人还会放着同样慢慢悠悠的音乐,我就会觉得它很快乐。这种感觉可能只有我自己会有吧,和朋友一说。她倒是有着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没有在炎热的大中午,有事赶着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觉却骑着小电动车等着洒水车开过去。那么慢的车速,那么慢的音乐,简直烦死人啦。是啊,那样的情景下,即便只是听朋友说我也会觉得不耐烦了呢。

‘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哪里出咸鸭蛋。”好像我们哪里就只出咸鸭蛋。

看到这儿,就禁不住想笑,因为就连我身处皖北这块地方,也常听见菜场有着“高邮~~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着,让高邮出咸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经爸妈之间言语略有争执,然后就听我爸一句直喷我妈,“哼。你就是高邮的!”高邮的?高邮的什么?上一秒我妈还在据理力争。下一秒就在纳闷。啥事高邮的?一边围观的我也是一脸懵。只有我爸一脸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邮~~~青皮~~“然后就被我妈暴打了。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汪先生的书,拿到手之后,居然不忍快速读完,只想在自己所谓的好时间,悠悠体会字里行间的美好,所以只写了这一篇。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六):读汪曾祺《生活家》有感

十多年前,读过汪曾祺老先生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故乡为题材的《受戒》、《大淖记事》,知道他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汪老先生直观的感受,来自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档栏目《谢谢了,我的家》。听汪朗讲述父亲的故事,让他最难忘的一句话,是汪老先生喊他们兄妹“回家吃饭了”,一位慈祥、温暖、有爱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整个节目看完,我的眼睛都湿润了。这次与书友们共读《生活家》,再次领略了汪老先生平淡如水,却又诗意盎然的快意人生。

共读之前,知道这本书装帧精美,配得上汪老先生的精致生活。拿到书时,首先欣赏了书中所选老先生的十一幅画,平常的蔬菜餐食,经由老先生的画笔,耀然于纸上,那形态、色彩在脑海里鲜活了起来,浮现出老先生可爱的样子来。

还是先看序言,介绍了汪老先生平和著作。汪老的一段话:“我的作品内在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作家的良心,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再看后记,很惊喜,汪朗写的。一如老先生在世时,他们兄妹几个称呼他那样,汪朗依然称他老头儿,很亲切。汪朗在后记中,介绍了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版这个集子的事,还提到了汪老先生编过的《旅食集》(现名为《旅食与文化》)。汪朗引用了汪老先生在《旅食与文化》里的一段话,“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这是汪老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活着多好啊!也是人们之所以喜欢读他文章的原因。

书中写旅游的文章里,我印象最深、最有共鸣的是《天山行色》。曾经在新疆生活的经历,在乌鲁木齐读大学,南山、天池、天山、伊犁河,唐巴拉木厂、赛里木湖,这些地方不止一次去过,不只是一个季节到访,曾经写过一些短文,毕业、搬家,早已经七零八落了。所幸,遇到老先生的文字,让我沉浸在曾经的喜悦中,思绪被拉回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天池,是六月份,全班28人,穿戴班服出游。一路盘山公路上去,就已经把我们震惊到了。天池的景色很美,周围的树林很密,不远处的山头上,开遍野花。我一直相信:曾经有位仙女到过那里。我的上衣那次落在树林里,没能找回来。第一次去南山,是五一假期,同宿舍的三个死党,邀约了中文系的一位女生。本来阳光明媚,可到了下午,天气骤变,竟然飘起了雪,冻得我们几个打哆嗦。那一次,我们为了拍照,带了好看的裙子和首饰,结果慌乱中,好友的一串珍珠项链被我们弄丢了。呵呵,爱美的我们,很多糗事。

书中写吃食的文章,读来甚是有味,尤其描写高邮咸鸭蛋那段,口水差点流出来。中华富饶的大地,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美食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文章中关于野菜的介绍。汪老先生文章中介绍的野菜,除了介绍吃法,还讲到药效,引经据典,足以看出老先生深厚的学养。说起吃野菜挖野菜,不得不提到荠菜。一到春季,北方大地最先长出的新鲜野菜。想起来今年春天,我和同事在校园里挖荠菜的情景。中午饭后,午休时间,我和几位女同事,拿着小刀子、小铲子、小剪刀,奔向校园的沟渠、池塘旁。挖了足有一个月,我们相互打趣:挖起荠菜来,教授也疯狂。荠菜长得那叫嫩,挖回家,摘好,洗净。做菜饸、包饺子,或者调凉菜,相互赠送。一位同事,甚至把新鲜荠菜寄往南京朋友那,这是怎样的情谊!

