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圣经读后感摘抄
《跳槽圣经》是一本由[日]北野唯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跳槽圣经》精选点评:
●很多道理我都知道了,但还是有些新想法,信息量增加了一点。
●意外,写的没多大问题。
●逻辑正确,有用。
●通过一个故事说明跳槽遇到的内外问题,挺有意思,比单单看理论与案例有代入感。
●市场价值可分解为技术资产,人力资产和行业生产力三种要素,理想的职业应当是在三种要素中至少两种处于高水平状态。20岁专业性更重要,30岁经验更重要,40岁人脉关系更重要。选择公司三标准:1市场价值2轻松的工作环境3发展的可能性。和伴侣沟通三步骤:1确定沟通的逻辑2引起对方的共鸣3让对方能够相信。
●作者分析的很透彻,虽然有时候很迷茫,但总是无法直击要害的面对自己的问题。对自己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总是报以逃避的态度。建议看,尤其是不打算创业,打算长久在职场中的人
●比较短,可以翻翻
●小说写成非虚构一样的教程真的令人同情社畜(等一等)
●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了,感觉跟自己认知差不多,印象最深的属20靠技术30靠经验40靠人脉,以及对人todo和being的划分。
●高分推荐,满满的干货。
《跳槽圣经》读后感(一):跳槽圣经
《跳槽圣经》组织和员工不会轻易“分手”,这是我们的传统观念。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市场时常面对发现缓慢乃至倒退的低迷局面,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职场人显然需要根据个人兴趣和现实,选择更合适职业与岗位,并时刻注意寻求更佳选择。
在这一大背景下,本书通过自传式的紧凑叙述,揭示了关于跳槽的种种考量与实践思路,以自身非常成功、高效的跳槽案例,为读者的职业抉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与指导。在职场流动缓慢的日本社会都行的通的跳槽法则,无疑将是职场通行的“金科玉律”。
《跳槽圣经》读后感(二):《跳槽圣经》书摘:因为钱工作,我每天都活得很痛苦
这是笔者近期在家看的第二本书,因为知识的零碎性,本书可以隔段时间再捡起来看
看完之后收获颇丰,也让人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
笔者认为,如果等到你要跳槽的时候再看这本书,其实已经有点晚了
不过正如笔者觉得自己毕业了几年才看这本书太晚了一样,其实时间不过是个单位
只要达到最终的目的,完成的时间并不会影响目的的达成
所以笔者在这里摘录一些并不会剧透此书的句子
引发大家一些思考
1. 在跳槽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相关的知识或者信息,而是如何选择的判断标准,也就是“思维方式”。
笔者:实际上,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就是需要更加精确的相关知识或信息。在跳槽中,与HR的博弈以及目标公司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2. 雇佣就是一种交易。
笔者: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面试当作谈判,但是在谈判中会更倾向于满足对方的需求而非自己的。仅靠工资把自己卖掉,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笔者就吃过亏。
3. 相比福利制度,更应当通过专业性和经验选择工作;养育后代是一件难以掌控的事情,应当将工作置于自己能够掌握的状态之下。
笔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专业性技能占了很大的篇幅。可以想像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自己必需的工作技能,还需要提前掌握未来可能需要的技能,比如管理技能。
4. 缺少专业性的人,无法获得被委以重要工作的机会。
笔者:能者多劳带来的,是专业性和经验的提升。把工作中与金钱不相关的额外负担当作积累经验的机会,可以减少自我痛苦的时间。与之相对的,管理者在安排非本职工作时加入福利奖励,会减少员工的抵触情绪(甚至提高积极性)。
5. 如果女性希望能够兼顾家庭 和工作两方面,在20岁的时候最好就利用自身的专业性有目的地选择公司。或者, 优先考虑强调个人销售业绩之类的能够简单呈现个人绩效的岗位。
笔者:希望在未来社会,每个公司都有可以安排孕期女性的对应部门。轻松的工作与相应的收入可以减少公司的福利开支,变相帮助女性减少工作歧视。
