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霓虹灯下的哨兵》经典影评1000字

时间: 2021-05-10 14:59:22  热度: 286℃ 

点击全文阅读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部由王苹 / 葛鑫执导,徐林格 / 袁岳 / 廖有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一):那时候的人真有朝气

刚在中央六套看到这部影片,以前只听说过没看过,看看竟看进去了,拍的还这不错,感觉最深的是那个时候的人真有朝气。最喜欢里面演连长的那个演员,都在装,他在尽力不装,同那个装的厉害的指导员对比明显,戏剧效果倒是更明显了。

:大上海刚解放时真漂亮,比现在漂亮多了!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二):所有主旋律都是低分

有的人发影评带着任务而来,张口闭口别人洗脑,他才是被娱乐八卦彻彻底底洗脑一代, 这部戏当时引起轰动,才7分 豆瓣迷屡屡侮辱我的智商 这里所谓高分都是港台剧或者美国大片 就是某些人故意刷分等着傻子看得,你靠分数看电影你就是傻子,当然有的人就喜欢当傻子,他们巴不得禁播社会主义文艺,都去看美国大片这帮人才睡得着觉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三):最高清的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L_sUdY2V0M/

,景色很美,主角很帅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四):历史片段

不管是影片中展现的时代还是影片本身,现在看来,都是历史的片段。

依靠农村包围城市夺下政权的解放军与流光溢彩吹着资产阶级香风的南京路形成了一对矛盾。鲁排长处处看不上上海兵,指导员老想着改造别人的思想,陈喜在曲曼丽面前局促不安。

躲避政治的文艺青年和资本家太太与新政权下思想改造运动又是一对矛盾,林媛媛逐渐鄙夷自己家庭的不与时俱进,童阿男和陈喜在各自的经历中思想得到升华,片尾连清高的表哥也在欢送解放军赴朝的镜头中振臂高呼。

看得百味杂成,想想角色们踏上朝鲜战场会有什么下场,想想林家在文革中的处境,想想演员们后来的遭遇。谷歌中可以搜到不少讨论演员命运的文章,找找看。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五):看片笔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1.简直是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论文电影,跟《我们夫妇之间》一个路子。我党建政以来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消弭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闪烁的霓虹灯、喧闹的音乐与睡不着的士兵,正是夜生活——这个资产阶级现代性的代表与作为我党根基的农业文明的冲突。影片里极少提到他们的共产主义现代化理想,而着重表现他们在城市中如何失去了农业生活与战争所带来的良好品质,甚至对受影响的人进行道德上的攻讦,例如排长丢掉了旧的袜子也丢掉了旧的媳妇,这种叙事上的安排可见一般。排长的恋物,即对橱窗中商品的迷恋这种资本主义的原罪,反倒完全不是攻击的对象,颇值得玩味。

2.渲染民族主义情绪,不过把演员画得格外白就当美国人这种事也太可笑了。这种可笑也好,在政治宣传的电影上映了四十余年之后,反倒为现代人起到了一种去魅的作用。伴随着影院的一声声笑声,这些政治宣传颜面何存啊。3.另外,国人创造了一种互动电影,连辩证法式的蒙太奇都省了,只需要带动银幕下的观众跟着画上的人物喊口号就好了。

4.剧作脱节十分严重,敌特在大部分时间中完全没有起到叙事上的推动作用。结尾无疑也太政治了。

5.表哥最可怜,一心避世,还被裹挟进了时代的大潮中。6.某些场中,布光的造型作用十分强,但是似乎没有情绪性的表现,不过全片对人物情绪也没太多雕琢。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六):时代已不同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解放上海之后,负责警卫南京路。此时的上海虽然已经解放,但是依然鱼龙混杂。不但盘踞着国民党反动势力,也被无数西方野心家虎视眈眈。

除了带着革命理想的共产党人还有闪烁的霓虹灯,喧闹的爵士乐,睡不着的士兵,避世懦弱的文青,市侩的商人,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组成了一张大上海的浮世绘。雍容华丽的夜幕下,精明市侩才是她的底色。而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矛盾与冲突一触即发,此时的上海或许真的可以用“魔幻”形容。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矛盾,依靠农村包围城市夺下政权的“解放军”与流光溢彩,穿西装,喝洋酒的大上海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对峙的格局。普通人也被迫要选边站。例如清高的文艺表哥就经常被人说要拉去思想改造,甚至是被和自己同一阶级的贵妇姨妈打趣。面对时代的洪流,普通人往往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力。想依靠音乐避世的表哥也不得不走出“乌托邦”来认真选择自己接下来的人生。

