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觉醒》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1-02-09 02:10:48  热度: 335℃ 

点击全文阅读

《觉醒》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觉醒》读后感(一):站在尘埃中,窥探人性

很多年前上学住校时,同寝室有个非常早熟的女生,特别喜欢看那种我们那个年纪其实看不太懂的文学作品。我第一次真正知道梁晓声这个名字,也是从她给我讲她看过的一篇小说《苦恋》开始的。在这里,早熟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在我的同学给我讲完这个小说后,我真心佩服她对于情感的理解和对这部作品的推崇。当时还很开心地知道了这篇小说的作者——梁晓声。

梁晓声的创作风格,基本上被归纳为——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还看过一篇对于梁晓声的采访报告,当时他留在杂志文章中的照片非常的不苟言笑,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地印象。

与梁晓声作品齐名的,还有他丰富的从业经历。梁晓声的职业路径不仅存在于文学领域,他还曾经担任过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后来还担任了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他的职业轨迹来看,梁晓声不是一个给自己设限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才更有烟火的味道,换句话说,才更加深入人心,因为他是站在尘埃中,窥探人性的那个人。

塞林格曾说过:“作家要藏在作品背后”,梁晓声总是看起来不苟言笑的表情,似乎也是将这个论调妆点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地拥有热血未冷的大局观,似乎他的双脚埋没在尘埃深处,但他的精神与文学素养,却将这尘埃变成了养料,佐以文字,使人洞明。

我很喜欢他作品中对于人性及人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隐秘地热情,就像中国古诗词里展现地那种隐秘一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的文字总能带人进入一种精神境界升华的境地,也总是能在他的文字中看到一个“护花人”低调的感情。

近期读完《觉醒》这本书,像是看到了不经意间终于被命运拖着融进生活的自己,在书中被塑造成各种模样。比如陶姮、丽丽、陶娟等等一干人等。在命运、生活和现实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梁晓声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多角度的切入系统,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无论是人性、经历、处世哲学等等方面,都能在阅读中发现自己。

好像一个哈哈镜,无论在他人眼中怎么变形,自己的真实模样只有自己最清楚。

《觉醒》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值得大家看的一部小说

这是一部发生在一个特定年代事情,从而引发多年后主人公陶姮和丈夫回国后经历的一系列的故事,从而慢慢走向觉醒。

故事是从“文革”时代开始的,陶姮一家因为是“黑线人物”,不断的移劳改地,见惯了种种凌辱和人间种种悲惨又无情的事,还好她有机会上学,且学习也很好。本来生活这样也凑合的过下去,但由于一次把梦境当成现实的事情,让她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那是一个在那个特定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13岁女孩陶姮就被“天谴”两字就折磨着。

直到她48岁那年,自己确诊得了癌症,她又想到了“天谴”两字,这两个字迫使她在有限的生命里回国去化解埋藏在心里几十年的悔恨。

回国后陶姮夫妇经历的一系列事情,又讲述了中国进步到了另一个不同的社会,国情,以及一个些基层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还有些必要的人情事情,还有本书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王福至,他虽然是个农民,但他的某些道理还是让陶姮夫妇刮目相看的。王福至的小姨子丽丽也是一个比较会“做人”的姑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来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领导聊得高高兴兴的。别看这姑娘这样,在工作上也算是上把好手,嘴皮也非常好用,陶姮夫妇回国想对她几十年犯得那个错误赎罪,却让一个小地方派出所的所长说成是影响中9美关系的政策事情,这让陶姮夫妇十分不满,所长解释后夫妇俩心里还是很不舒服,是丽丽的说辞让陶姮夫妇听了她的话感觉到很正确,从而让心里的不满变成了觉得有道理,舒舒服服的就接受了。