6. 所谓的福利是个人难以掌握的一种东西。相比而言,知识和经验则是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个人能够完全掌握的。
笔者:提高公司福利,就是吸引拥有知识和经验的人才进入公司的方法。
7. 当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在公司内传播谣言。
笔者:谣言具有倒逼真相的作用,当大范围的谣言散布而没有真相出现,至少说明谣言有一部分不是谣言。
8. 绝对不能将你正在考虑换工作的事情告诉你信不过的人。
笔者:笔者就在这方面吃过亏,因此把这句话改编了一下:“绝对不能将你在卡率还工作的事情告诉任何和你工作有关的人。”
9. 如果想获得充足决定权,就需要分析一下公司的优势方向是否和自己所在岗位一致。
笔者: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绝大部分人”,能使自己时刻保持优势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运气。
10. 原本与那些不能产生共鸣思考的人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笔者: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跳槽与伴侣相互作用,同时也应证了笔者一直以来的想法:“将就终将带来不将就。”
伴侣是最长期的投资,将相亲正常话,只能说明我们最终屈服于繁殖。
11. 著名企业家村上宪郎曾经说过:“那些最终换工作的优秀的人,当他们还没有 离开的时候,一定会竭尽全力担负起公司这个‘轿子’不断前进。在辞职之前,这 些人是会为了公司的发展努力拼搏的人才。相反,那些只想着一辈子抓住公司这根 救命稻草的人,会装作抬着轿子的样子,实际上却不断把轿子往下扯。人事部门应 当重点关注的不是这些往下扯轿子的人,而是那些三年后可能会离开公司,但是现 在却拼命抬轿子的人。如果那些真心想抬轿子的人能够在公司工作几年,就应当抱 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是吗?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改变人事部门的思维方式。”
笔者:公司如何留住人才,是每个管理者正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公司要抓住人才的痛点,才可以保证自己的长远发展。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公司还把与员工的合作关系称作雇佣,这也是导致“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员工越来越多的原因。
《跳槽圣经》这本商业书的精华远不止书页的20%,书的内容也十分生动有趣,讲述方式非常新颖,希望看惯了成功学励志学的我们,能从书中学到一些一生受用的东西。
《跳槽圣经》读后感(三):结合自己跳槽的一些感悟
因为近期刚换了工作,对重新适应环境这件事情还没想明白,日子过得有点难受。
总体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不是特别满意,一方面觉得作者写书的这个角度有点敷衍,用自己咨询跳槽的过程作为经验分享,但本身却没有针对跳槽这个话题做很多理论与大数据研究的功课,感觉不是特别令人信服;另一方面描写了大量自己作为菜鸟小白咨询与思考的过程,废话居多干货太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出版商为了夺取眼球才取名叫做跳槽圣经,好奇日文版本是不是叫做圣经,这名字取得相较于内容来说,稍显狂妄。
既然花时间看了这本书,总得总结点相对认同的东西。
1、要选择处于上行状态的行业:针对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关键在于,上行的行业在目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到底是哪些行业?估计还得琢磨一下经济学,研究下当今的经济形势吧。这就跟买彩票似的,买中了就幸运了。但我是暂时没有搞明白的,当下恰巧从一家组装行业跳槽出来,进入了一家汽车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完全没有考虑行业是否处于上升期这个问题,当时只是根据财报觉得这家公司毛利相较于组装这个毛利少得可怜的行业来说,是一家利润不错的企业,由于之前吃够了不挣钱的苦,觉得只要赚钱什么都好说。但就今年这个经济大环境来说,估计制造企业都不好过,换了个环境,在适应环境和重新搭建体系上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累是不用说,压力也是密集的没法说。行业选的对不对?我没办法回答自己,这本书也没办法给我答案。
谁不知道要去个好行业呢,关键怎么押得准呢?千万次的问......
