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欧亚皇家狩猎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0-03-28 10:00:43  热度: 240℃ 

点击全文阅读

《欧亚皇家狩猎史》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爱尔森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9.00,页数:6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亚皇家狩猎史》精选点评:

●按需。

●写这么多干嘛……

●基本上关于皇室狩猎的 都收在里面了 敬佩治学的态度 精细 严谨 全面 皇室狩猎的作用 无非是 考察民情 听取民间心声 壮声威 有的皇帝出巡狩猎 整个队伍15-20万人 军事训练 模拟和敌军实战 刺探敌情 使外敌不敢轻易入侵 通过狩猎的动物 了解外贸 包括外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 等等等等

●超级有意思,古今中外,“狩猎”都是一项庞大、严密、所费不赀的形象工程。而现当代社会的“演习”、“阅兵”、“开大会”、“打老虎”,甚至是局部战争,也是统治者宣示权力的必备手段。

●关于皇家狩猎的方方面面都写了下来,但是不够吸引人,对读者来说总有种“本来就是这样啊”的感觉,不过作者的学识,钻研精神令人敬佩,引经据典,通古博今。

●有关狩猎,我想知道的,全都有了。

●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明的历史书籍。不同文明之间有想通相似之处。此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

●追逐蛋白质、追逐财富到追逐权力,狩猎在远离本来面目的同时,最终塑造了新的仪式,神秘感、等级制、权力象征、征服感、统治力无不在这个仪式中体现,它就像一次非正式的动员机制,通过这个动员机制为战争做准备、为皇权的更替做准备、为稳固朝廷躲避灾祸做准备。总会让我想起各国对外太空的探索,这仅仅是因为科技的竞争,好奇心作祟吗?显然不是,这种探索从最初的科学研究最终演变成为了国家战争的预备,民族激情的仪式象征,只不过表面上还带着刚开始的面具罢了

●此书着重于古代世界的狩猎及其所蕴含的政治等意义,时空范围都很广阔,以是谁在狩猎、在哪、多久、方法和手段等为线索较为系统化,增加了一些新知识。但是,想知道的,很多还没有,有待后来人就某一地区的狩猎与产生的社会冲突进一步拓展。另外,书印刷很精美,不愧甲骨文,然而,50页就能印完全的注释硬是整了100多页,比正文字大、比行距更大,加上参考文献等,占据此书三分之一,这可真是“厚重”啊!

●非常有趣的一本动物史和狩猎史的书,所写的范围从埃及到西亚到欧洲到蒙古,跨越时间很长,地域也非常的广,主要是狩猎的形式内容作用,让人可以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理解内亚性。

《欧亚皇家狩猎史》读后感(一):皇家狩猎背后的博大意义

这种模式不仅仅确认了自然界中的等级制度,或是将统治者描绘为动物能力的可靠评价者。它还促使统治者能够调和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处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本书诚如上面所引用的文字,给我的印象由始至终都是选题有趣,文字枯燥。这翻译腔浓郁的中文真是让人几次鼓起勇气拿起这本书而后又放下了。其实本书的立题我觉得很不错,从皇家狩猎这一活动文化背后展开,忐忑了该活动的文化意义,军事意义,政治意义等,内容涵盖巨大,此书很厚实,几乎每一章节的索引都在100条以上,但是翻译的文字觉得很有论文范儿,这点不太欣赏,可读性不强,因此仅给了3星。

我一直认为现代学者的文化使命,是使得普罗大众能够开卷有益,让艰深的文化走下神坛,使得我们能够一窥究竟,但是如果翻译的不好,确实很难让本身这种文化意义较大的题目贴近我们的日常语言,这一点,确实是本书我以为的,最大的遗憾了。

《欧亚皇家狩猎史》读后感(二):移动的宫廷

上海博物馆曾在万人空巷的大英百物展同期,安排了另一个低调却迷人的特展——《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什么物件最能代表茜茜公主的传奇人生,或被视为历史的缩影?除了赛过电影的华服美衣、三餐不离的金银餐具,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骑射用具。电影里的茜茜公主和弗朗茨邂逅于狩猎场,现实中的茜茜也能骑会射,狩猎活动是我们窥匈牙利贵族生活的极好切入点。无独有偶,托马斯·爱尔森的《欧亚皇家狩猎史》放眼欧亚皇室,进一步解释:狩猎场不只是皇室游乐或历练的场所,它是一个移动的宫廷。

