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读后感100字
《情感教育》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教育》精选点评:
●最后三节读得心碎,李建吾功底虽好,这一本却不太适合。福来戴瑞克被阿尔鲁夫人放鸽子后,投向罗莎奈特那一段,真是幸福生活。
●这个译文真是读得我在放弃的边缘徘徊……
●觉得这部才是福楼拜最最厉害的
●完全激不起我同情的一个主人公 即使轰轰烈烈的革命背景也不能阻挡他辗转在情感的漩涡中 缺乏自我意志 除了爱情其他都是模棱两可 而爱情也不够彻底——对一个女人持有初恋的热情 对另一个屈服于诱惑和欲望 还有一个是出于功利的谄媚。好一个失败者啊 我本来以为我会羡慕的。
●时代群像,某种层度的自传故事
●成功二刷。最后两节真的太好了 福楼拜对小人物人生无奈的看似轻描淡写真的很扎心。
●这本从“未来大的很”写到“未来”。身由不由己已不是一种相对概念,而是说在每一生存环境中“由”与“不由”皆是共存的。可恨之人有其可怜,那么恨与怜似乎都不再值得强调,生活是最高的墙。
●福楼拜好聪明 他知道怎样把故事结掉是最好的。(三年之后要二刷
●没有想的那么好,有一点点头重脚轻,前面太啰嗦铺垫太多转折莫名其妙的地方也很多,不过结局写的真好啊,正是故事应该结束的地方。对福楼拜好感度-1
●村上春树在《遇见百分百的女孩》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次表达爱意的失败,哪怕是未能获得同等程度回应的成功,也足以使32岁的男人一蹶不振。可见这种希望与失望的焦灼,苦难与温情的往复,是属于年轻的爱情的,或者在一些人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既然追求什么都会落空,毛漏先生想必是无憾的。
《情感教育》读后感(一):无标题
很慢很慢地才能进入书中的世界。用庸碌无为来形容这段人生未免残忍,不太有爱的能力但在美的、肉欲的、温存的、权势的女人之间摇摇曳曳,三心二意地追求爱和美,小角色在时代的浪涛中身不由己地沉浮,野心勃勃长袖善舞的人到头来也是迅速被遗忘的一缕土下幽魂。好像确实看到了一种很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可转念一想,我们的时代连那样的大革命也已经不会再有了,便顿时觉得我的渺小甚至也都不与这种人生相配。我总遗憾地想,如果主人公有一种别样的性格,是不是就至少能抓住爱情、艺术、权势之中的一个?可是看看他的好友,看看煊赫的大资本家,看看革命群众,便怀疑是否只有运气能和无常对抗,投身什么都难免落得虚空。年轻时手里捧着花偷偷地去找本地的土耳其妓女,多么引人发笑的场景啊,等坐在火炉边回望的时候却觉得真惬意,真美,真自由。书的结尾,福楼拜笔一落下,我终于觉得自己的心和两个主角合为一体了。
《情感教育》读后感(二):幻灭的伟大时代
不好读,好多时候一页里面注释比正文还多。极强的幻灭感、孱弱荒淫的故事主线、缓慢的叙事节奏、卷帙浩繁的历史背景、令人厌恶的人物群像…诸多繁琐冗杂无一不让本书更加难读。就个人幸福的追求而言,本书确实是一场“情感教育”——他帮助我认清了(尽管仍无助于解决)某些已让我困扰许久的隐秘问题,特别是有关浪漫主义的批判。新近读到的雅罗米尔和福赖代芮克两位人物都让人很矛盾,一方面我厌恶他们的自私、软弱、犬儒,一方面又惊异的发现他们与我本身存在的共性——我没有把握在同样的情形下能做到更高尚。正直是存在的,问题在于这种福赖代芮克似的正直是否能代表真实的人性?除此之外,有更高尚的存在吗?