2、提升市场价值的方法:2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专业性,3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经验,40岁的人依靠的是人力资源。针对这个论点,还是有点共鸣的,本人是个财务从业人员,20岁的时候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毕业之后没有加入考证大军,觉得没有享乐的考证生活是践踏青春,青春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去追求,然后到现在30出头也没追求出什么花来,错过了20多岁考CPA的时间,只是随便应付了一个中级,其实蛮后悔的,大好青春就那么拿去挥霍了。现在有老有小忙工作,真抽不出时间考证。莫名的各种焦虑感,最近在招募成员,发现有CPA证的简历至少是你会面试他/她的其中一个理由,不然简历太过普通连面试的理由都找不到,有证至少证明他/她专业知识比较扎实吧。我现在属于30多岁靠经验的阶段。专业性也许没办法用证书说明问题,经验还是可以拿出来用用的。说到这里想到近期面试的应征者,随着教育越来越好,所以收到的简历里,年轻些的,留学回来的,证书一大堆的,真是不少,如何在茫茫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有经验又有证书不是更加能说明问题?压力好大......,在此默默立下一个考证的flag,有经验后考证会不会更容易一些?
依靠人力资源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以前同事也有出来创业做到高职位,让我帮他找人,或者是希望我也加入的,但考虑到公司规模与经验积累问题,我暂时没有考虑加入,希望真到了40多岁这样的好机会能多给我留一点。
3、鉴别跳槽目标公司的三种标准:(1)市场是否会提升;(2)是否有轻松工作环境;(3)是否有发挥才能的可能性。我想说这三个标准如果不是进去了跳槽公司,自己有切身体会的话,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刚跳槽的这家公司在我看来暂时能符合的就是第三点了,啥体系都没有,完全靠我自己发挥,还真是有“发挥才能的可能性啊”。就凭这一点,我觉得我目前还是有理由做下去的。
4、关于工作中的“快乐”。这是我从工作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到底什么工作能让我快乐?我问了自己很久,也找了很久的答案。卖珠宝,从事与美有关的工作(美容),卖衣服,卖茶叶,当导游,当教师,当医生(看完《弃业医生日志》之后就放弃思考了)...这本书最让我认同的一个论点就在这,书里的黑老师将人划分为两个类型:重视“干什么”的to do类型,以及重视“想做什么样的人,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的being类型,99%的人都属于being类型,所以我属于99%的正常人。针对这类人,黑老师提出:(1)提升自己的状态,要有足够的战力;(2)提升环境的状态:紧张和放松之间的平衡应处于让人舒心的状态;(3)写下半年中自己感觉高度紧张的情况,如果不好的紧张情况超过10个的话,那么就需要换一家公司。如果好的紧张情况不到3个的话,就尝试挑战一下更难的业务或者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4)对于being类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真心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会有想做的事一些小事,对此,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寻找这种小事情。4.1从别人称赞自己擅长某件事,自己却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这方面着手寻找。4.2从自己平常的工作中完全感觉不到压力的事情着手去找。
针对这段话我,我想到曾经我各种埋怨生活的时候,老公问我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我的回答:我想要一个工作有成就感,有时间看书,出去旅游不心疼钱的生活。工作有成就感,很重要。曾经我经历过特别没有压力的工作状态,每天都觉得人生非常无趣,冒出各种毫无由来的烦恼。也面临过各种不好的密集压力,这种感觉也非常不好,所以最终冲动辞职了,寻找一个压力适当的工作对我的快乐感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是认同这一点的。最后我老公回答:“工作好,有钱,有时间。你这个要求太高了,几个人能达到,我们都在出卖自己的时间换钱不是吗?”当下觉得我老公说得太对了,我们都是在用时间换钱,如何取得之间的平衡呢,实在太难了。如果按照黑老师说的,记下压力的密集度,我应该立马再次辞职了,因为最近这份工作的压力实在太大,也可能是工作还没步入正常轨道吧。希望以后有实力按照黑老师说的方式选择工作的状态,那是在自己足够强大的情况下才有底气这样做吧。
另外,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还能提升自己技能的,我暂时把它定为写总结吧(工作、生活、看书、看电影)。喜欢也能提升自己。
5、给自己贴上标签。针对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拿近期招聘人员的经验来说,非常着急用人,简历其实收到不少,20份简历里面,想要面试的人只有不到5人,面完真正想要的只有1人,这1人最后还选择了别家。总体情况就是找人和找工作都不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是需求的匹配很难,信息不对称会浪费用人单位与应征者的时间,尤其是应征者没有好好总结自己的情况下,简历完全没有重点;其次是应征者真正能总结自己的不多,没有为自己贴上标签。所以为自己贴上标签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有了标签,你才能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用人单位也能迅速得到你的专长与闪光点。所以近期感触很深,总结自己真的很重要,这是我在面试的时候很看重的,沟通能力和总结能力是专业和经验之外我更看重的能力。所以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也需要在个人标签方面也需要多加提升。针对不同的职位需求,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标签侧重点。