最后在见自己陶老师的时候,却不想自己想像的一样,如同“被探视”和“被接见”似的,在一切官方活动后(拍照,发言等),陶姮才有机会和自己的陶老师聊聊天,说说隐藏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话,被质疑、被误解、被嘲讽,直至最后一刻,陶老师对她的劝慰,使笼罩在心头多年的阴霾一扫而光,觉醒之光开始闪现,为她以后的生活注入勇气和力量。

最后,她的癌症是被美国医院误诊了......所有的阴霾都不见了。

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尤其是陶姮回国后住在王福至家发生的故事,很现实,人物刻画的非常丰满而紧实。是一部具有社会思考和哲学意味的小说佳作。如果这篇小说拍成影视剧应该也会非常好看。

《觉醒》读后感(三):《觉醒》:伪记忆也好,真记忆也罢,通过陶姮告诉这个世界要善良

《觉醒》作者梁晓声,这本书,跨度比较大,从陶姮小的时候开始,到她的中年,讲述的是这期间发送的一些事情,在她的记忆里,一直挥散不去。

文章一开始的部分讲述的是陶姮和她的外国老公沃克,一起送国外回来遭遇件不幸的事情,被罚款1000元,这件事情既是整个故事的引子,又巧妙地将王福至牵连进来。

在来之前,陶姮对老公沃克的感情非常好,所以她也相信他没有做对不起她的事情。

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糟糕,但是又不愿意去低头认错,他们将错就错地住在了王福至的家里,然而通过他的小姨子丽丽,认识了很多人和事。

陶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没有说几句话的丽丽能够把她这个姐姐放在心上。

陶姮回到故乡就是想向当年曾经亏欠的陶老师说一声道歉,然而,这一切的想法实在是太简单又很复杂,因为村民们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甚至忘记了当年是如何为难陶姮的父母的事情。

然而事情过去这么久,而且陶姮也意识到自己的什么即将枯萎,而陶老师却在精神病院里住了那么长的时间,这一切的罪过可以都是那些时日造成的后果,于谁都是不愿意承担后果的。

当陶姮去探望陶老师的时候,陶老师表现得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诉说自己的苦衷,自己的女儿,就是一个巨婴,将自己的钱全部搜刮去,外加养老院的费用也不能够承受,所以才迫不得已住进来。

然而就当陶姮想向陶老师道歉的时候,他告诉她,曾经的一切都是伪记忆。

其实这就像陶姮当年自己的思想是一样的,经常梦见自己把钱交给了老师,然而实际上没有给,而现在一直困扰着她的天谴,或许只是 一场伪记忆。

这可能是唯一能够说服自己的心里话。

陶姮平安回到美国之后,发现自己的病例是别人的,也就说她根本没有患上癌症,这一切都只是一场误会,猛然间,我觉得这个世界原谅了所以善良的人。

外加陶姮给陶娟寄去的钱盖了大房子,还看到陶老师温馨的笑容,曾经脸上的青斑也渐渐消失,这仿佛就是暗指人们内心的仇恨最终化去。

人们在相遇的时候,就是一次机缘,能够如此相互敬仰,才是人生最大的欣慰。

《觉醒》读后感(四):人生起起落落.

时隔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再读梁晓声先生的小说总让我有一种沉痛的悲凉

作家梁晓声通过这本书阐述了关于时代的反思,也演绎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狡猾宽容与宽恕呈现历史和人性的多样化

书的扉页当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即使在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出明亮的光辉。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秘密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忏悔,有时候也是一种重生在对于丈夫沃克的谈话中女主特别谈到了忏悔。这与他心里埋藏的一件事情有着永久的联系。当然在女主发现自己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其实有两个选项第一个,他可以选择永远逃避下去,但他在检查出癌症之后,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在梁晓声先生的很多小说当中,其实关于女性的形象,他描述的比较多。比如有那些高唱理想豪情的女知青们在特殊的年代中,以表面的严肃庄重掩饰着内心的自己有何模仿中写道的美丽善良,却只因为长得标致而被限制穿着打扮的山野少女啊,还有在小说当中,一人,一人中经营酒吧的老板娘写的这些故事.