出于对时代相似性的模糊体察,我并不认为1848年同2018年有本质的不同。一边是统治阶级构筑着雄心勃勃的伟大进军,一边是自由的消亡和随处可见的阶层割裂——动荡或繁荣背后都是汹涌的时代洪流,用阎连科的话说,这应该是“一个孕育伟大作品的时代”。只不过,作为大概率淹没在时代尘埃里的普通人,我们要如何做到在这样一个行星系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在一切尝试均告失败后,于自身生命的尾声里不斥责机运和环境?福楼拜的悲观主义具有某种现代性,他明确地暗示着后来人:呼救和求助是无用的,精神世界的症结从来只有自己去处理——逃避它或者面对它——总要有一种解决方式。
《情感教育》读后感(三):你俩,也就是环城公园里遛弯的俩老头儿
之前怀孕时最常去的就是环城公园,其实它基本都是被老年人霸占了去的,各自为营的霸占一个地方,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不亦乐乎。其中有几拨,不多,都是大爷们,喜好大声谈论政事,指点江山,情绪激昂,似乎有种电影里年轻革命家的大声疾呼的身影,可惜说的话……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评价,恐怕这样的大爷们总有些不甘心的情绪,却,甩不脱的局限性。
结果,当我看到福赖戴瑞克和代楼芮耶两个人在最后互相怀念一起去声色场所的那种感叹,还真有那群大爷们的既视感。
福赖戴瑞克这货在我看来幼稚且肤浅,一个乡下的小公子哥,来到巴黎,爱上已婚妇女,我本不鄙视这样的行为,年轻男子对于已婚成熟妇女的爱慕,各种故事和各种现实狗血中多见,然而,最终总是为了气阿尔鲁夫人,不断跟交际花罗莎乃特的怀抱中,真是让我哑然失笑,多么幼稚轻浮的举止和心态,特别是无意中还当了一个极不称职的父亲,尽管幼儿是无辜的,可惜摊上这样的父母,我甚至觉得小小的死亡是一种解脱。福赖戴瑞克的各种挥霍,对于朋友的轻信,甚至还曾经想要去参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他的幼稚,他的肤浅。他对于上流社会的党布罗斯夫人的倾慕,那种征服的贪欲,妄图通过征服一个女人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种细腻到位的刻画,充满了讽刺。
同时时局动荡之中个人行为的刻画,也让这部小说不仅仅停留在糜乱的男女关系上,好些人的肖像让我哑然失笑。
最后我又臆想了环城公园的大爷们,也许他们年轻的时候各种荒唐荒谬的不着边际不修边幅,然而现在,一个个自大的样子仿佛他们都是前任主席的感觉,原来,人真的是可以自欺欺人,就仿佛福赖戴瑞克和代楼芮耶的感叹:那真是我们订好的时辰!
《情感教育》读后感(四):没有一个人物代表善良
第一次了解法国二月革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在初中的历史书上,欧洲国家的革命都集中在那一单元,应该是叫资本主义的起源。从文艺复兴讲到工业革命。而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小小一部分,这1848年欧洲革命大浪潮里的一部分。我记得的只有一个画面,工人、学生在街上游行,一遍一遍的唱着《马赛曲》,你想象出的那种激荡的画面,就像长春亚泰杏花苑吉林大路前的那个雕塑。另外一个印象,就是巴士底监狱。我那时候以为浪漫的名字,在那个时候,却囚禁着马克思的《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零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种子。
银行家、交易所经纪人、店铺老板、画家、资本家一切构成七月王朝的这些金融贵族执政者,在这部浪漫主义描写的战争纪实中原形毕露。在战争的前奏、高潮、以及陨落。一次一次的游街、对抗、宣讲,每一次的描述都像一幕幕话剧。激情跃然纸上。作者选择的这个大动乱时代,还有一些似乎配不上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从最接近生活本质出发,从一个人物的整个青春时代开始,这部情感教育,属于时代,属于生活的情感教育。