总体来说,这本书告诉我的道理也不差劲,跳槽并不可怕,平常心对待,好好总结自己,找好一个跟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压力与放松节奏相间,能力的提升应该是永恒的状态,但某一份工作并不是永恒,希望能找到一个持续稳定的好状态。
希望自己能做到。
《跳槽圣经》读后感(四):跳槽的关键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认真观察那些成功人士的职场履历,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简历上的头衔越来越响,级别越来越高,擅长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同样是跳槽,为什么他们跳槽后展现出来的才能如此耀眼?为什么他们就能上升一个台阶?
《跳槽圣经》作为日本职场类书籍必读No1,作者北野唯我以一种故事的方式,主人公30岁面临职场困境准备跳槽到最后成功跳槽,这中间发生的各种事情,以会话的方式展现了跳槽这一主题,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热血鸡汤,本书所有的精华都隐藏在对话中,当你阅读的时候,在轻松有趣之余,又学到了很多“跳槽干货”。
本书讲述了市场价值是职场人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资产、人力资产和行业生成力构成了个人市场价值,不同年龄阶段要侧重不同点;强调了职场人应该选择处于上行状态的行业,看懂工作的生命周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不能臣服于金钱,更应该给自己打上“标签”,来彰显自己的市场价值;还给出了具体和同事以及伴侣如何讲述“跳槽”这一事情,来获得同事的信任和伴侣的支持;以及区别社招和校招,识别一家好公司的方法。
01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慌职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选择跳槽可能是被迫的无奈之举,有人因为不适应公司新战略而被迫跳槽,有人因为能力不足升迁无望而选择跳槽,还有因为家庭开销大不得不寻找更高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跳槽很可能是第一次主动做出的选择,伴随着很多的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有的会托朋友打听工作机会,有的会联系猎头,也有的直接上网投简历。为了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努力的施展自己的才能。
曾面试过一个人,他告诉我面试完我这家,还要去面两家,他告诉我应该以数量取胜,我笑着回答,“很充实嘛”,他想了想说:“其实挺彷徨的”
当人们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就开始慌。很多人跳槽会产生很多的焦虑,说到就是没有太多的选择可选。
02跳槽应该及时和伴侣分享回想一下,当时我们考试跳槽的时候,是不是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安的心情?尤其是你还要考虑怎么和你的伴侣说这件事。怕另一半听了不理解你,跟你闹脾气,让你别离职,甚至有的害怕另一半从心里数落自己,归根结底,就是对这段感情有破坏。
如果你的伴侣反对你跳槽的时候,有三个步骤可循:
第一步,讲逻辑
你要告诉对方为什么换工作。
是具备大公司从业经验,以便将来更容易跳槽到小公司?但是如果换工作工资缩减到80%,而且还有小孩要养的话,另一半多半会反对,尤其另一半是女性的时候,看问题比较现实,这也是女性的优势,这时候千万不要让失控情绪主导了你,你应该明确告诉对方,换工作后,虽然短期工资会减少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继续呆在现在公司情况会更糟,而将来的工作会让我增加人脉关系,诸如此类的,这就是讲逻辑。
第二步,找共鸣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和他讲逻辑是行不通。逻辑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讲的时间不对。只有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逻辑才能发挥作用。
为了引起另一半的共鸣,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角度,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言语来沟通,千万不要用什么经济市场概念来解释,这样只会让情绪上头的对方更加反感。
第三步,让伴侣信任你
当你做出“跳槽”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要让伴侣信任你,所谓做决定就是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并且是由最具发言权的人做的。
如果有些内容只有当事人自己情况,而伴侣不清晰,那么这个决定的意义就不大,因为当你做决定的时候,你内心认为这个“决定”在未来能够给家庭带来保障,当下都没保障好伴侣,怎么讲未来?