感谢汪老先生的这些文章,“亦如沈从文的作品一样,用故乡、回忆、梦幻、风俗、人情,勾织起一张中国传统审美情致的网”,给了我们精神的慰藉!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七):我读汪曾祺的散文集《生活家》

生活家书评

汪曾祺的散文从来没有读过。最近有机会看了他的自选散文集《生活家》这本书,很是喜欢。读着读着不觉得书就读完了,像品茶似的,消解肠胃的浊气。评论家赞美他的散文平淡如水,让人读出无穷的意蕴。没有刻意的雕琢,处处透漏出生活的气息,很贴切书名。

书的前面和后面有多幅作者本人的国画及篆刻。写意水墨图中有扁豆、藕、山药、西葫芦、蒜、苦瓜、螃蟹、鱼 等食材尽入画卷,又有些荷叶蜻蜓、松鼠花瓶等情趣盎然的写景小品画。生活的有滋有味,又不乏文人生活的雅趣和高洁。数枚自为的篆刻更是彰显作者细心、浪漫情怀。感觉他是一个会生活的,知道什么是生活,且犹如入“道”的高人。

集子中散文,一类是“游记”,一类是“美食”。把自己一生的文化、知识、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娓娓道来的谈天说地的平静描述中,无雕琢的匠气,把文字化入纯真无邪、清澈明朗意境中。

《我的家乡》中写运河看船。我小时候也常去汴河看运货的大船,船上都是南方过来的,船上大人、孩子、狗,晾晒的衣服,小小孩身上背着大鱼浮,怕落水。有模有样的生活在船里,对于我们北方人,很是稀奇。不过来的很少,河边也就停几艘,后来就不见了,不像作者家乡那里多。作者描写的真实仔细,“歘”这个词,小时常说,现在也没人说这个词了,因为用这个词的场景因缘不存在了。

《觅我游踪五十年》是作者71岁到昆明旧地重游,他回忆在19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情景,他一贫如洗、生活落拓到了极点,白天,无所事事,看书,或者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廊檐下胡思乱想。或者wandering(漫游的,闲逛的)。吃饭常常断顿,不过很幸运的是他在大师林立的西南联大,接触很多有思想有学问有个性的师长,也学到很多东西,也亲眼目睹大师风范,真是三生有幸啊,也够知足了。对于那里发生的人和事,有着情真意切的回忆,有次大胆约两个女同学到岛上月夜游玩,想必暗中喜欢其中一个,结果被巡逻队给扫了兴,并训斥了他。当着女同学的面,他觉得很是侮辱了,倍感窝囊。这段故事虽然有巡逻队这粗野打扰,却写的非常含蓄唯美,给人有种浪漫的想象。《昆明的雨》写了昆明风俗及物产。昆明的雨、昆明的菌子、昆明的果子杨梅、昆明买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昆明缅桂花、房东及其养女。“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一段一段平淡的描述,很是让人心里产生涟漪。《滇游新记》也是很喜欢。很像流水账,写的却很动人。

在读《湘行二记》《天山行色》不觉中让我错过做中午饭的时间。在《泰山片石》不由的多读了一边,因为我也是那个时候去的泰山。很熟悉,同时觉得作者笔力不同凡响。作者评论秦皇汉武,痛斥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得难得的标本。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此刻我深深感觉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就差指着鼻子骂了。我不由再次回味本书书名《生活家》,我想历史人物和生活家谁是伟大呢?天地生人的意图?人生的意义何在,使千万人生灵涂炭?“功成名就”成就了啥意义?

《故乡的食物》、《故乡的野菜》都是描写家乡常见的食材做的美食,这是自然淳朴的馈赠,简直是对人与物的恩赐。不是山珍海味,但在作者,却回味永恒。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八):生活大家 从容为真

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西南联大时“一年四季拥絮而眠”,卖字典吃饭,姓李的同学卖掉家里邮寄来的新棉袍“伙同几个同学吃喝一顿”……都是这样的表现。但我们也知道先生经历过大的历史变动,童年的安逸,青年的颠沛,中年的被迫害,老年的辉煌,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作为一个作家他选择了“用一种对人生的愉悦之情来抚平人类的精神伤痛”,选择了告诉人们怎样快乐的生活。 读先生的文字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真切和温暖,《萝卜》写不同地方不同风味的萝卜,北京的杨花萝卜、拍水萝卜、烧小萝卜,高邮的穿心红萝卜、紫萝卜,淮安的青萝卜,天津的吃萝卜喝茶,张家口的心里美萝卜、白萝卜,江南的白萝卜炖汤,扬州的萝卜丝饼,四川湖南的泡萝卜,还写到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萝卜,真真的一个萝卜大宴,“群英荟萃”。有人以为先生好美食,追求口腹之欲,是个“吃家”,我不以为然,我看到的是先生生活的热情与情趣,是一种从容的、游刃有余的生活态度。苏东坡的最大魅力也在于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达观与洒脱。 文字风格的简淡雅致也是他从容生活态度的表现,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小说被成为文化小说,这得益于其深厚的学养,但先生不掉书袋不浮夸。《鳜鱼》一文信用到《徐文长佚草》、王安石《字说》、《汉书高帝纪下》、张志和《渔歌子》、李时珍《本草纲目》、林斤澜《矮凳桥风情》,都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简单的吃食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举重若轻,表现出一种自信和优雅。 先生其人其文一如他家长的水,柔软而有韧性,自有一种生命的力度。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我想苏东坡、罗兰、汪曾祺都能称得上这样的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有一点这样的英雄主义,能活出一点自信和优雅。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九):大生活与小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散文。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温暖,无论是谈论旅游,还是谈论饮食。我想,这就是以前的舆论导向里面所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吧。然而,饮食男女,却偏偏是所有人的生活底色,调子唱得越是高不可攀的人,越是脱离不了“低级趣味”。当然,在我看来,老老实实地承认、接受自己是一个有“低级趣味”的普通人,这恰恰是一个人人格开始变得成熟的起点。 记起来以前曾经读过的一本小说——《大生活》 ,那里面是说一个人需要过一种“钱多得发愁花不出去” 的生活,据说那样子的生活才是一种“大生活” !当然,作者是对这种态度持批判性的的立场的。我和作者一样,也不认为那种“穷得只剩下钱了”的生活就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需要的是“品味”,是“心态”,是一份从容与淡定。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汪曾祺老先生就有一种古代君子的风范。他可以在历经岁月的蹉跎与磨难之后,依然抱有一颗慈悲友善的心灵,用他的文字涵容一切的苦难与创伤。他,才是真正的懂得生活真谛的人,他所过的才是真正的“大生活”。

