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2-09 01:59:44  热度: 252℃ 

点击全文阅读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是一本由贾森·弗里德(Jason Fried)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D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50.70元,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一):不适合大多数人的鸡汤

书内容写的是一个公司如何轻松的工作种种,像控制上班时间,完成任务的内容和时间,在小公司老板有意识控制自己规模,保存现有客户,最理想的情况下也许适用。但上班族大多是接受公司的文化,没有能力去改变公司,也许以后创立自己公司,从第一天起建立公司文化的话,这本书可以参考。但作者软件公司能长时间盈利,很难复制。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二):评《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

这是一本彻底反常识的书,别人越是推荐做什么怎么做,他们就越是反着来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毛病,逆向思维毕竟也是一种很好很有用的思维模式,但是要放在具体的场景里边看

还有,只是一味的say not xxx,是容易的。但是整体的全局逻辑是什么?把这本书的所有not能组织成一套什么样的手册或者行事准则呢?你会发现只是一堆散落在那里的not,而且这些not是否适合你,是否有普适性,你并不知道

所以,读这样的书,更要谨慎。可以去实践,但是千万别照搬。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三):可借鉴但不可照搬

一、关于本书

1、国情、服务对象、行业环境等都可能导致书中的很多观点不可行【正如本书最糟实践所说】,但很多方法值得借鉴。

2、书中观点首先需要公司创始人有非世俗公司价值观

二、关于工作时间

1、固定时间不受打扰工作

2、固定时间进行工作交流

3、固定时间解答他人问题

4、删除不必要做的事最节约实践(例如需返工的工作,但这需要能力)

5、会议都须有准备有议程【提前传阅相关文件】(头脑风暴会议除外)

6、先设计后开发,先文档后开会(别做膝跳反射)

三、关于人才

1、人才是自己公司平台培养出来的

2、试用最重要

3、高出同类公司10%的薪酬【前提是公司的市场业务能力好或产品真有核心竞争力】

四、其他

1、务实目标踏实干

2、订短计划拥抱变化

3、利润才是硬道理

4、工作中交流非常重要,当面对话比远程视频更高效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四):别成天想着改变世界了

这书乍一看有些疯狂。我翻开第一节,就感觉与我平时工作遇到的完全不同。我的同事每天都"忙疯了",周五晚上看个"姐姐"也要背着电脑来(大多数时候不能来),间或不停的回复邮件和微信消息,时不时还要闪去安静处打个call。时间是碎片化的,冷静是不存在的。你敢不讨好客户,合伙人第一个夺名call要看看你是死是活。 不设目标?不开电话会?不分享calendar?每周只工作40个小时?想都没想过。没活干的时候更焦虑。 我也曾经是那种上班时候没法完成工作的,因为收入不平等而愤愤不平的,曾因为对客户问题随叫随到而受到表扬的。结果这本书说,这些通通不对。要创立和维持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公司并不需要星晨日旦的工作狂,也不需要改变世界,做好一个小目标,能用好一天的八小时就已经很厉害了。我一边看一边想这本书说的公司这么做多久了啊,还存在吗?别跟我们讲经,自己已经往生了。亚马逊搜了下,原来18年就有了。同一系列的前一本书是13年出的!那看起来还是真有这个市场。可怎么我身边就很难见到一个实例呢。 大概我们在报纸上杂志只能看到大企业大梦想大人物吧。小公司在我们这里更多意味着不正规,话大饼,不靠谱。像作者公司这样子小而美,松散治理,小富即安的,好像除了日本的一些个性传承所谓匠人之店,还真不多见。但其实这好像挺符合去中心化和远程工作的潮流的,也非常符合一种东方哲学,本分,专注,沉淀的做好一件事。作者说,不幸来自攀比,放下改变世界的野心,你就能活在当下拥有平静的幸福感。 但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呢?如果暂时打造不了公司,也没能成为老板,那作为个人该怎么办呢?打造一个能尽力发挥优势的自己,但这个自己是什么呢,这好像又回到一个古老的教化,认识你自己。另外就是硬技能和判断力的培养。 这本书很薄,一下午就可以看完,写的东西也非常浅显易懂。难能可贵的是坚持做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哪怕不是主流认为的成功。在一个浮躁而焦虑的环境里,这种不同的声音难能可贵。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五):拼命工作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不是吗?