那么在这段故事当中比起故事情节到本上,我更愿意看到作者,在关于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于不同的人周围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感触和看法,在这个女性心中35年前的往事,虽然我们会以为自己忘掉了也以为自己,只要离开了就会当作没有发生过,但其实任何一个环境下成长的东西,或者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都会给到我们一些启发,或者说在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存在的东西,他会在我们身上一直存在着。关键是我们选择相信恶还是单人,对人的爱心是应该是高于一切的而觉醒,也是通过这个夫妇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现实的情况,对人的价值作了多视角的审视和不懈的探究。如果我们人内心深处都会多一份真善美,每个人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我会增加一场这边是带给我的喜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去原谅自己那又如何去敢展示别人

这本书通过一些啼笑皆非的充满温情的小故事,小片段给作者一一种温暖的情怀。这是我喜欢梁晓声先生书的原因。另外,书屋的扉页后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起起落落坎坎坷坷匆匆忙忙,最后我们都会在故乡深处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而那段掩于岁月深处的童年一个少女无心犯下的过错便是我们对人性最深的秘密.那些都不会过去,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他.

《觉醒》读后感(五):觉醒

《觉醒》是一本非常好看易读懂的小说。从在美国任教的教授,回到曾经的文革时代,跨越了历史的长河。

觉醒之一——也是我们描述的最主要的觉醒,当年文革期间,只是一名稚嫩的学生的主人公,做了一件对不起陶老师的事。很多年以后,她已经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但是在被医生告知患了癌症之后,也许她又回忆起了自己年少时候,曾经犯过的错误,心里还是过不去这道坎,所以想要回到曾经下乡的村子里面,希望找到陶老师的家人,以合理的补偿方式,来成就自我的觉醒。

觉醒之二——农民出生的王福至,在警花妻妹的帮助下,虽日日没有上班做正事,但是自己左右逢源,每天抱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信念,帮人处理大大小小的难事,凭借自己的信条,慢慢的在村子里也有了名气和影响力。也许,王福至到最后,也会达到一种自我觉醒的目的。

觉醒之三——竟是陶老师的女儿的觉醒,起初,她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角色,期望已在美国当教授的女主人公,为陶娟自己潦倒的一生负责,希望她能够因着对自己父亲的愧疚,便无限制的对自己进行补偿,甚至可以卖掉陶教授他们在美国的住房,来偿还陶教授儿时犯下的错。但是,这样的贪得无厌只是增加了别人对其的反感,所有的矛盾一触即发,大家剑拔弩张了。还好在所长的调和下,政府的指导下,所长所送给她的《弟子规》的警示下,亲友邻居的劝告下,陶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不再为难陶教授两夫妻,转而提合理的要求,只要修缮了家里居住的房屋,便为和解了。这个时候,好吃懒做,希望别人出力,自己享受的陶娟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觉醒。

觉醒之四——陶老师自己的觉醒。陶老师早已经不再憎恨陶教授了,陶老师也清楚的明白自己进入疯人院的原因,只是想躲避自己女儿的无止境的吸血。所以,陶老师自己意识到了这种现状之后,便从女儿家转入到了疯人院,实现了自己的觉醒。

《觉醒》的故事主线是十分简单而明了的,但是很有趣的是,已经是美国公民的陶教授和美国丈夫沃克,一起回到中国的小村子,听到农民王福至对于生活本质的见地,对于热爱生活的不同方式,我想作者是借用了王福至这个朴实的新农民形象,道出了中国的改变,也由王福至们,他的妻妹,带着美国公民撇了一眼中国基层的警察生活,刻画入骨,包含了后面陶教授夫妻竟然收到了各层政府人员的关照,好像这次回乡,变成了政治任务,尤其是去疯人院看望陶老师的时候,那些欢迎,那些记者,像极了我们典型的各种宣传片。