爱尔森的研究几乎涵盖了皇家狩猎的事无巨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同质性似乎更加印证,皇家狩猎的意义不能单以狩猎在人类历史的作用论。皇家狩猎的目的显然有别于游牧民族的生存性狩猎,也不同于商业型猎手为善价而猎。狩猎行为本身要比对猎物的处置重要得多,所以它可以罔顾环境和需求、跨越地域,历久不衰。爱尔森指出,随着人类的发展,“狩猎行为的经济意义持续减弱,政治意义则将持续增强。”

对统治者来说,宣示自己的正统性非常重要。作为勇气的见证,狩猎是极佳的展示方式,尽管前期需要劳师动众的筹备,统治者的临门一脚简直像是摆拍,但皇家狩猎仍是很有仪式感的活动。而驯服猛兽亦可视为皇家狩猎的延伸,人力征服自然像是一种灵力。奥朗则布的做法隔着时空都令人历历难忘:他每日派一头狮子和一只山羊共同穿过广场,即便两者自幼相伴,仍需各自克服扑食和逃脱的本能。皇家狩猎想要对百姓宣示的,正是这种毋庸置疑、足以驯服万物的庄严感。

熟悉所辖土地、处理地方事务是皇家狩猎的另一功用。统治者可在狩猎途中考察民情、管理国家,譬如主持仪式、访问官员、发现问题并解决。为达成目的,皇家狩猎往往随行者众多,忽必烈就曾携带了一个“缩小版帝国宫廷”,官员、警卫、猎手、后勤、参谋、占卜者皆往随行;狩猎途中移动的距离也远超狩猎所需,在游牧民族中更甚。不常踏足的土地,刚好借狩猎出行走访了解,处理庶务,这是皇家宫廷的外延。为了这个移动的宫廷,当地百姓要耗费巨大财力,包括狩猎行为造成的踩踏、对补给的索取。但相对的,统治者的个人感情也会为地方带来某些倾斜,譬如处理地方难题,或者事后接济地方。

更能体现政治目的的是模拟战争,狩猎场上免不了武装和流血,人与动物的兵戎相见常常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这是极为有效的政治舞台:一方面,狩猎场可以掩盖真实意图,暗杀、篡位抑或打着狩猎名号的偷袭都不鲜见;另一方面,它也确能提振士气,作为战争的演练场,识别亲信。成吉思汗就相信,“狩猎活动中的好伙伴也会成为军队中的好战友”,共同面临的激情和危险可以提升彼此间的忠诚。狩猎对外的威慑力更不容小觑。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巴赫兰·古尔虽是有名的贪恋狩猎不理朝政,但他以一己之力破大军压境之险的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他伪装成侍从混入敌军,射杀大量猎物以引人注目。随后告知对方,自己仅是本国为数众多的优秀猎手之一,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除了用箭如神,得感激狩猎的政治文化至少也在敌国通行。

皇家宫墙总是戒备森严,非普通人所能企及,然而在狩猎场这所移动的宫廷中,似乎对外透出一道光。如同茜茜公主的戎装可窥见匈牙利皇室生活,皇家狩猎活动也不失为一个时代政治活动的缩影。狩猎中,要处理更多、更繁杂、更富于变化的难题,移动的宫廷或许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统治者的意图,也更有可能接近。就像《还珠格格》中,主人公本已对遥不可及的紫禁城放弃了念想,直到发现,趁皇家狩猎之际闯木兰围场不失为一个上书的机会,危险重重,最终也算是得偿所愿。

《欧亚皇家狩猎史》读后感(三):具有多重色彩的传奇狩猎史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曾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其中直立人学会了用火,并开始狩猎,智人则学会了人工取火,使用长矛和标枪狩猎。由此可见,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虽然植物的果实、茎叶等也能果腹,但在原始社会,人们更愿意通过狩猎来获取食物,不仅能改善日常生活,动物的毛皮还能御寒蔽体,所以很多时候,狩猎成为了攸关全部落生死存亡的大事。

既然早期狩猎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生存,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狩猎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含义呢?或许不少读者已经有了答案,其实自古以来,狩猎渐渐具有了政治、军事、娱乐等多重文化性质,尤其是在中东、印度、亚洲中部和中国,一直到19世纪为止,皇家狩猎都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读者充分了解这一特殊的狩猎演变进程,美国历史学家托玛斯•爱尔森,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梳理整合了有关欧亚大陆空间范围内古代王朝皇室狩猎的所有疑问,特意撰写《欧亚皇家狩猎史》一书。