“没有一个人物代表善良”从第一本的《圣安东的诱惑》里面圣安东对诱惑的摇摆不定。还有萨郎宝。即使脚下是人民,头上是苍穹。还是动情的看了一眼受死的马道。更不用说包法利夫人藏不住欲望的心。所有这些人物,没有一个纯洁无瑕,没有一个高不可攀。他们身上的这些看的不舒服的配不上他们的东西让他们真实。就是你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卸下所有防备的样子。福楼拜把他们全部都给你看。来告诉你物质的贪婪不息而自息,肉欲的冲动不止而自止。他让你知道人类是这个样子,问题不在于改变,而在于认识它。
福楼拜在给别人写的信中提到“我曾爱过一个女人,从十四岁到二十岁,没有同她讲起,没有碰她一碰,差不多之后有三年,我没有觉得我是男子”所以,也可以说《情感教育》不仅仅是毛漏先生的故事,也是福楼拜的一点真实的故事。毛漏到巴黎求学的路上,第一次看到阿尔鲁夫人,一见钟情。这个女人在他心里一住就是一生。就算他献花给妓女,就算他和邻居的女儿订下婚约。只要他听到她名字,就疯了一样的抛弃一切,想尽一切办法走到她身边。阿尔鲁夫人代表法国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妇女,也象征着我们三从四德的棉布痲裙。这个中产阶级的青年爱上一个中产阶级的妇人,缺乏毅力冲出社会的牢笼,更缺乏毅力跳出自己的温情。在没有遇到她之前,毛漏和他的朋友戴楼苪耶对未来充满的向往,他们要到巴黎去,一个想成为律师,一个想成为哲学家,编写一部文学史,满腔的热情和理想。但是自从毛漏遇到阿尔鲁夫人之后,他的生活就没有离开他,恍恍惚惚的在第一次考试中失败,做了几次决心的离开他之后依旧没有放弃。他假借着帮助阿尔鲁,每天和他的夫人见面。后来,几次想到放弃,和阿尔鲁的情妇住在一起。陪邻居家的女儿散步。到最后,甚至差一点就和银行家的妻子结婚。因为她拥有绝对的势力和很大的财产。在他辗转在这些斩不断的情感中。巴黎的二月革命如火如荼,他的一切追求共产主义的朋友们在餐桌上、聚会中发表言论。工人们已经聚集到一起,他在这个大的动乱中也试图的想某一个一官半职。但是终究因为自己的贪图享乐、优柔寡断一次一次放弃。所以,我想到了生不逢时和生而逢时。从来不是时代没有给过你机会。伟大的效果需要简单的事物,明显的热情,所以,你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来不是时代的问题。而这位先生,在战争过后,一切平息之后,再和老朋友相会谈起当初的梦想,两个人都失败了,一个梦想着爱情、一个梦想着权势。一个说着是因为自己没有走直线,而另外一个说自己的错误是过分正直,以前要做的,全没有做。但是他们依旧称那段时代是他们最好的时代。在书里毛漏先生爱情的结局似乎比福楼拜好一点。在好久好久之后,阿尔鲁夫人寻到了他,他终于对夫人直白的说起那些藏在年少时候的情话。让她知道了他爱她,他爱他。彼此都无所遗憾。往日的痛苦都有了代价。甚至在看到了阿尔鲁夫人摘下帽子之后的花白的头发。所有的都让他看到了多年的爱的结果。
这样一个中产阶级的年轻人。配不上大时代的小人物。他真正的参加到了那个大时代里面。虽然没有撼动,也没有改变,但是他参与了,就算失败了,他也不会寻死,因为死也要用力。这样的悲剧,没有比这样的悲剧更沉痛的,那我在我的时代呢,或许我也在时代的浪潮上,我也不会撼动。但是这就是真实的时代,真实的生活。关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真实的故事。没有小说化的小说,和城市本身一样地忧郁、神秘。
《情感教育》读后感(五):关于语言、时间、性格的一些分析,还有笔记
这部书很厉害,读到最后自己有点儿出不来,如果不是后二章类似国人圆融的笔法,达到和解,不知会如何收场。这篇笔记,按照读书时自己觉得较为重要的一些点来整理、叙写。主要包括对语言、人物性格、情节推进、语言时间压缩、景物描写、单个句子的分析,也有自己的一个短句仿写在,为了辨明福楼拜的高超。越来越相信小说和佛经是一样的东西,对于人的包容和悲悯。
一、动作与语言书中,福楼拜的语言,简洁干净,类似“剧本”,描述动作,只进行提示、暗示。“剧本语言”,给阅读者的感受,不是向我们描述动作,而是提示动作。譬如,“她放慢了步子,他以为她疲倦了。她坚持不要马车,她在门前辞谢了他,用指尖给他送过一个吻去”(页107)这一句。提示动作和描述动作,点点觉得前者在于拿到关键动词,依据这些关键,阅读者可以将行为连接。这一句中的关键,是“放慢步子”、“辞谢”、“用指尖送吻”这些。其实可以通过这一句“表演”、设想出整个场景和行为。