2021年第一次读重来系列(1-3),对自己的观念有比较大的冲击,作为一个想追求美好生活的每天加班的打工人来说,我想去这样的公司工作,或者想去创立一家这样的企业。

重来3我读完有以下几点收获,欢迎各位指点。

1、将公司作为产品来打磨,既然是产品就要考虑用户的体验,而员工和客户就是用户,员工还是种子用户,如果种子用户都不开心,如果提出更好的建议。

2、作为公司,要提倡高效,那高效怎么解释呢?

个人觉得,应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每天的工作时间有限,用利用有限的时间专注于值得的事情上(我本人20年最大的感触就是专注时间太少,时间碎片化非常严重,加班是为了晚上安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上),如何专注呢,少开无价值的会议;尽量不要打扰其他同事,相互给彼此专注的时间(图书馆的感觉);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缓一下(天大的事情基本没有)。当然目前国内现在都是各种会议,各种拉群沟通,我们要以自己的角色做一些改变,或者强制自己安排一个空余的时间段;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举个栗子,一周做一件事,做到100%(完美),还是做3件事情,做到80%(完成),很少有一件事情是重大事件影响非常深远。

3、做到更信任默契,同事间的还有上下级。信任也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同人之间都有一个信任银行,双方每做一次事情,就是在不停的往里面充钱或者取钱,刚刚开始时候都是50%的信任,充钱越多,越默契,配合的越好,取钱越多,信任度越低,配合度可想而知。很多打工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老板或上级答应的没有兑现,承诺的每次不兑现,每次都在降低信任度,信任度越低,员工稳定性越差,团队还怎么凝聚呢?

4、最后一点,冷静,我觉得这个是《重来》这本书作者公司,一直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所有的事情,都要冷静的去思考再去做,作者公司所有的管理机制等都是为了冷静。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收获,欢迎交流。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六):Stay calm, stay cool.

每周只许工作40小时,从5-9月,每周只工作4天,32小时,不许加班;

公司运转20年,从未设置过KPI;

同等级同工同酬;

要求利用整段时间完成工作,不群聊,不鼓励实时回复内部邮件和信息;

打造图书馆般的办公环境;

每个团队成员仅3人;

员工度假时要彻底失联,删除公司app;

鼓励员工发展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费用公司报销;

把员工当朋友,不忽悠、不压榨……

这么特立独行的公司若生长在恶性竞争的土壤上,不知能存活多久?

尽管难以复制,但优秀企业家blingbling的智慧与思想很让人欣赏,并值得推广。

摘录:

生命远不只是连轴转和忙到极限,人类的体验远比这辽阔、丰富得多。

“攀比之心一起,快乐便荡然无存。”(马克吐温)

我们不跟别人比。别人在做什么,跟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我们选择做什么,都没有半点关系。

让我们直面真相吧:目标是个虚假的东西。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设定而设定的。这些编造出来的数字滋生出不必要的压力,直到人们实现它或放弃它为止。等到这两种情况出现,你又会编造一个新数字,然后再次扛起压力。在这种季度性的求胜竞赛中,没有停下来喘息的余地。

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是保持冷静的必要条件。

企业企图替代你可能已经拥有了的家庭,不过是又一个花招而已,目的是把公司的需要置于你真正家庭的需要之前。这招太恶心了。

当公司讨论“烧钱率”的时候,被烧掉的东西有两种:金钱和人才。前者终有用完的一日,而后者的热情也有耗尽的一天。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七):放下野心,守卫时间

重来3,都已经是3了,1和2我还没看过,但3的收获,已经足够让我有兴趣把1和2都找来看。

收获,不是指获得了新的观点或者方法,而是让我屏退所有妄念,更坚定了那些朴素而简单的道理。如前言中所说,书中所提到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如此接近常识,但在实践中,似乎又与大多数企业组织的文化背道而驰。

大家都知道应该这么做,但大家都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因为这些属于做起来很简单,做到却很难的事。如同减肥,少吃就可以,做到少吃很难。

书有四章,其实核心主题只有一个,如何从无谓的忙碌中跳脱出来,既要工作,又要生活,而且舒服,不束缚的生活。

我总结是两点:

1.调整好心态

小而美,不追求那些宏大的目标,更大的,最大的市场份额。成本可控制,产品能盈利即可。

不盯着目标,而盯着产品,干出最漂亮的活,深深满足。

把打败竞争对手,变成打败过时的创意。

从和别人攀比,变成和自己攀比。

不追求每件事都完美,因为这不可能做到,而且浪费时间,只需要挑选关键环节,把时间投注在这里。其他地方还不错,或者不怎么样,都没有关系。

全部精力,100%,只做成了一件事。把精力分成5份,用某件事做成了80%,这样就做成了5件事。

2.捍卫时间,向时间要效率

保卫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保证有大块的时间工作,思考,并且在这段时间,注意力集中。