托玛斯立足于历史学家所具有的大视野下,将狩猎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之中,以独特的视角为切入点,在丰富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真实再现了皇家狩猎的种种活动形式,以及相互之间蕴含的某些不为人知的联系与意义,并对欧亚大陆皇室的狩猎史作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和解读。不同于其他枯燥乏味的历史书,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带给读者故事书般的阅读体验,却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

暂且不提其它欧亚国家,仅以我国古代为例,皇家狩猎活动也是一种重要制度。据《周礼》记载,古代君王四季田猎,分别为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倒是顺应了万物的生长规律,春夏乃繁衍期,到了秋末冬初,走兽肥壮,正是狩猎的好时机。于是田猎作为礼仪被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了下来,其中清朝的皇帝狩猎还是一个重要的皇家大典。而战国以前,狩猎可以说是军事大典,不仅能考验将士的综合素质,为军队积累实战经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是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改革创新的来源。因此“礼乐射御书数”是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人所必需学习的六种技艺,其中射(箭)、御(战车)为军事技能。

另外皇家狩猎的规模向来很大,其主要目的在于宣扬自己的统治威信,尤其是处于无政府管理的环境下,圈定自己的狩猎区也是权力角逐的方式之一。而这些被划分为狩猎场的区域,基本都是遍布着无数野兽的原始森林,一旦划定便不允许其他任何人进入。至于狩猎场的日常维护,皇家狩猎前的各项准备,以及狩猎时的协助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又恰恰体现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所强行树立与极力维护的政治权威,其中大部分的皇室成员都会或多或少地利用狩猎来追逐和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力。是以皇家狩猎在标榜贵族身份的同时,还起到了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

以上,无不为狩猎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但狩猎活动并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标识,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如果野生动物的种群达到一定的规模,且猎捕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狩猎也是一种科学的生态保护手段,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现在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是曾经的狩猎场,古人或许想不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竟为现代生态文明做出了不小贡献。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谋生方式,狩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如今物产富足,人们不用通过狩猎来获取必要的食物,也不需要通过狩猎来演兵习武,可狩猎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例如对少数有钱人来说,狩猎是一种高级的娱乐活动,置身于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中,随马奔腾,享受着追捕的乐趣.。不过在我看来,狩猎对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传承,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

《欧亚皇家狩猎史》读后感(四):有关汉译本的翻译与封面设计

10“人类历史有一大部分是在狩猎—收集阶段展开的”,“狩猎—收集阶段”应为“狩猎—采集阶段”。

21“蒙古人与满人统治中国的时期”,“满人”应为“满洲人”。书中其他处指称清代的"满族"“满人”等均应翻译作”满洲族““满洲人”。如68-69页多处。满族是1949年后民族识别定的名字,为“满洲”的简称。清代正式的称呼是“满洲”。既然“蒙古人”在正式行文中(甚至在口语中)都不被称“蒙人”,那“满人”的翻译和用法同样就是不适当的,尤其对应着清代的历史时代。

69,“由鞑靼人(Tartar)的军队负责看守”应翻译为“由满洲人的军队负责看守”或意译为“由八旗军负责看守”。西方将内亚游牧民族包括满洲族在内泛称为“鞑靼”,此处结合历史情况应指满洲军队即八旗军。

33最后一段两处“喊鹿”(deer calling),应译为“哨鹿”。哨鹿是满族的习俗,指围猎时诱鹿者身披鹿皮头戴鹿角,吹鹿哨模仿鹿类交配时的叫声,引诱鹿群进入包围圈进行围猎。“deer calling”翻译为"喊鹿"将以乐器发声诱鹿误译为人声诱鹿有失准确;另外,“哨鹿”为固定用法,如香港作家西西便以乾隆木兰 秋狝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哨鹿》 。

鹿哨(首都博物馆展示)

317 图17的说明,”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狩猎期间接受鞑靼人进献的马匹“,”鞑靼“应译为”哈萨克“。西方将内亚游牧民族,甚至满洲族在内泛称为”鞑靼“。但在这个说明里,乾隆身为满洲皇帝,这种表述下”鞑靼“与满洲是互为他者的。根据此图内容,”鞑靼“改为”哈萨克“更准确。参见上文对p69的说明。另外,该绘画名为《 哈萨克贡马图 》。