因此,在和伴侣沟通的时候,,有三个步骤:一是确定沟通的逻辑;二 是引起对方的共鸣;三是让对方能够相信。
那些在与伴侣沟通后放弃了跳槽想法的人一般都是欠缺第二个步骤。”
03才能有差异,但定位是平等的当你认真分析那些取得成功的人的职业履历的时候,会发现当中有很多人是因为偶然的机会而被成功眷顾。因此,这些人的经历不具有可复制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不可复制。
对于没有特别有才华的大部分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是有差异的,但定位是平等的。
所谓跳槽并不只是自己名片上的头衔或者自己的薪酬待遇变了,而是应该给自己一个发展的机会。也许很多人在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展现自己的才华,因为每个人应当有自己的长处,但是在其他地方他们的才华就会得到释放。
很多人用“跳槽”作为禁忌,以表示对公司的忠诚,其实是在糊弄自己,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这家公司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大领导开会说过一段话: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你们是被同行以两倍三倍甚至是更多薪水,来把你挖走,那就是公司给你们创造的最大价值。
如果把跳槽做一个正视自己的机会,那么人们也就不再糊弄工作(你糊弄工作,最后工作也会糊弄你),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公司也就变成让员工感受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港湾。
点击关注 I 定期分享职场干货每次学一点,能耐会大一些《跳槽圣经》读后感(五):跳槽圣经——给迷茫的我
书籍:跳槽圣经 掌握职场自由发现更好的自己
作者:北野唯我(日)
推荐:9星
理由:更好了解工作,更好规划自己
这本书的名字我不是很喜欢,很像那种快时代下靠名字吸引人而没什么卵用的书,但看完后内容不再介意书名。本书以一个员工青野视角展开,青野毕业后一直在A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公司遇到了重大危机,青野准备跳槽、经历迷茫、在咨询师黑岩仁帮助下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
书中所提到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了解一点但是未成系统,加上之前也没有看过职场类书籍,所以看完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其实本书不仅仅针对跳槽,是会帮你了解你的行业和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事业规划。
一、你的市场价值?当我们在简历上写上自己的期望薪资时,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多,公司会给我这么多吗?我们的市场价值究竟是多少呢?其实,市场价值是可以大概衡量的。
市场价值=技术资产×人力资产×行业生产力。
技术资产就是能够应用到其他公司的技术储备,可以分为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性”和与岗位无关的“经验”(如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人脉”,代表有多少人会帮助你。行业生产力是指一个人的毛利润,这是工资的主要来源。
那么,提升市场价值的方法又是什么呢?2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专业性,3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经验,40岁的时候依靠的是人力资源。
二、工作也有生命周期契合上面提到的行业生产力,行业如同一个产品,同样拥有生命周期,从利基市场、明星、常规工作、到消失。处在发展状态的行业可以轻松地获得较多的收获,而处在衰退的行业,自身的市场价值则会不断减少。你的行业是什么呢,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呢?