这样的语言,除了做到“准确”外,还在于把“时间”,需要由某种变化带动的进展,这种东西,也藏起来了。上段引文中,如果阅读速度放慢,就会构成一个有更多情感情绪浮现的场景,会有一种特别的深沉,不知是不是因为这类“剧本语言”在小说阅读的框架下,带有更多“空隙”的缘故,让含有情感的描写,显得更深,一种类似克制、隐忍、来不及的感觉。起到压缩时间、聚焦情感的作用。可能是后期改删了。
二、时间与语言小说的进展,在于时间与语言的倚靠。福楼拜不断为阅读者和自己的书写习惯、思路而折叠、拓宽时间。折叠时间的方式,让叙述变得简单、明快、干净且朦胧。这种叙述方式像一种,习惯于在未来,为对抗回忆而置身于现在的处事方式:折叠时间,忽略那些不能引起真正进展的。又或者是,不用过多笔墨描写原本可以一两个词带过的东西,譬如“例餐重新开始;他越常去阿尔鲁家,他的颓丧也越增加”(页100)。只是“颓丧”点出来就好了,其余的没有必要。
因为福楼拜这种写法、断句法,中间总让人觉得缺掉了很多(时间),致使文意跳转的节奏变得很快(逗号和句号之间就真的是一个与另一个之间),尤其是看到“别人这里那里踱着,余扫乃站在堤底打水漂”(页120)一句。
三、人物性格福楼拜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让人惊叹。一直以来点点都不很在意人物性格的,也许因为写抒情诗缘故。也因此,很多时候没办法在习作的叙事中推进故事,人物走不动。没有对于人物性格的判断,情节没有办法打开。
因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见解、观念、行动、影响,促进故事。点点可能没有经常性地去思考性格、理解不同性格,甚至容纳对于不同性格的理解,所以有时的写作,呈现个人的平面化。应该试着做这样一个游戏,某某是如何一种性格,猜测他在某一件事情上的行动,然后印证他,并根据你的猜测的他的性格,为他增加生活。有时候会邀请别人去做什么事,别人拒绝或者接受,一部分因为某些外在条件,一部分因为这些人自己。邀请这种事,也在体现性格。对于这种,人的某一特性的思考,会打开人的不同层面。当然也可以预料他的未来?或许吧。
福楼拜对于阿尔鲁夫妇的理解很透彻,一些对话,他们的性格、所想便出来了,使人羡慕(页460-1),不仅如此,在多人描述中,他很会勾起我们对于福赖代芮克这个主要人物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他的愿望,这种兴趣和愿望通过和他接触的人的描写而展开,依据性格,就像路易丝小姐深夜探看福赖代芮克(页462)。
四、群像、景物描写福楼拜在群像描写上,大概集中在各种宴会描写,没有设定主角福赖代芮克是第一思维人,以此评判众多言语、行为。而是刻画各种语言、形象,按照人物性格(页448-458)。
在描述福赖代芮克与罗莎乃特关系变化(更亲密)时,对话、动作,没有过多地使用,而是利用他们在枫丹白露的旅行(页424-437)。这一段旅行多景物描写。点点也在想,福楼拜在旅行景物讲述中,自然而然让我们除了感受美和诗之外,让我们体会到福赖代芮克和罗莎乃特关系的渐趋于亲密,是因为那些静谧、带有独特叹息意味的风光,还是因为本身描写风光的和缓就是在描写二人感情的和缓?想起自己的,在丽江的旅行,在焉支山的旅行,难忘的回忆,如果把这些旅行剪裁成为一个故事的背景,那这个故事背景下的人物关系,就是渐趋于平和、互相了解、怀念状态的。这时候的人物关系描写,就不单纯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动作那种单纯的心理咨询式、街斗式的了,而是融合环境,环境融合心境的表达。所有为人类所感受到的,都可以用来描写人类。
五、单句分析“疑惑继热烈的希望而来。谈吐淋漓畅快,之后,又坠入深沉的缄默”(页21)。情感的起伏,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认为是情绪的更迭,往往是混杂情绪,起初只察觉到一面,随之而来另一面。一种勇猛,带着它的畏惧来了。绝对的东西很难存在,人能感受的绝对,如热烈希望诸种,多是偏狭的眼带来的,不是真的。