记得以前曾经读过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特别特别喜欢。汪曾祺老先生对于子女的那份宽容与慈爱,让我十分感动!我也立志要做一个和汪曾祺老先生一样的好父亲,成为我儿子的“好兄弟”!

在这本《生活家》的散文集里,我读出了汪曾祺老先生的那种从容不迫、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读出了他的闲适与优雅,这是一本值得我反复玩味的书。

回首汪曾祺的一生,无论为人为文,他都纯朴自在、温润通透。他是坦诚的小说家,亦是有情趣、懂幽默的生活家。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喜欢到处逛,泡茶馆,是个“坏学生”。然而,他在西南联大也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的老师沈从文。他从沈从文老师那里学会了文学的精髓——我笔写我心!

曾经有文学界的老前辈评价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是“没有一句假话、空话”,此言甚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

《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读后感(十):生活是好玩的

初识汪曾祺老先生,是看到他对栀子花的一小段描述:“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读到后面不觉嘴角上扬,真他妈痛快,这老头太有趣了。

拿到这本《生活家》,直接开读,根本没有看序言,或者说是没有注意到序言。直到把这本书看完,实在没什么可读的时候才注意到序言的存在,庆幸还好没有先看序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完全不需要这种街头叫卖式的推销,喜欢的人自是打心底喜欢,不好这口的,任你死缠烂打或者威逼利诱都没有用。

山水之间真性情。因此老先生笔下各地的山川土坡,花石草木似乎都沾染了家乡的水汽,薄薄的一层飘在湖面上,令人心旷神怡,通体舒坦。就是这种淡淡的,还沾着露珠的文字,清清爽爽的,让你怎么读都不会油腻。特别可爱的是,汪老先生知道自己作为名人,似乎总要秉承“凡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文人墨客题字传统,常在游玩的过程中就开始酝酿,以备人家东道主的笔墨纸砚。像个别人家的孩子,随时可能被喊出来表演一样。同时也坦然道“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就只好狗一样的乱叫。”最最可爱的是,文字间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种自问自答,自得其乐的趣味—觉得自己不过是叶子,就随便开开的叶子花;为蒿里山的鬼魂是去四川,还是山东忧虑,为泰山管委会提意见等等。每每读起来都觉得甚是可爱,生活是可以很好玩的,不是吗?

四方食事暖人间。一个人如果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心想要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那里热腾腾的生活气息一定会燃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口味的描写加上古今中外四海八荒的谷肉果蔬配以煎炒烹炸,真是要唇唇欲动,口舌生津,这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书。

一个下午读完后半部分关于美食的文字。天色将晚,忍不住去超市买了一堆吃的回来,边买边自动配菜,怎么炒,怎么煮,怎么炖……这应该算是个诚意满满的吃货吧。一路哼着不着调的歌回来,开心的莫名其妙,果然食物暖胃开怀。汪老先生应该算是个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吃货,追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探究“苦瓜究竟是不是瓜?”深思“鳜鱼为何物?”还自我肯定我做的就是美味,“塞馅回锅油条”为本人首创,哼,差点就申请专利了呢。哈哈哈,忍俊不禁……

人,很多时候是越活越退化。快餐速食让我们忘记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及获取食材的历程;手机电脑让我们无法感知眼神拥抱的温度,难以捕捉天边的云海,脚边的蚁群;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满怀八卦,却又漫不经心。所以特别喜爱汪老先生的观点: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毕竟生活是很好玩的。

游鱼出听想起小学暑假时,捡到的一只会嗑西瓜籽的不知名小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不能忘怀对这种“神经”太有同感了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