4个小时,最有效的方式是4×60,而不是4×15×4,一样的时间,切成碎片,效率差很多。

不要企图排满所有时间,那是机器的工作方式,机器要求高产,而人要求高效。

利用有限的时间,先得选择不做的事和必须要做的事。

不要一味告诉自己要努力,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总有人比你还努力,比你还渴望成功,而成功的条件是天赋、运气、合作、善于推销,会讲故事,注意大局与细节,抓住机会。

不牺牲睡眠时间,好好休息,连续的睡眠剥夺,会让人智力下降,损害创新能力。

害怕错过有用消息,这叫错失良机综合征,不停分心注意邮件,看群聊消息,怕消息的传送带经过的时候,自己没来得及跳上去,发表一下意见,其实错过了又如何?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八):如何跳出忙碌的怪圈?

1. 超长的工作时间、过度的忙碌及缺乏睡眠是愚蠢的标志,这意味着你要么没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要么你没有把时间花费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2. 关键想法或突破性的创意,创新、进步、影响力,这些都不是苦干蛮干的结果,需要休息和冷静的思考。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是保持冷静的必要条件。

3. 时间和注意力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花费它们的时候要整块使用,并且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4. 做一个高效的人,不要为了让自己保持忙碌或拥有高产的感觉就用工作把时间填满,把时间留给工作之外的事情,留给休闲放松,留给家人和朋友,或者留出时间什么也不干。

5.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不要经常检查电子邮件、聊天工具或即时短信,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不受打扰的时段。如果对方没有立即回复你,等等就是了。

6. 要想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得用心经营。唯有当你坦诚地面对关系的真实现状,你的努力才会见效。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假装你们之间的别扭感不重要,假装工作上的事都是“对事不对人”。

7. 我们努力做到走出去问,而不是坐在门内干等。当然,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这样的,在你做好准备、愿意面对答案并采取行动之前,是不应该开口提问的。但是,问得足够频繁,足以让我们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能知道公司里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

8. “为什么每个人干的活儿都很多,却没有一样完成的呢?”导致这个问题的常见原因,就是老板无意识地分散了员工的注意力。组织的领导者不能总是向员工乱抛想法,做到这一点需极强的自制力。那些想法犹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子,若抛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话,池塘就变成烂泥坑了。

9. 请尊重你从没做过的事。提醒自己,他人的工作没有那么简单。不花力气极少能获得成果。如果你有经验,也有行动力,那么困难的任务也有可能显得挺简单,可你绝对不要忘记,“之前没做过”并不会让一件事变得容易,相反,这往往会令事情变得更困难。

10. 牺牲睡眠,把时间拿来工作,这是个不合算的交易。你不仅会感到精疲力竭,脑袋瓜子还会变蠢。事情总是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长时间加班的人只是为了熬而熬着。我们都是习惯的动物,一旦这种事变成习惯,要打破可是很费劲的,就算不需要彻底的干预辅导,至少也得要努力康复吧。所以要小心,不要跨出第一步!长远来看,工作不比睡眠更重要。极少有事需要你熬到一天的第12或15个小时。对熬通宵该亮红灯,不是绿灯。如果有人要求你这样做,挡回去。几乎所有事情都能等到第二天早上。

11. 真正的福利是:帮助大家放下工作,去过更健康、更有趣的生活。在这样的福利中,员工和公司都会受益,因为公司得到了更健康、更有趣、得到了充分休息的员工。

12. 我们把“必须做”的和“做了也挺好”的工作区分开来,把“没有必要做”的剔除出去。

13. 想要完成更多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干点。说“不”是收回时间的唯一方式。别给自己排上12件任务,然后把它们的次序摆弄来摆弄去,企图找到一个效率最高的排列组合;你也用不着设定计时器,闹铃一响就赶紧换下一件事做。把12件事删掉7件,你就有时间做余下的5件了。这不叫时间管理,这叫任务精简。其他的一切秘诀都是忽悠人的。说“不”很艰难,但它带来冷静;说“是”很简单,却引发忙乱。知道自己该对什么说“不”,胜过知道该对什么说“是”。你要明白“不”的价值。

14. 承诺就像债务一样,会堆积起来,还会产生利息。拖延的时间越长,代价就越大,后悔的感觉也越强烈。等到真正动手去做时,你就会意识到,“好的”两个字是多么昂贵啊。说一句“好的,以后做”比什么都容易。你可以没完没了地许下一堆承诺,直到你把未来的一切精力都搭进去为止。承诺说起来容易,好似也不需要代价,而真正的工作既艰难又昂贵。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不是会立即做完吗?而不是答应人家“以后做”。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九):摘录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目标不是把时间表塞得越满越好,而是找出更多的时间,留给工作之外的其他事