郎世宁《哈萨克贡马图》(局部)

330虎枪营”600名壮汉属于来自满旗军队的精英力量“,不通顺。结合虎枪营历史,”满旗军队的精英力量“应为”八旗中的上三旗“。

338《御制五体清文鉴》中aba的满文解释的翻译,似乎问题颇多。待考。

364"使用'国际化'作为本章标题,我并非意指前现代时期已经存在民族国家(nation-states) ”, "国际化”一词后应加“(internationalization)”,将“国际化”与“民族国家”进行联系,是因为在英文中两个词具有相同的词根,不提供“国际化”的英文拼写,只从中文比较“民族国家”与“国际化”两个词,句义衔接不上。

另外吐槽下封面设计和印刷:很奇怪这中文版的封面设计是什么思路,英文原版封面用的清代宫廷绘画,拿到中国来出版不是挺好的吗? 如果该画收藏在国外博物馆不便于联系授权,也完全可以借鉴其思路用个国内收藏的清代宫廷狩猎绘画代替。个人理解封面的设计有三个准则:1、相关性原则。封面应该是书籍内容的有效再现、对话或延伸补充;2、审美原则。封面作为一个独立的平面设计作品进行评判时,仍然是美的;3、便于书籍作为商品的宣传、传播。这三点应该是有机的统一。目前中文版封面的设计,丝毫没有借鉴英文版的封面,而是做了一个与该书主题看不出什么相关性的一堆云彩——是为了表示射大雁吗?至於书中的插图印得也太模糊了。不知是从原书英文版扫描后制作的,还是纸张问题。

原版与中译本封面比较

《欧亚皇家狩猎史》读后感(五):并非消遣的皇家狩猎

明代院派画家《汉武帝上林出猎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近些年来,文化史研究方兴未艾,这个在昔日学林之中容易被忽略的灰姑娘,展现出它在勾连国家、社会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强大能力。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爱尔森 (Thomas T. Allsen) 的《欧亚皇家狩猎史》正是文化史研究的又一佳作。

狩猎行为是伴随人类诞生的一种本能,早在人类被小麦“驯化”之前,我们必须依靠渔猎为生。但爱尔森这部狩猎史并非史前人类社会探析,这样的作品已经很多了,相反,他在思考:为什么人类进入农业定居时代之后,狩猎现象仍被保留且极受欢迎,除了经济、物质上的考虑之外,狩猎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呢?这部作品也并非民族志考察,虽然有关狩猎方式等梳理,必然会涉及各民族之间的异同。

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地中海研究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尚,布罗代尔夫人说:“它是建立在同一社会内部几个叠加的历史层面之上,每个历史层面以时刻变化的节奏展开;非常缓慢的、几乎世代不变的历史,以几乎不变的地理景观和某些文明的传承强加于所有人类集团——这就是布罗代尔经常称作‘长时段史’的东西。”(《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译本序言)。《欧亚皇家狩猎史》大致可以看作是布罗代尔史学的流脉,事实上,作者在该书结语里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爱尔森说道:“让我们将目光转至持久度的问题上,即皇家狩猎活动为何能存在这么久的时间。这需要我们考虑一下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期历史’的概念。”爱尔森归纳,布罗代尔把历史事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似乎快速变化的不连续事件的短期历史;第二,周期性变化的中期历史,比较典型的是可以持续几十年的经济趋势;第三,长期历史,即某些结构在百年或千年以来以极慢的速度发生变化的历史。尽管这些结构可以持续好几代的时间,但其“侵蚀”的速率非常缓慢,以至于其中的任何一代都难以察觉所发生的变化。爱尔森的狩猎史研究正是属于“长期历史”的范畴,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它的持久度和结构一致性还体现在某些文化的空间连续性中。爱尔森是如何具体展开皇家狩猎的“长期历史”研究的呢?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有关狩猎类型的特征、组织与实施方法,合格狩猎主管应有的素质,马、犬、鹰、隼等动物群体的驯养,贾雷德·雷蒙德式的生态地理学等等许多内容,书中都有阐述,但本书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作。作者有取舍,重点明确,标题的限定很有必要——欧亚皇家。换句话说,研究范围集中在皇室精英(事实上就是政治高层),意味着主要从政治角度去分析狩猎,而欧亚大陆在人类社会文化演化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欧亚大陆是权力角逐最大的竞技场。很久以来,东、西方最有权势的皇族都曾在这块辽阔的大陆上纵马驰骋。早期的活动范围比较狭窄,分隔成几个相对封闭的文明圈,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但每种文明的内部都滋生、繁衍着狩猎文化。据色诺芬记载,居鲁士大帝在征服美索不达米亚之后,就在那里建造大型的狩猎场并在其中畜养野兽,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狩猎园原型可能源自古埃及和亚述帝国。深受阿契美尼德王朝影响的萨珊王朝,在广大疆域内也修建了许多狩猎场。此外,南亚次大陆的狩猎场也有其独特风格。东亚地区的狩猎场单独列为一节,以中国汉朝的上林苑和满清时的热河为样本。欧洲的其他地区,今天的海德公园、温莎城堡、凡尔赛宫与叶卡捷琳娜宫,最初都是作为皇家狩猎场,后来才发展出其他用途。