其二是生活方式的矛盾。自从晚清以来,上海便是世界各个国家争先恐后来淘金的大港口。小商人在看见哨兵训斥美国记者时说“侬不要搞的太僵了,我们上海人还要和美国人做生意”可见当时的上海人就早已习惯和外国人打交道。同时作为一个大港口享有“东方巴黎”的盛名,足可见与海外资本牢牢挂钩,而商人的本能就是逐利。这又与当时的民粹思想相矛盾。

其三是人性本身的矛盾。贪图安逸本来就是生物的本能。陈喜,和童阿男在见证了南京路的纸醉金迷后迅速“堕落”。一个开始嫌弃自己的糟糠之妻,一个则头也不回的奔向“花花世界,十里洋场”。这种行为在今天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显得不那么光彩。

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细节也值得玩味,例如在贵太太用那一口温柔娇憨的上海话说出“我这个人向来就是吃饭,睡觉,不问天下大事”的时候,不禁也联想起我们现在的时代。女生沉迷明星绯闻八卦,女团选秀,而身边的男生不是当了童阿男一样的激进“键盘侠”指点江山,就是沉醉于自己的小世界的“表哥”。

诚然我知道,文化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也不想回到那个只有样板戏的红色乌托邦时代。但看电影总是可以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70年前的他们无助彷徨,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与挑战。而今的我们又在消费主义的浪潮和民族主义的洪流下失去独立思考能力。

“资产阶级香风”这个词或许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也无需探讨走资走社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那些心中有理想,并且实实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做贡献的人们。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七):革命的时尚--与电影关系不大的话题

最近接连看了不少所谓的红色经典电影。

假如放在仅仅五年前,我对此还抱着一种戏谑的态度,宁愿去看娱乐节目。不过现在嘛,看了太多电视上留着刺猬头,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花衬衫的男主持人,巧舌如簧,插科打诨,实在烦了。倒很怀念那些老电影中打着绑腿,背着棉被包的--解放军叔叔来了。

不为别的,只为他们身上那种单纯自然的气息,虽然显得粗糙单调,但是却散发着一种久违的阳刚之美,在当下这个性别差异越加模糊的时代尤其显得可贵。

曾经写过几篇关于电影中时尚的文章,不过大多是关于西方电影和时尚的,今天想写写革命的时尚,解放的时尚,红色的时尚。

凡是看过那些解放战争题材电影作品的人,一定会对其中交战双方的服饰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军的服饰在外观的差别就是两种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

一方是明显的西化派,完全的效法美军,制服笔挺,等级分明,规范讲究,特别是军官阶层的着装很有专业精英的味道,曾经引得不少人的羡慕。

美军的军服,基本上是从英式军服演变而来,比照起德国和苏联军服,更加休闲和帅气。当这种军服连同其带有的内在思想--也就是在随性外表下严整的纪律性作为中国军人的服装在身,就发生了一点问题。

我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西服本质上并不太适合东亚人。

我记得当年读过一篇文章,说在香港,能够穿瓦仑蒂诺西装的人只有黎明和周润发两人。

从本质上来讲,西方的服装特点是强调人的个性,征服自然和表达自己。是一种在束缚中力求自由的的寓意。而东方的服装是强调顺从自然,以缠绕的方式寻求解脱,从本质上正好相反。

作为军服,当然要有一种群体的整一和强调纪律性的一面,但是美英的作为盎格鲁萨克森文化的体现,呈现出一种极其洒脱自由的一面,因此当中国人穿上这种服装的时候,反倒有一种等级化和距离感,而非其军服特有的随意性,并且还有一种不胜其力的感觉。

漂亮是漂亮,就是缺了点什么。

反观解放军的制服,我必须说,单看这一点,就可以断定他们的胜利。

这一时期的军服是我最欣赏的军服。

因为他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具有一种亲民感,是平民化和平等的标志。

也许这种制服在很多人看来,太老土,不专业,但是,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就是要土和不那么专业,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这种制服的上衣以中山装为基础,而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民族服装,吸收了亚洲服饰的舒适和西方服饰的规范,中山装是在保持了中国文化基础的上的改造,因此具有民族性和时代的特点。

中山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服装,庄重,文雅。

而解放军的下身则体现出另外完全不同的风范,那就是内陆农民的风格。

绑腿是为了行军迅速轻快,而那双黑色的V字口布鞋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的日常的鞋,特别适合走在乡村的土路和田野上,如果说日常的黑布鞋还有些闲散的样子,那么在绑腿和鞋子上加了芭蕾式带子之后,就成为了一种坡有些欧洲18世纪风格的贵族气息了。