《觉醒》读后感(六):一个特殊时代的故事

2019年8月,梁晓声先生凭借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位与共和国同年,从事文学创作40余年优秀作家,能获得中国具有最高殊荣的文学奖项。作为他的读者可说万分欣喜.而此后梁晓声先生并没停止他的写作步伐,接连有好几部作品问世,而我手上的这部《觉醒》是我看过的比较喜欢的作品,所有今天我就在次说道说道。

在《觉醒》中梁晓声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陶姮跟随他的洋丈夫(沃克)回到他华北农村(老家)的见闻。而在期间与当地人所遭遇的纠葛,所引出的一幕幕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而在其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梁晓声对人性深切的窥探,呈现出人性的多义。。在书中作者对城乡居民生活百态的描写从满了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对某个时点深刻的反思。

那接下我就说说书中有代表的物女主陶姮。

陶姮文革时期跟随被打入“另册”的父母,来到了母亲的原籍风雷村(仁尚村),对于那个时代的总总,未经历过的人,很难有深刻的体会,从我看过几本关于描写那个时代书籍中(季羡林《牛棚杂记》冯骥才《一百个人十年》《无路可逃》)中你能感觉出的是人性中被放大百倍千倍的恶与疯狂。还好大人之间这些,并没完全影响到孩子,陶姮在学校与同学之间还是相比整个社会还是比较平静。但这并不能消除她对大人世界的敌意,尤其是批斗过她父母和在她成绩上处处刁难他的陶老师,在一次交学费时,她竟然把梦中交学费的事情当成了现实,当她发现这一错误时,已经无法回头,因为说出真相就意味着自己会身败名裂。出于自保的本能,她只能把谎言说到底,而陶老师从一个老师变成一个贪污犯。此后这段往事并没有随着岁月湮没在她的记忆里,而是随着时间慢慢变成了他心中的负担,婚后女儿的夭折,被医生诊断出绝症是她都归咎于那件事所带来的天谴,于是她踏上了赎罪之路。(中间精彩的故事略过)当陶姮在次遇见陶老师当陶老师却告诉陶姮这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错误,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也许陶老师是真的不记得此事,但我倾向于为他为当年对陶姮家庭所犯的错赎罪。)当陶姮与陶老师拥抱在一起对对方说出那句“对不起”时。我能感觉到双方都受良心上的责难,而那句对不起,让两人都得到了解脱。

《觉醒》读后感(七):自我救赎之路

《觉醒》,作者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重生》等。最初知道并熟知梁晓声,是他的最重要的文学身份--知青作家。三十多年前,知青文学曾经造就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当年他所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已经成为了知青文学的经典作品。

而本书却是深入人生,心灵在知死向生之时,叩问生命,感知心灵深处的不安,踏上自我救赎之路,同时在路上的芸芸众生相一一粉墨登场。

美籍华人陶姮得知身患胃癌,其生命仅剩半年的情况下,作为知识分子的她,决定回国来救赎还愿。经历过中国文革中那个特殊年代的陶姮,因自己犯的无心小错误而酿成了陶老师一家的悲剧,让自己一直无法释怀。带着愧疚,和她的丈夫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这期间的一系列经历,以一个不在国内多年的外来人的视觉,见证中国式各种关系中问题的处理。稍显夸张的故事人物描述,和深刻的人性剖析,对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展示。

一踏上故乡,沃克就被套路为“耍流氓”拘留,乘小巴士回乡村,几个因单位拖欠工资的工人,伐树堵住路的情节,只会出现在故事里,现实社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而领导的出现,在乡野间的话语权也是苍白无力的,天高皇帝远,所以持枪事故的发生,陶姮和沃克作为看客,奇怪是自然的,围观、为啥没人管,大家都看热闹似的,着急赶时间也都有了时间,中国的看客,中国的乡土国情,就是中国式现实的社会伦理再现啊!