1 减少浪费

- -工作时间可能被低效的会议、线上聊天、同事闲聊、无意识看手机...窃取了;生活时间被短视频占用;

2 按复杂度和优先级安排工作

- -需要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把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挑选出来

- -分清复杂度,复杂的大块时间、状态好的时候做,简单的零碎时间、状态差的时候做

- -时间和注意力最好大笔大笔花出去,把大块时间用在高价值、缜密的工作上

3 分清哪些追求完美,哪些追求完成

- -如果你投入精力把一件事做到了100%,那么你相当于用100%的精力做了一件事,如果你把精力分成5份,用20%的精力把某件事做到80%,这样一来就做了5件事

- -分清哪些事需要追求卓越,哪些事做到还不错

4 不要填满时间表

- -不要为了追求忙碌,一昧的将时间表填满,这样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安排一些break,让自己放松和调整状态

5 不要延长工作时间

- -把比别人更努力的念头从脑中清除,这是在进行疲劳战,效果差,且会使心理不平衡

- -别把职业道德跟超长的工作时间画等号

- -有时遇上紧急的事,确实得多花点时间,但这种情况问题不大,因为这样的疲惫是暂时的,不是持续的,且容易恢复;疲约持久,越难恢复

6 保持足够的睡眠

- -睡眠不足的人,不止脑子不灵光,缺乏创意,耐心、同理心、容忍度也会变差,会让精英变差混球

职场

1 同事关系

- -同事之间本质是协作者,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出色的完成任务

- -不必追求亲密的同事关系,也不必因为工作上的争执而心存芥蒂

2 职业道德

- -尊重顾客,尊重同事

- -不浪费时间,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 -说到做到

- -不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3 企业文化

- -公司不是家庭:高管说公司就像一个欢乐的大家庭时,请当心,这更可能是:公司需要你单向的牺牲。最优秀的企业不是家庭,而是家庭的同盟者,它们提供健康的、能让人有成就感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在合理的时间关上电脑

- -工作狂是一种传染病;面对工作狂,保持冷静和镇定

- -福利:办公室有游戏机、健康零食、健身房、午餐由名厨掌勺...可这里面有心机:你不能离开办公室,这些花里胡哨的福利模糊了工作和玩乐的界限,最后只剩下工作

产品:

1 大多数截止时间简直能逼死人,项目需求不断膨胀,可那个不现实的日期却岿然不动

2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产品怎么样,那就得把它发布出去。你可以调研,可以数据分析,可以在内部讨论,但是调研是局部的,有些问题无法获取数据,内部讨论也只是个人之见。在寻找准确答案的过程中,只能找到焦虑、恐惧、犹豫不决。

3 人们不喜欢改变,这句话不一定对。对于想要的变化,人们接受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不喜欢的是被迫改变。对很多客户来说,当舒适、一致性和熟悉的感觉排在价值榜单的前几位时,更好其实并不重要。所以现在互联网的产品都是按版本发布,用户可以选择是否更新

4 清楚的看到哪些事需要追求卓越,哪些事做到还不错就够了

5 随着项目周期的进行,项目内容需要逐渐聚焦。如果有新想法,请在之后再做。

其他

1 如果可以不再想着改变时间,那么就卸下了承重的担子,因为很有可能的是,你改变不了世界。

2 不惜任何代价的追求成长,这种不健康的执念促使人们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把自己压迫的疲惫不堪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读后感(十):一些只言片语

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会集中工作六周,接下来的两周我们就脱离开固定的时间表,“自由散漫”地工作,给自己减减压。

作者(也就是老板)认为, Basecamp 是一家“冷静的”公司。或者放在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叫慢公司?他们的一个迭代长达六周,迭代与迭代之间还有缓冲时间。缓冲是有道理的。没有人能在上一个迭代做完的瞬间,不需要任何思考、回顾和反省,无缝地设计好下一个迭代和目标。

“那也许我们可以在并行开发三个版本的同时,回顾两个版本之前的效果,与此同时设计下面三个版本的 feature”?也行吧,很多企业都这么做,看起来很快的样子。但回头想想,与单线相比,发现问题和掉头的速度谁快谁慢可能也说不准。把自己搞得太累,用于思考的精力又少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告诉别人我们不设目标的时候,他们会作何反应。一个目标都没有——没有顾客数量目标, 没有销售目标,没有客户保留率目标,没有营收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利润目标(但公司要盈利)。