中国文明在欧亚大陆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古老文明在狩猎史上经历了悠久的衍变,并且保持了自己特殊的连续性。中国人对狩猎的看法和其中透露的政治意识、心理机制,显然让爱尔森很感兴趣。以他承袭自布罗代尔的史学观,中国是一个最好的样本。

作者的梳理,一方面还原了狩猎场的原初面貌,一方面呈现了狩猎场的多种用途。狩猎场向来不仅仅是一个游猎玩耍的单纯场所。以上林苑为例。它的扩建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完成的。汉武帝把它弄成了一个行宫式的华丽场所,上林苑内还设有皇家铸币厂、外语学校与监狱,并且为处决囚犯、动物祭祀以及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每值春季,皇帝还经常会选择在此地举行春耕动土仪式。汉武帝的“圈地”遭到了朝野的批评,尤其是东方朔,他激烈指责这种行为对农田与自然资源的破坏。当然,这是东方朔的思考角度。换成孟子,可就不这样看啦。在孟子看来,皇家狩猎活动是统治能力的展现,是营造活力和权威形象的手段,是一种展现王者风范和控制能力的途径。孟子曾经劝告齐宣王,应该向周文王学习,开放自己的皇家狩猎场,让百姓打薪柴、捕捉小型动物,百姓一定会爱戴君王。如此对照,汉武帝未必想要与民同乐,通过狩猎展现天子威仪,估计是他会有的想法。

狩猎还可以提供一种共享经验。这种群体性的活动强调共同的激情与共同面对的危险,爱尔森说,因此在狩猎活动中检验忠诚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传递效应。爱尔森举了成吉思汗的例子来阐明这一点。成吉思汗曾以多种方式指出,狩猎活动中的好伙伴也会成为军队中的好伙伴。成吉思汗麾下四杰:木华黎、赤剌温、博尔忽、博尔术,个个都是好猎手。蒙古族勇士从小就要学会弯弓射大雕,对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来说,席卷欧洲也不过是一场大型狩猎。爱尔森还引用了很多有关狩猎活动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例子。皇家狩猎是一种展现武力的很好方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阅兵式,可以起到震慑他国的作用。

狩猎包含军事想象与实践。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各诸侯国广泛采取的一种试探性措施。打着狩猎的旗号,光明正大地调动军队,如果对方做了准备,那玩一圈就撤军吧;如果对方没提防,狩猎的对象立刻就从动物变成了某个倒霉的小国。在欧洲,尤其中世纪时期,狩猎活动是激烈的政治冲突的发生地。阴谋与背叛,暗杀与血腥,时时上演。在狩猎中死亡的国王和贵族名单很长,包括:墨洛温王朝的几位国王和王室成员,征服者威廉的儿子威廉二世,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约翰二世,法兰西国王约翰二世……内亚历史上的很多著名暗杀也以狩猎得逞。比如,公元前209年,冒顿借狩猎之机杀死了父亲,自称“单于”。冒顿的崛起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加剧了秦末汉初局势的动荡,后来匈奴在汉武帝时期被击败之后,西进欧洲,迫使日耳曼民族大迁徙,造成烜赫一时的罗马帝国走向衰落。

皇家无小事。狩猎固然是排场、消遣、享受,却无时无刻不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考量。对狩猎史的研究,是一个视角刁钻的历史观察,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建立起总体的、持续性的世界观。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