“他许给自己的欢悦并不来”(页32)。这句话对比“他许给自己的欢愉并不来”、“他许给自己的欢悦迟迟不来”两句,明显清浅又适合于literary words 的表达,看着字儿干净。一个“并不来”就好过“迟迟不来”不知多少,后者太拖沓了。
“跌进一种无底的懒散的境地”(页32)。“福赖代芮克的无聊没有合理的原因,他又指不出什么大不幸,所以,马地龙一点不明白他对生存的悲哀”(页32)。点点一直追寻着明白、显然、勇气等诸种生活方式,却不知道在写不明白、不显然、不勇气的生活时,会用如何的修辞,是否将他自己仅局限在他的真实生活的范畴里。福赖代芮克的无聊、懒散,有时候我的朋友们也会像马地龙般疑惑,并通过,“这个世界上比你惨的人更多”这样的比较,来帮助淡化,实际毫无作用和意义,因为他们不了解,那并不是因自怨自艾生出的,而是人类的混合情绪。去感受那种难得的情绪的真相(混合),比挣脱它更重要。
“再说,他更喜欢福赖代芮克庸庸碌碌的。这样他就和他平等了,和他的关系也就越发密切了”(页352)。戴楼芮耶这有趣的小伙子。一个没有什么作为的野心家的派头。
“他在她旁边,感不到那种把他带往阿尔鲁夫人那边的全生命的酩酊,也感不到罗莎乃特让他起头遭遇的心乱如麻的快活。但是,好像当着一件反常的东西,弄不到手,他贪想弄到手,因为她高贵,因为她阔绰,因为她信教,便以为她情感雅致,和花边一样精细,皮上印着符箓,腐败之中还有羞耻”(页479)。福楼拜真了解男人对爱的追逐。就是追逐不同。越不能得到的越觉得她重要。
“于是,他看出是什么东西被骗了自己,他的官能的幻灭。他不因而少假装一些伟大的热烈;然而,要想感到热烈,他必须唤起罗莎乃特或者阿尔鲁夫人的意象。这种情感的瘦损给他的头脑留下完全的自由,他比往常更贪恋在上等社会弄到一个高位置。他有这样一个阶梯,少说也得利用利用”(页488)。福赖代芮克到底要把自己的生活瞎搞成什么样子才会最终满足。
“她向他说起她居住的地方。这是一所低房子,只有一层楼,带着一个花园,载满了老大的黄杨树,还有两条平行的栗子林道,一直通到山顶,站在山顶望见海。--我去坐在那儿,一条凳子上,我叫做福赖代芮克凳”(页543)。看起来要一切回到最初了,一下很多年都过去。福楼拜深深了解这爱情关系,失望、期待、厌恶、热狂,他把它们揉在一起投射出来了。我看得好累啊,这一切都那么真实(页547)。这一章太漂亮了。
六、仿写----语言探究“有一早晨,走出前室,他瞥见三层楼的楼梯中间,一个上楼的国民军的军帽。他到什么地方去?福赖代芮克等着。那个人总在上,头有点儿低;他举起了眼睛。这是阿尔鲁老爷。情形是明白的。他们同时涨红了脸,同样感觉难堪”(页414-5)。
这一段,看一个人上楼,自己也有经历过,但写成文字,确实没有这样鲜活和简洁的笔力。模仿,
“他站在四楼发愣,看见白墙上很多油漆点。一些上楼梯的声音。一个靠近扶栏的,苍白头发往上移动。他想知道这个人去哪。渐渐近了,看他的身型,是阿尔鲁老爷。”
通过模仿,对比来看,福楼拜这一段文字的处理,首先会交代清楚关键动作、位置、事物,而且不忘时间,在白描中有人物感情。我会有位置,但我的位置只是在四楼,白墙对面,这个位置并不明确,福楼拜的位置是前室以外,站在可以看见“三层楼的楼梯中间”的地方,这是位置的再确定,是关键位置。福楼拜的描写中,福赖代芮克先好奇这个人去哪儿,再间接描述这个人看不清面孔,似乎并不好奇他是谁(但他是谁又很关键),“福赖代芮克等着”,他显得闲散,并没有料到不期而至的难堪。“那个人总在上,头有点儿低;他举起了眼睛”这一句,总在上,说明他很慢,或者他有些老了,头有些低也是老了,气衰。福楼拜的观察和对于人物动作应该有的气质、细节,非常重视。看似简单的笔画,句号丛生的断句,蕴含很多。可能是删改之后完成了,但起码他最后呈现出一种张力、快捷、关键、不冗的样态。
甚至那一个“国民军的军帽”,都不是废的修饰。
我们看到的“现在”,是很多条件和因素构成的“现在”,但它仅仅呈现为“现在”,呈现为一种动作、情景,等等。写作的时候,如果是描写这种动作、情景的,应该把它们解刨开来。譬如这一段的动作、情景,此时福赖代芮克的心情是因为有了罗莎乃特而变得闲散,他刚刚如同布置新家,在几天前来到,并且夜夜在这里。福赖代芮克同时恋着阿尔鲁夫人,这使得他们的见面(和阿尔鲁老爷),会很难堪,阿尔鲁老爷是罗莎乃特之前的“保护人”。阿尔鲁老爷要来到这个四楼,价格低廉的住处,爬上来,依照他的年龄并不容易。条件和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是福楼拜呈现给我们的“现在”。如果说他的动作、语言有一种剧本化的感觉,也或许是因为他将众多条件,那些能够构成现在的条件,找到最关键的,最具有表现力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多余的话和过度衔接,他不会出现“看到白墙上很多油漆点”这样无聊的句子,这个句子不能表现罗莎乃特房间的样态,也不能表现福赖代芮克以及他和阿尔鲁老爷之间的关系,作为“现在”的呈现,在福楼拜看来,可能显得多余。
