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110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电影110年》是一本由[日] 四方田犬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电影110年》精选点评:
●不仅仅是电影史。
●中规中矩,线索脉络驾驭的不够好,名字堆砌的话是很难写深的
●9月以来正经读完的第一本专业书。印象很深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的大制片厂在80年代以后土崩瓦解,而好莱坞却长盛不衰呢?可以深入比较研究,本书对此只有走马观花的论述。体裁是简单的编年体,很多地方是浅尝辄止,如果把《世界电影史》里面的日本章节抽出来其实差不多。作者写书意图如自己所说,“试图阻止那些曾在青春时代令自己感动的电影体验风化瓦解”,这句话我会一辈子记得。
●在《日本电影 100 年》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日本电影的最新进展,完整勾勒平成时代日本电影的发展收入大量珍贵电影剧照与彩色电影海报,极具收藏价值。 了解日本电影与日本文化的必备读物。
●挺喜欢这种书的,很文艺 也很有逻辑,感受一下日本文化,挺好的
●呼啦啦,一晃十年过去了
●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人家历史的积累,文化艺术的沉淀。中国大部分观众对好的影片鉴赏能力都还是起步阶段。
●增补的十年亮点的确不多,不过,正如其中“历史封印的祛魅”这一小节提到的,仍旧关注着日本社会遗留下的种种问题的导演们一样,四方田也始终把电影史看作通识日本历史、了解日本社会的重要途径。他忧心新一代影迷将不再走进影院,也惊喜地发现电影的制作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总之,四方田是一位能洞悉所有时代电影的变化,并清楚凝练地在文字中表达的学者。希望他长寿,至少再写个二十年。
●极简主义,言简意赅到了可怕的程度。日本电影110年之长,只写了短短的300来页,大师如黑泽明、小津、小林正树在其笔下前后加起来都不超过300字,更别提其他的一些导演了,基本上都是一句话就带过。。好处在于可以快速了解日本电影的发展史,从电影进入日本,到日本电影的两次黄金时代,二战期间的日本电影,以及21世纪以来的日本电影,都有有涉及;但问题也在于如此克制的表达,实在难得真意,有太多的细节被一带而过了。。总结来看,这书适合对日本电影有了一定了解,但没有系统观念的影迷,把它作为一份日本电影地图,按图索骥地去看各种电影和其他一些资料,会比较合适。
●之前没有读过日本电影100年,因此首次读本书,第一感觉,很好读,不是那种枯燥无聊的教科书型书,以前的电影海报,很有故事,很有感觉。整体来说,很好的梳理了日本电影的历史,补习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日本电影110年》读后感(一):新年第一本
这本书读得很慢,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的看完。
非常客观谨慎的影评和历史梳理。看完时下日本国内的人民内心需求再去看当时的电影形式,更能有所理解。
从18世纪中叶开始日本电影逐渐占据世界电影一角,从不断寻找独有的日本电影风格,到如今成熟的京都为首的日式电影和东京为首商业电影两级分别,让我对日本电影有了更新的认识。
《日本电影110年》读后感(二):真正配得上“影评”这两个
四方田犬彦的这本书,可能是我看过第一本,真正配得上“影评”这两个字的。日本电影史,作为读日百本计划中的一个组成内容,最初我完全是抱着“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心理翻开的。毕竟,我看过的日本电影,基本就只有瓷书最后一个章节的最后一个片段有提及,还是增补的。但是我错了。
丰富而不艰涩,价值感满满,作为工具书也具有绝对的收藏价值;作为散评,准确而客观;偶尔夹带的作者本人的个性私货,恰好又是我的菜,还能引发些许让我久久难以平静的共鸣。
此书成书的缘由,是作者为日本大学生准备的日本电影日本介绍,任务达成圆满性100%。最有趣的时,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作者只是在后记中,淡淡用“小书”来介绍它,这种传统东亚人习惯性自谦的姿态,实在让我喜欢。特别推荐给对日本电影有兴趣的人。
《日本电影110年》读后感(三):110年的日本电影史,也是日本文化史、社会史、美学史的胶片记录
90年代初在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映画学专业主攻日本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如今欣喜见到《日本电影110年》,和译者王众一多次在中日间交流会上碰面,没想到居然对日本电影如此精通,如获知音的感觉。日本电影的历史是我冥冥之中的陪伴。从小津安二郎的和室障子间发生的家庭伦常、沟口健二的绝妙的女性描绘、黑泽明对人类间的争斗哲学式的解读……日本电影对人生的思索、人性的探索从未停止,是那样地令人着迷。110年的日本电影史,也是日本文化史、社会史、美学史的胶片记录。此书用中文日文和罗马字发音都做了注明,非常方便读者尤其是喜欢日本电影的人们阅读查证。方便在三种文字的电影数据库中继续畅游。
——黄海波(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
《日本电影110年》读后感(四):电影与社会变迁史、社会思想史、生活文化史之间的内在联系
“日本学者四方田犬彦的这部著作,以其对日本电影百年发展的精准分期,深刻揭示了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形态与社会变迁史、社会思想史、生活文化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佳作通过王众一先生的专业阐释得以和中国读者见面,具有难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志(中央民族大学传播学教授)
本书以文化国际主义的视野审视了日本电影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作者努力在电影与社会、政治、文化的相互重叠与错位中,寻求日本电影的本质;在对日本特色和人性普世性的兼顾思考中,完成对日本现代化历史的祛魅。