作为旁观者,对于陶老师的赎罪过程,主要人物的代表是农民王福至。他的媳妇在省城做保姆,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他有着农民油滑的朴实和占小便宜的忠厚,为村里办一些正规途径办不了的事,被称之为“大能人”。“能”在那里呢?就在熟知中国式关系。看似简单的事,其实非常有说道。有些事情,就是脸熟,才能有机会,加上一些手段,事情才可能顺风顺水的办理。这是中国式关系的根本,在新时期的一些农民,就是靠着自己得脑筋活络,成为“大能人”。王福至还显示他的“精”,乡里乡亲,他深知农老百姓的本性,利用不得白不得的利益,与陶老师女儿及亲属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最终在派出所的干预下,才得以解决。

由政府安排与陶老师见面,陶老师将此事解释陶姮的“伪记忆”,不要记在心里,陶姮最终得到了心灵救赎。我认为,还是年龄的原因,陶老师已经大彻大悟,自己已经释怀了。

陶老师的处事哲学很耐人寻味。这是个体的救赎,也是群体的心灵救赎,更是民族的心里救赎,读过的人,心中都会在内心深处有需要精神的净化,不管方式如何,但是自我救赎是必不可免的!

梁老师把此作为本书的结局意义深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期待下一部作品!

《觉醒》读后感(八):《觉醒》:来自灵魂深处的救赎之路

人生就是一条救赎与自我救赎的荆棘之路,就像前世种因今世结果一样,一个人所犯下的错只有自己才能改过,心灵上的罪恶感也只有自我救赎才能重归平和。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长篇巨制《觉醒》是梁晓声的最新著作,它讲述的是一段掩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个少女无心犯下的过错。尘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漫漫救赎之路,并以海外归人的身份,见证了中国故事。在对人性的窥探和历史的深思中,体味生命幽微处辽远的情义与感动。

儿时的无心之举造成了两个人生画卷的瑕疵,人性的丑陋与良心的谴责让陶姮几十年活得胆战心惊,“天谴”是否如影随行般的围绕在她的身边,她不知道,但她心里就是这样认为的。她所犯下的错连老天爷都不会原谅,“天谴”是她能想到的对她所犯下的过错最严重的惩罚。

在那个视名誉如生命的年代,贪污是可以压倒一个人的大山,陶姮的一个举措让陶老师成为当时最不耻的贪污犯,仅仅是因为50多元钱而已。如果结合陶姮当时的生长环境以及家庭影响,这个隐瞒性的举动是对陶老师的惩罚,同样也是她心理变化的一种展现,人性在各方面诱因下会爆发其丑陋的一面,就像陶姮鬼使神差的选择为保护自己的品行而做的欺瞒行为。

良心的谴责与“天谴”的如影随行让陶姮毅然决定重回故里寻找自我救赎之路,归国后丈夫因“流氓行为”被拘押更是让陶姮坚定了逃离“天谴”命运的决心。那些看热闹的乡民让陶姮真正的体验了一把过街老鼠的心情,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思想让她在别人的笑声中无处躲藏,心情坏到了极点,自我救赎刻不容缓。

伤害有多大,救赎之路就有多坎坷,回国后的一波三折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而最后与陶老师相见完成救赎与自我救赎也是让人倍感心酸。陶老师的精神不正常是否由这个过错引起?陶老师记忆中的错乱是否来自对事件的逃避?还有那最后的拥抱,迟来的对不起将两人多年的心结打开,曾经的一切都随着忏悔与宽恕慢慢消去,人性的温暖成为救赎之路的终点。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读后感(九):梁晓声笔下的魔幻人间

读完此书,掩卷长叹!人间啊,太魔幻了!