工作的生命周期“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是雷布斯说过的一句话,小米即是顺势而为,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成功。前天刚闭幕的两会中提到的迎来新机遇的产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养老托幼、互联网+、电商快递、5G应用、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囿于自身格局和视野,我现在还没办法做到直接跳去一个新行业,所以要多多关注新行业,减少与社会的脱节程度。
2020年两会提到的行业 新趋势三、选择跳槽目标公司的标准三个标准:1 市场价值是否会提升,2 是否有轻松地工作环境,3 是否有发展才能的可能性。
还有一点即自己岗位是否与公司优势一致?我理解的是是否在公司核心业务部门,如果一致的话,那么自己更容易获得决定权。这点对于长远在公司发展更重要。
四、对你来说,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绝大部分人并不需要自己想干的事情”,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吃惊的。从毕业到现在,我时不时会陷入寻找我自己到底适合和喜欢什么工作之中,然而到现在仍未找到自己喜欢什么。之前,我一直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重要,直到看到这本书。
人可以分为两种,to do(事情)类型和being(状态)类型。To do型会问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人拥有明确的梦想和目标,Being型人重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99%的人都属于being型人,我们一直在探究内心喜欢的事情,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做什么,因此而彷徨和迷茫。
eing型人需要什么样的状态呢?可以分为自身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所以享受工作中的快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提升自己市场价值,即技术、人力和行业。二是松弛有度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紧张和放松的平衡,为了验证这种平衡程度是否合理,可以将最近半年内出现的紧张情况记下来,如果不好的紧张情况超过10个,那么需要换一下工作的地方,如果好的紧张情况不到3个,那么就尝试着挑战一下更难的业务或者自己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个平衡程度处在工作中的你肯定是可以感觉到的,是太闲了、太忙了,还是闲忙比较合适,每个人承受能力不同,书中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那么,我们Being类型的人如何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呢?一是从别人称赞自己擅长某件事,但是自己却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事这方面着手去寻找,二是从自己平常工作中完全感觉不到压力的事情着手去寻找。这是一个慢慢发现的过程啊。
五、要为自己贴“标签”吗?QQ主页上有选择标签这样一功能,我选择有“孙燕姿”“长腿欧巴”“王小波”“李敏镐”“喵星人”“制服控”,全都是我喜欢的。在开始一个新应用前,经常也会让我们选择标签,然后推送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外貌会有标签,喜好会有标签,同样,我们的工作也有标签。“如果完全没有自己标签的话,就会变成一件平庸至极的商品”,其实标签就是特长和吸引点,“标签”也可以包括自己的理想或者自己现在还不会的东西,贴上标签后就要为达到标签而努力。
我还在思考要为自己贴上怎样的标签,这是一个之前从未想过的事。
六、理性看待跳槽现在的你可能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齿轮,但是如果换一个地方,很有可能就能发挥你的才能。那么为什么做不到这一步呢?阻止你跨出这一步的原因,可能是虚荣心,也可能是你自己的恐惧。
我之前跳槽前也是恐惧的,恐惧的是未知的工作和一切,我要舍弃自己已经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而要去融入到一个全新的未知的环境中,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处理好,所以我恐惧。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换工作几乎意味着换房子,我要收拾东西寻找一个环境合适价格合适的新住处,这又是一个恐惧。
“所谓跳槽并不只是名片上的工作地址或者自己的工资待遇变了,而是能够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一个发展的机会。“跳槽不应该是冲动的,但是如果你充分考虑好了,就不要留恋和不舍,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副标题是“给迷茫的我”,这是我目前最真实的状态,好消息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小方向。后疫情时代,有人被失业,有人主动离职,很多人都慢慢在离开北京回老家。我不知道会在北京待几年,但是现在我还是想在北京。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