这种现在一定不是真实的现在,真实的现在,楼梯会有灰尘,会有其他住户,等等等等。一种描述,之所以是描述,就在于他没有画下所有,一种情感,之所以是情感,就在于它不是所有情感。点点永远在追求的,或者小说家、诗人在追求的,就是“我”和“我”理解、认识的这个事物或情感之间的距离,是否最近、最贴切、最通透了。在最初的设愿上,并不是将“我”和一切联系,只是将“我”和“我”理解的事物联系,之后,才能到达一切。如同福楼拜。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某一种现象发脾气、产生怨怼、喜悦、想要逃离,种种现在感,都是很多因素积累和串联才形成的结果,有一些我们不可以控制的,有一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但几乎全部,都可以被我们了解和阐释。如同“一法缘起,万法相应”,怎么缘起,呈什么象,后果哪里,小说家是在写这个。
七、其他笔记上卷一,张爱玲也有使用这种“他”的语气,但张爱玲的那本书读起来真费劲,觉得是提着线在走。福楼拜的“他”,很轻松。是因分行多的缘故,也因心理描写,让行动变得自然,而没有那样“驱使”的牵强。
翻译很文学味道,其中的断句,点断在语气处,更显得顿挫。不知道是福楼拜厉害还是李健吾的缘故,他居然用到了这个,“啊!我可怜的孩子!我得扔掉许多梦”(页128)。他居然用了“扔掉”和“许多梦”相连,太出其不意了。
如果他全部凭借他的语言、他观念对于语言的塑造,那就不一样了。《情感教育》还在塑造那些有趣的情节,譬如一个和福赖代芮克争夺财产的人女孩儿出现(页129)。这也好像是废名的《桥》,有一些情节,人世间共同关心的故事,在小林背后有一个,在史奶奶背后也有一个。这更美,一种语言,对于这世界所塑造出的观念的表达和这个世界离奇的人类现实,相互结合,好像是一种统一了?好像是一种完善?又或者是“诗性小说”应该有的样子?我不知道,后面再说吧。
小说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叙述和被叙述者的自由活动,这样较为奇怪和合理的画面。如同萨克雷说的木偶戏的开场一般。可能因为在《名利场》、《情感教育》中都是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机会找到第一人称叙述再读读看吧。
整个上卷,到了福赖代芮克居乡以后,又流畅又舒服,而且情节和缓有变,简直美丽。我是一句一句读出声音来的。这本书值得买下来藏在家里。
福楼拜写作之后是不是会删减很多文字。他的文章有一种古怪的清洁感。
干净的有些清冷了,宴会的描写也并不热闹(页220),可总觉得有种宇宙气势在这里。
一般来说,事情多是一个人的,上次周奇墨说“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就是这样的道理。福赖代芮克希望在党布罗斯先生家找到什么支持者,或者在离开后认为被侮辱,且“那些女人特别惹他生气。没有一个女人支持他,就是垂青一下子也不肯。他恨她们,因为他没有感动她们”(页318)。事情大多是一个人的事情,号召别人的同情、赞许,都是太愚蠢的行为,自己觉得对,就去做,就会有人来,没有人来也没有关系,就去做,做好,做满意。
福赖代芮克到底是愚蠢,和我一样把自己隐秘的事情告诉了朋友。到后来,发现受伤害的是那个隐秘故事中你情愿牺牲自己来保护的人(页323-6)。
有明确的阿尔鲁夫人爱福赖代芮克的感觉、描述在小说中吗?我为什么不能体会阿尔鲁夫人到底为什么爱福赖代芮克呢?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爱他的什么。和一个女人交往过密就会自然地使这个女人爱上这个不算坏的男人,是这样的逻辑吗?