这样的服装是很本土化的,纯棉质地,柔软吸汗,简便拆洗,实用耐穿,成本低廉,是不那么专业的农妇就可以缝制的。

配套的是水壶,,交叉的枪带子,和腰间的粗皮带和背在背后的行李,有时候在前胸还配制一种大概是装子弹带子或者手榴弹的皮质的带扣子的东西,很酷。

所以这种服装所表达的就是农民的实用和淳朴,自然的简洁和亲切,散发着从乡野里吹来的清新的气息,涤荡着污浊的都市。

我觉得这服装别有一种野性和清新的性感。

两种风格造就了惊心动魄的历史。

去年,我看了两部所谓的美国大片,一是《欲望都市2》,二是《敢死队》,我宁愿去看斯塔龙那张僵硬的老脸也不去看卡普里奥那张永远长不大的娃娃脸。

最重要的是老斯塔龙知道有枪在手的男人最性感。

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而对男人来说,枪是最好的装饰物。

《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八):紅色烏托邦.

結尾處仰拍夜上海的高層建筑,霓虹閃亮:"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人民共和國萬歲",上海的"香風"吹不進士兵的骨髓,資產階級的歪風邪氣壓不倒咱無產階級戰士的一身正氣,反動派走狗間諜,只能被繩之于法,美帝國主義(的代表)也會在人民面前低頭認罪!夜上海,你這個霓虹閃爍的妖獸都市,也得匯入俺們的紅色烏托邦!!!為"萬歲萬歲萬萬歲"閃起紅燈!

我這個怪品味簡直在電影院里歡樂死了,我就是愛17年電影這種二萌二萌的說教氣,指點江山的豪邁氣,管你牛鬼蛇神,只有一條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讓咱勇往直前!

上海在這里又是被妖魔化的對象,毫無30年代上海電影街景的紀實氣氛,霓虹燈,百貨大樓,玻璃窗,閃呀閃還疊化,不用說,都知道你多腐朽沒落了...生活在這浮華都市的小資產階級呢?積貧積弱的表哥,與士兵相比毫無男子氣;意志薄弱的女兒,立場太容易動搖,趨炎附勢的媽就更甭提了....總之各個都蒼白軟弱需要被拯救!而我黨各個是質樸善良一心保家衛國為民服務的好同志.他們有血有肉,有歷史,有苦難!!!他們最終會將這污濁的都市改造一新!

把上海當戰場是對都市的恐懼,而事實上,17年電影一旦面對都市,就顯出掣肘,可是他們總能四兩撥千斤的把背景虛掉,結構一個另外的故事,而其必得是左翼熟悉的模式:拯救,成長.因此電影里都市的腐化是概念化符號化的寫意的,可是,我黨的改造,修正,為民除害是具體的可見的.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有人還問,說教電影怎麼能好看呢,可是我覺得17年真是鬼斧神工,人物太打眼了,每個人都是一出生動的戲.因此即便小表哥細聲細氣的說著"不要宣傳,不要宣傳",可是小帥哥一出場,還是忍不住捂嘴笑:好嘛好嘛,你就毛語錄,7大會議嘛,誰讓你每每戲劇式的特寫亮相那麼飽含激情~哭又哭得深情款款...連長也可愛,黑臉趙大大更是賣萌無底線....至于春妮...拜托你那麼美還有倆大酒窩,那麼的通情達理,溫柔賢惠...你都說要聽毛主席的話了,誰還忍心說個不字呢?!

這個時期的電影有自成系統的故事內部,自有調節機制.隔著漫漶時空再來看,很多東西就變成了笑話,可是我覺得不能忽視的是,他們共有一種強大的結構故事的能力,如何把說教放在一個適合工農兵接受的敘事框架內;另一個是其中蘊藏的激情與力量.毛是不可或缺的拯救神-這也是我喜歡的段落,因為在正常的敘事邏輯下,被香風吹暈的人是不可能瞬間轉變回土八路的,可是,神有宗教的力量-燈光照亮語錄,毛告訴我們戰斗遠未成功,長路漫漫啊!-于是陳喜同志忍不住潸然淚下決心痛改前非.

新中國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社論中拉開帷幕,這意味著對新社會關系的某種深刻警惕和懷疑,更可怕的是簡單的二元思維下敵我關系的絕對劃分,這時期的電影失去了人應該有的復雜性,多維度,可是我說過,他自成方圓,在這個方圓里,紅色烏托邦有種蠻力,一種原始的樂觀主義和對未來的無限激情-雖然2萌2萌的,但是,哎呀,還是好好看呀.

掃到右側電影條目類型:喜劇,奇幻,鬼怪.雖然不知道最后一個從何而來,但前兩個真的很合理,隔著幾十年的距離回看,當年的宣講效果盡失,祛除了與現實的關系,他們就真真變成了奇幻喜劇片.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