Basecamp 认为不设立目标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目标的数字可能实际上大家并不关心,只是假装在为之奋斗,这让作者感觉虚伪;第二是为了实现那个目标,就不得不背负过大的压力,以至于必须在企业文化上做出改变和妥协。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解决的方案可能是从 KPI 转移到 OKR,或者是避免把名义上的 OKR 搞成披着羊皮的 KPI。对于 Basecamp 来说就简单了:我没目标。

果然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在Basecamp我们从不做宏伟的计划——公司不做,产品也不做。我们没有5年计划,没有3年计划,没有1年计划——啥都没有。

不但没目标,还没计划。其实作者所说的没有计划,并不是真的没有计划,他的意思是不要人为设定障碍来阻挠短期调整。事实上,他们每 6 周会制订下一个 6 周计划,他们相信决策所需要的最关键信息是在执行时获得的,任何东西都是离得越远越模糊。

我也不相信精明的作者对自己的公司真的没有任何远景计划,他想强调的只是不要用这些计划来阻碍变化。

你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好比从芝加哥飞到伦敦。可为什么在飞机上的时间显得比办公室里长呢? 那是因为在飞行途中没人打扰你,时间是连续的。你感觉这段时间很长,因为它确实很长!

不被打扰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程序员的工作。我自己现在的时间也是越来越碎,导致很难集中精神做一件相对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反思一下。

最累的工作是切换大脑堆栈。越是不被打断和干扰,我就越不需要通过摸鱼来休息。一个不被打断的八小时,真的是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

高产指的是把时间全部占上——把时间表填到不能更满,然后尽你所能,做得越多越好。而高效指的是找出更多未被侵占的时间,留给工作之外的其他事——留给休闲放松,留给家人和朋友,或者留出时间,什么也不干。

要高效,因为高产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高效才能持续和提升。但很多人即使做到高效,也无法得到更多时间,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社会加速批判相关理论会分析这一类现象:人类为什么总是不由自主要给自己加活。

太多人再也无法在上班时完成工作。 ...... 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睡得越来越晚,并不是因为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而是因为他们再也没法在上班时完成工作!

太亲切了,硅谷的生活简直跟国内一毛一样。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即时回复的期待都是毫无道理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实时沟通工具侵入日常工作——尤其是即时信息系统和群聊工具——对即时回复的期待已经成了常态。 这不是进步。

我一直认为邮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它的异步性和形式性天然地使发信人不会期待对方秒回,也使回信人不会有必须秒回的压力,周期性检查即可,能更加不受打扰地工作,并且有时间酝酿一下,回复质量更高,也能减少无效信息和情绪化。

群聊工具则是另一种工作模式,它也是重要的,但不应该完全替代邮件的地位。就像面聊也是必须的,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要面对面。

敏捷开发/scrum 的实践者早已说明过这个事实:沟通绝对不是越频繁越好。他们通过设限的流程和不断修改迭代,希望达成团队一致公认的、短期内最优的沟通量:不多,也不少。

但现在沟通工具的发展正在逼迫所有人走极端,而极端绝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形态,也不是情侣或家人沟通最好的方式,远远不是。这也是技术的发展没有带来效率的提升和幸福感增加的又一例子。

如果每个决定都必须达成共识才行,那你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折磨,还会引起代价巨大的附带损害。达成共识的代价太大了,可不能没完没了。 如果你召集一场会议,前提是唯有达成共识才能通过决策, 那你无异于陷入了一场拉锯战。谁坚持辩论的时间最长,谁的胜算就最大。这太蠢了。 管事的人必须做出最终决断,即便其他人更喜欢另一个方 案。好决策需要的不是共识,而是承诺。

我不同意的话,如果做了,就背叛了我的内心;如果不做,你就必须说服我,这将花费巨大的代价。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作者在这里提出的建议是,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承诺,不追求共识。当激烈的争辩后发现共识无法达成时,应该有人负这个责,拍这个版。然后,为什么做这样的决策,必须向每一个人解释清楚。

自从1999年我们创立这家公司的第一个月开始,我们就是盈 利的。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盈利。

说了这么多,盈利是硬道理。我猜,从《重来1》开始,很多人都觉得作者站着说话不腰疼。没错,人家有盈利,就是站着说话,怎么地吧。有盈利就不用焦虑,不用压力山大,不用跑超级快,有足够的机会喘口气,停下来思考,甚至有时间写这本书。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