可能是整本书最美好的地方了,福赖代芮克和玛丽在乡间,时时会和在一起,“他们事先定好他拜访的日子;好像偶然出来,她走在路口迎他”(页359)。很美。
整个中卷第六章的后半部分,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和顺滑。人物都在各自饱满的性格中,而故事的线条(政治运动、母亲与罗克)都没有断开,对话、事件安排(欧皆生病)合理,真的找不出一点儿不能喜欢它的原因。这部著作在这里,当然也在之前诸多语言、动作上,体现着它的辉煌。
和《红与黑》一样,在青年得到妇人后,妇人最会有的报应往往体现在她的儿子上,小儿子,多是病了,快要死了,妇人开始忏悔(页370)。若是中国妇人,作者会想到丢了夫家的、娘家的脸,在法国人,会想到伤害了自己的儿子,报应在了儿子身上。
中卷结束,感叹福楼拜写了一部伟大的小说,把几个人的心,洗了干净给我们放在了碟子里,端到桌布上。阅读这样的小说,会很精神,也会觉得就要读完了,不舍得。
书中很多关于政治运动的描述、讨论、争辩,一些政治派别,没有背景知识,也不感兴趣,就会少掉很多乐趣,譬如路内《花街往事》,背景换到民国或60年代,故事给人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了。一上街全是游行的人和路障。
人应该为自己想要的更快乐、更美、更高贵的生活,伤害别人、冷落别人吗?相似于福赖代芮克对待已有身孕的罗莎乃特那样(页474-6)?点点想,人追求更如何如何的生活,是像植物一样得到光、水和氧气一样自然,来自于一些人的“你因追求更如何如何的生活抛弃了某某是不道德的”这样的评论,其实来自于世间被各大陆分别开的文化、伦理、宗教、性别和诸多个人经历与当时情景,它们远远要比它们针对和评判的现象更复杂。点点认为福赖代芮克应该多多照顾有身孕的女人,她的故事多么可怜,十五岁,有一个糟糕的母亲。这是点点的看法,他在中国,在一个旧式大家庭,家族儒家伦理观念繁重,且愿意忍耐一些看起来还可以忍耐的,为那个女人的小孩。但其他地方的,地区的,或许会觉得那有什么关系,就离开罗莎乃特,既然没有什么情人关系在其中了,就分开吧。这是人类的想法,或者代入当事人的想法,其余的人、事物,对于此的想法,会很不同。现象当然重要,但那种对于现象的批评,尽管来自直觉,也和那现象一样,蕴含极深。
下卷七,这一章,以及上一章都有中国人的味道,福楼拜想达到一种圆融,和好的境地。最终归于平静的面貌,在他看来应该如此做结尾。当然,这可以是一切结尾之中的一种,也或许阿尔鲁太太在福赖代芮克平静下来之前就是死掉了,也可能福赖代芮克和女元帅结婚。也可能戴楼芮耶一直在劳让没有在来过巴黎。如此种种。福楼拜尽管看得明明白白,对于人情、人性、各种性格,仍提供给我们和解的可能。再者,革命轰轰烈烈也终于能朋友对谈相忆,那些旧友。福楼拜这样的结尾,是一本书漂亮的封底,初恋在船上,好友福楼芮耶。最后在马车上离去,留下白发。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