——金嬴(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
《日本电影110年》读后感(五):《日本电影110年》:得其意而忘其形
文/ 李 道 新(北京大学教授)
久闻四方田犬彦先生大名,却始终未曾谋得一面;在我的记忆中,尽管有两次难得的机会,但都莫名其妙地错过了。好在书房里已经有了三联书店的《日本电影100年》(2006)、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创新激情:一九八O年以后的日本电影》(2006)和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2011)等著作,也算对四方田犬彦先生及其日本电影史著述不再陌生。现在又有了新星出版社的《日本电影110年》,并应译者王众一先生叮嘱进行“百字点评”,便觉得更应该好好钻研四方田犬彦的大作了。
王众一是中国日文版对日传播杂志《人民中国》总编辑,除了翻译四方田犬彦先生的三部大作之外,还在传播学、翻译学、大众文化和中日关系等领域多有建树。现在想来,我跟王众一的相识和友情,还是因为东京大学刈间文俊教授的引荐;但自从见到王众一,我就把他当成朋友圈里日语最厉害、并且最懂得中日两国电影及其相互关系的中国人。
事实确实如此。王众一不仅以汉语和日语写作,而且进行大量汉译日、日译汉工作。近年来,还尝试以汉俳形式汉译日本俳句和川柳,并从事汉俳创作。对于我们这种只能听懂库里奇挖、阿里嘎多、莎哟哪啦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极端地不可思议。因此,我更愿意打探他在为姜文电影《鬼子来了》提供日本相关背景帮助时的轶事,或者直接阅读他翻译的四方田犬彦及其《日本电影110年》。
不得不说,《日本电影110年》是一部个性突出、观念独特、简明扼要而又与时俱进的日本电影史著;阅读这部著作的汉译本,则会产生一种令人由衷赞佩、欲罢不能的快乐体验。在这里,原著的精神与译文的精彩相得益彰,已经不太能够分得清原著与译文之间的界限了。或许,这便如译者所言,是等效翻译理论力求达到的“得其意而忘其形”的效果。
按四方田犬彦先生的预设,《日本电影110年》是写给“专家以外的普通读者”的;因此,原则上以十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分期,突出分析每个阶段里发生的重要变化,似乎只是一部日本电影110年的编年史。但如果仅把这本“小书”当成日本电影史的普及型读物,就会大大忽略甚至降低了它的学术价值。在我看来,《日本电影110年》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恰恰不是那些由影片、导演和影业公司等具体信息构成的电影史知识,而在于选择并呈现这些具体信息的观念和方式。也就是说,可以从理论和方法的层面,发现作者之于日本电影史写作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实际上,在《日本电影110年》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寻找日本电影的“本质性特点”,试图“历史地给出一个‘日本电影’的统一范畴”,并以此回答“什么是日本电影?什么不是日本电影?”的问题。尽管对这一问题本身,作者也很难界定其内涵并确证其意义。作为一位始终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保持警惕因而偏向于世界主义影像立场的电影史学家,四方田犬彦对“日本电影”概念边界与共性特征的探析,与其说是为肯定和张扬“日本电影”的历史性存在,不如说是为“日本电影”留下其作为一种具有“人性的普世性”的“世界电影”的独特记忆。
因此,四方田犬彦既在“前言”和“序章”里展开了何谓“日本电影”的讨论,又在此后各章的具体陈述中,坚持将日本电影史的影片、导演和类型以及技术、艺术和产业等因素,置放在与世界各国尤其欧美、东亚和东南亚电影进行比较分析的维度,得出许多令人叹服的观点和结论,这也足以显示作者不凡的专业素质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例如,最后一章“拍片泡沫中的日本电影2001-2011”中“日式恐怖片的成熟”一节,开头第一句:“受歌舞伎和落语的强烈影响,日本电影自战前就有描写幽灵或怪诞事件的电影类型。”便呈现一个电影史学家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意识;接着,通过具体阐释中田秀夫、黑泽清和清水崇等日式恐怖片成熟时代“旗手”及其代表作品如《午夜凶铃》(1998)、《分身》(2003)和《咒怨剧场版》(2003)等,得出如下精彩的结论:“与好莱坞或东南亚的恐怖电影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日式恐怖片的独特定位。它不以基督教或佛教等特定的宗教性意识形态为背景,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将残虐场面或暴露场面压至最少。日式恐怖片毫无疑问,远离那种接连不断的过分尖叫。在剪片环节中最为重视的是效果音与物理音产生的间隙节奏。这一点与从能乐到武满彻音乐所贯穿的日本美学不能说没有关系。日本电影就这样,透过往往被人低看一等的恐怖片类型,展现日本文化的独特本质。”
显然,尽管偏向于世界主义影像立场,但在《日本电影110年》中,四方田犬彦还是更愿意抓住日本电影史的“民族主义”轴心,通过检讨所谓“纯粹的、非常日本式”与“文化杂糅的、马赛克般”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电影史观,冷静地反思、批判并确认日本电影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如此电影史,由浅入深、言近旨远而又个性独具,是“专家以外的普通读者”需要悉心体会的。
按四方田犬彦的观点,电影不应成为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工具。但时至今日,电影确已成为民族国家的形象载体及其文化象征,正如“译后记”里王众一先生所言,这本书在帮助读者了解日本电影发展的同时,也从传播学的维度提供了一个“了解日本”的新视角。
2018年1月12日
北京富海中心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