梁晓声老师真是太不客气了。他不但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写出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及之后中国农村的荒诞落后、官本位主义、假礼教假文化,还设计了一个外国人的角色,让中国人的脸丢到了国际上去!阅读过程中你会想,这到底符合作品所设置的事件发生时间——2010年吗?!2010年的农村人还是会当众撒泼打滚吗!2010年的官员还会因为被堵车而迁怒于群众甚至朝群众开枪吗!但是你想想,就算在2020年的现在,是不是还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正在发生着……

魔幻吗?魔幻吧!人性的丑恶被梁晓声老师写尽了!陶姮这个角色怎么看怎么让人别扭,因为她就是扭曲的社会环境下制造出来的产物。她的父母是因为“站错了队”而被遣送回原籍农村的知识青年。在那个穷乡僻壤他们一家人亲眼看着外祖父的骸骨被人挖出砸碎。好在陶姮学习好,这成了她唯一的生路。然而老师们却一致怂恿她的班主任不要给她满分。在高压下陶姮精神出现问题,结果导致被冤枉的班主任被派出所带走,后来又进了精神病院。多年后陶姮在美国定居,与美国丈夫双双成为学校教授,然而她的行事和语言处处都显得言不由衷。她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深深的自卑总是从她的骨子里渗透出来……

整部作品读起来也都非常拧巴。堂堂美国教授为什么能够接受一个穷乡僻壤的陌生人邀请,住进他家里,并且与腐败油腻的官员及靠皮相为生的女人坐在一起吃喝谈笑。两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怎么就能混在一起让人看着那么别扭。但是因为作品本身是魔幻现实主义,所以就不用纠结这些了。丽丽一口一个“洋姐夫”,真是让人恶心透顶。所长给办案人员人手发一本《弟子规》,一边满口仁义道德,一边向陶姮夫妇要捐赠。陶姮跟丈夫谈到这种假模假式的文化,那一大段演讲让人觉得好笑。谁不明白吗,但是又能怎样?!

有人会称这种类型的题材为伤痕文学或知青文学,但是我更倾向于称其为现实主义文学。这样的作品让我们觉醒,当然只是一部分人的觉醒。因为你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

《觉醒》读后感(十):时代可以造就错误,但错误是不分时代的!

时代的变迁预示着无数的机遇,同时也留下很多遗憾和不安,虽然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但萦绕在心间的往事却始终无法完全遗忘,回望当年的那个时代,往事一幕幕犹如近在眼前,像幻灯片一样循环播放,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好的事情永远比好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就是人们的主观性使然,没什么道理可言。

国内社会的现实主义让人们具备了太多的浮躁,虽然意识形态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国人脱离了思想落后的局面,但整体来看,未来的道路还相当遥远。中国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史,但思想、意识等精神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需要时间的沉淀。然而,历史洪流的快速推进让国人无法细细体会过程中的细节,在矛盾、被动与无奈中体味人生的疾苦,而时间的过程不可逆,人们无法改变什么,只能随波逐流。

《觉醒》

梁晓声的《觉醒》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经历时代剧痛、社会变迁、思想洪流、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各种阶段的女性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其不得不做的时代印迹,十四岁的陶姮在经历了七八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梦境和现实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以至于做出了一件足以改变别人和自己一生的事情。三十多年以后,已经取得美国国籍并定居美国的陶姮决定回国,准备找到当年的当事人进行忏悔和赔罪,由此,充满着光明与黑暗、矛盾与冲突、浪漫与搞笑、睿智与觉醒的一幕精彩大戏开始了。

城市与乡镇、乡镇与村落,都存在着比较大的思想和文化落差,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极大的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在认知方面有着不可逾越的跨度,正因为如此,就算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有时候也会陷入到一种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地步。近二十年来,中国流行一句俗话:智慧在民间,高人在民间!书中描述了陶姮在三十多年以后回到当初上学的村子,一路上的所感所想,见到的众人面孔,陶姮的美国国籍带来的各种潜在影响,在经历了一番啼笑皆非的变故之后,陶姮终于见到了当年的陶老师,体会到了只有当年经历过具体时代蹉跎的人才能明白的情义和感动。

《觉醒》能够体现一些时代的警醒,充满着激情、矛盾和讽刺,在当下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阶层,跟过去一样同样充满着巨大的认知鸿沟,但关乎人性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因为在人的主观意识里,时代可以造就错误,但错误是不分时代的。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